吴江盛泽镇的大运河文化12月18号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盛泽的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1794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

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

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

大运河可谓是吴江的母亲河,自北境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盛泽镇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一、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桥。

在盛泽镇黄家溪村,濒临大运河。

其所在的黄家溪早在明代时就是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由于清咸丰年间战乱等原因,遭到毁坏,由此,其地位由盛泽所替代,但至今还保存着泰安桥这座可作为吴江丝绸历史和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实物佐证的古桥。

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起,受人雇织的人每天早晨立在此桥上,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此风俗一直沿续到清末。

由此,泰安桥也于1986年7月被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运河吴江段孕育了多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大运河吴江段在本体上造就众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孕育了多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盛泽镇。

位于大运河吴江段南段西侧,别称盛湖、舜水、红梨等,以发达的丝绸业著称于世,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我国四大绸都。

春秋时期,盛泽一带“可为吴,可为越,难为分析”,故名合路,三国孙吴时名青草滩。

唐、五代时,盛泽为嘉兴之地。

明初,盛泽“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镇制。

至乾隆年间,“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咸丰年间,外地绸商机户避乱迁居盛泽者纷至沓来,使盛泽倍受裨益。

光绪年间,盛泽的织机数曾居各地之首。

民国初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民族工业乘隙得以发展,盛泽丝绸业的发展也在此时出现一个高峰。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盛泽丝绸业再次崛起,并随着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建立,恢复了丝绸集散中心的地位。

盛泽随着丝绸业的蓬勃发展,人文历史文化也相当丰厚。

其弄堂闻名远近,清同治年间,即有65条弄,后来有“七十二条半弄”之称。

盛泽以丝绸兴镇,因此,不少弄堂名与丝绸有关。

如:梭子弄、踩坊弄、红坊弄、染坊弄、筘店弄、庄横头(“庄”指丝绸交易场所—庄面)、徽州庄、义庄弄等等。

盛泽的胜迹颇多,其中不少与丝绸有关。

除了镇东北黄家溪的泰安桥外,坐落在五龙路口的先蚕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当地丝绸业公建,祭祀蚕丝业祖师,祠内的戏台上每年要演“小满戏”。

位于镇西北的白龙桥,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系由丝绸业人士于清末重建,桥身上的联句“风送万机声”和“晴翻千尺浪”,分别是盛泽丝织业生产规模的真实写照和绸缎炼染
业的兴盛图景。

位于斜桥街上的济东会馆,印证着盛泽当年全国各地客商云集的盛况。

盛泽历史上名人辈出,曾产生过24名进士、77名举人。

明代诸生卜舜年是盛泽历史上有名的才子,后英年早逝,当地人们为纪念他,将盛湖别称为舜湖,其居地绿晓斋被称为绿晓庄。

明末吴越名媛柳如是,诗、词、赋造诣极高,传世之作有《尺牍》、《戊寅草》、《湖上草》等,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陈寅恪专门为她写了《柳如是别传》一书。

在近现代,盛泽更是名人如云,如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夫人郑佩宜,蚕桑教育家郑辟疆,现代作家、翻译家徐蔚南,弹词艺术家刘天韵,国画家吴野洲,科学家郑重,医学家陈应谦,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美国实业家唐仲英,书画家吴民先等等。

(作者简介:吴江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干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