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冀少峰:楔子的力量——读傅中望新作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塑头条』冀少峰:楔子的力量——读傅中望新作有感
▲
研究认识傅中望,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理解的问题。
如何重新认识理解傅中望,这是一个再发现、再研究、再认识的过程。
认识和理解他,就需要了解他参与中国当代艺术40年的实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傅中望以自我的艺术实践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艺术史足迹。
《红楔子》合金铝着色尺寸可变 2020年武汉合美术馆
傅中望的艺术经历是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是激变的社会现实迫使着傅中望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作出了激情思考和洞察性表达。
而贯穿其艺术发展全过程的很显然是那个在当代艺术领域脍炙人口的榫卯。
榫卯的成功故事在反复讲述着,不仅固化了傅中望在艺术史中的印迹,隐匿着的则是榫卯神话背后他所经历的种种阵痛、痛苦、成功的喜悦及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等。
《红楔子》合金铝着色尺寸可变 2020年武汉合美术馆
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傅中望,凭借榫卯而在艺术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但它也的确成为重新认识理解傅中望的羁绊。
如何脱离榫卯的标签,一直困扰着傅中望和众多傅中望的研究者。
近期频频出现的楔子,则成为重新认识重新理解傅中望的一个切口和契机。
透过楔子看世界看人生,以楔子的多元路径表达为主线,将不同时期不同时空的社会问题、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保及人的本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相联系,为阅读者精心呈现出一幅幅持续探索的、闪耀着真理和精神光芒的视觉图景。
本文将从一、楔子之源;二、楔子之思;三、楔子之质;四、楔子之魂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楔子并不单单是楔子,它是傅中望苦心孤诣追寻的一种理念,亦是他的一整套视
觉表达的修辞策略,更寄寓着是他人到中年的智慧与圆融,通透与顿悟及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理想,但深含其间的则是对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是对未来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深深的诘问。
《红楔子》合金铝着色尺寸可变 2020年武汉合美术馆
一、楔子之源——闪光瞬间的捕捉傅中望的祖上经历、他在知青时期参与的黄陂农民泥塑运动、博物馆、美术馆馆长经历,都为阅读傅中望、理解楔子背后的那种文化穿透力量提供了有力证明。
尽管傅中望作品系列众多,无论是知名度既广又高的《天地间》(石膏、布、铁,650cm×500cm×150cm,1985年),还是《榫卯系列》,亦或说《榫卯结构——地门》(木、石,600cm×600cm,1994年),《异质同构》系列,还是2001年开始的《铝铂拓型》系列,2012年的《物以类聚》系列,直至2014年开始在有意无意间对楔子的持续关注与探索。
在《楔子2号》(木,6.5cm×20cm×63cm,2014年)和《楔子3号》(木,60cm×68cm×71cm,2018年)中,不仅直接以楔子命名,此后楔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开始走向了越来越广阔的公共空间。
直至现在,成为傅中望的一个新的符号和代名词。
其实在楔子的表象中,傅中望抽取了榫卯的最本质元素。
赵广超在《不只是中国木建筑》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榫卯就活象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相互握着,不再分开。
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榫说‘与子偕老’。
”从中不难发现,傅中望榫卯的精髓即是关系与关系的思考。
榫和卯之所以能够“相互握着,不再分开”,楔子亦功不可没。
楔子亦起着加固持久的作用。
但榫卯仍然在阅读起来既有造型又美。
如何摆脱造型和美,这是傅中望一直在试图摆脱的困境。
其实早在1991年的《榫卯结构·楔子》(木,95cm×55cm×28cm,1991年)中,楔子作为话语符号和修辞策略已经登场,初现端倪。
到《榫卯结构·世纪末人文图景》(木,凸单体;45cm×45cm×58cm;凹单体,45cm×45cm×30cm,1994年)。
楔子的力量感已经开始显现。
可以说闪光
的瞬间在《榫卯结构·楔子》(木,90cm×55cm×28cm,1991年)中已经悄然闪现。
直至2018年,历经27年的探索追问,楔子不仅摆脱了造型与唯美,而且与任何一事物相碰撞都可以构成事件。
当然,楔子既有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更有文字的楔子。
可以说一切皆有楔子。
楔子的反复讲述,使楔子成为其视觉表达的利器,并越来越成为其永恒的生命符号。
透过楔子之源,闪光瞬间的捕捉,阅读者探寻到楔子才真正是理解傅中望的切口。
27年的艰难岁月,亦是其内心挣扎的27年。
他在自我凝视中一年年观察着自己,悄然记录着身边的人和事。
27年的才思汇集于一处——楔子,凝聚着的是他的持续不懈的追求和创新的冲动。
在日常间的不断地超越自我,带给阅读者惊奇与期盼的同时,也使日常之事日常之物时时散发着艺术的光晕。
寄寓其间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红楔子》合金铝着色尺寸可变 2020年武汉合美术馆
《楔子11#》木尺寸可变 2020年
在楔子间,也是他的记忆和才情思想的交汇。
楔子的嵌入或抽离的瞬间,表露着他内心一丝丝的温柔与爱。
由此,透过楔子,傅中望和世界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关系,既是一种距离,和现实又有种疏离,但他自己又完全能控制。
由此,他的创作始终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的,是他日渐走向痛苦的精神世界,而其灵感亦是来自偶然的、日常行为的,由此在复杂的社会性、深深的政治性及波诡云谲的现实中有种丝丝的情绪的控制与调剂。
《楔子10#》木 60cmx68cm x71cm 2018年
由此也将自我从唯美造型唯美的艺术常规和标准以外的领域,将自我从时代赋予的自我认同和身份中解脱出来,将瞬间性的激情表达与随机性、偶然性相结合,聚集爆发于一瞬间来直面今天的生存境遇。
傅中望为阅读者提供了将楔子置于艺术的公开语境和文化空间,并赋予了楔子从单一现象,约定俗成的惯习认知到多元价值的生成。
他将楔子的识别视野,内在、宏大、细微、浪漫、激情想象与随缘自适,
创建出关于自我与楔子写作空间与研究的新领地。
楔子以一种非艺术的态势进入神圣的艺术领地,在看似无意义的嵌入或抽离中接近或远离日常事物,通过对熟悉空间事物的嵌入或抽离,产生令阅读者愉悦舒适的激情想象。
可以说,近一段时间,对楔子的着迷,楔子已经成为其视觉思考与表达的重要符号。
楔子一次次点燃着他内心的激情,他不断调适着自己,反思过去,去努力和今天的社会现实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一个闪光瞬间的捕捉,就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产生了。
《楔子2#》木 63cmx6.5cmx20cm 2014年
福柯曾言:“从现在起,一件作品的意义不再可能仅仅属于一个光荣的自我封闭的表达了。
”楔子其实是对现存社会秩序、活动秩序的否定,是一种在偶然性中个性爆发的必然结果。
而这个闪光瞬间的捕捉既出人预料,又在预料之中。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刻,他确立了一种真正属于自我的原创的光芒的艺术形式。
”(马蒂斯言)
二、楔子之思——重建楔子与世界的关系(一)透过楔子看世界看人生诚然,阅读者固然会对傅中望的榫卯着迷,但其新作楔子也的确令阅读者惊奇。
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叠印着傅中望坚实的脚步。
可以说,捕捉住了楔子,即映射出了大千世界。
一个楔子的背后,又有着世界和人生的万种风情。
透过楔子的大和小、刚与柔、微观与宏观、自然观与宇宙观,他直露地展示出了思想。
“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楔子隐含着傅中望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游方式和艺术方式,是其个体介入社会并不断参与社会,向社会真切发问的意识。
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与其内心世界的质疑精神、颠覆精神相困扰和冲突,共同驱使着他不断产生深深的诘问,既有社会的、政治的、国际关系的,又有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生态的、环保的,在无限展开的时空格局中又隐匿其间的是深深的政治性与人性,空间意识的突破,空间政治的彰显,激发起的是人们对空间政治无尽浪漫而又激情的想象,因而楔子是自《榫卯》《异质同构》《帽子》《铝铂拓型》《物以类聚》《大木作》《遗存墨迹》诸系列之后,傅中望
所开拓出的艺术的新领地。
《红楔子》合金铝着色尺寸可变 2020年
当阅读者一次次与楔子不期而遇时,其变动着的思想时时扑面而来。
它既是简洁的,生动的,又毫无艰涩感,直击当代社会的脉络。
楔子又有种幽默诙谐感;它还是紧张的,又时时带有种顽皮性;它既是“改造”的,又是“狡黠”的;看似直白的,实则又是绞尽脑汁的;其简洁生动后却又隐含着深邃的思想,深深的诘问,深深的经年累月的思考就这么在不经意间,静悄悄向你袭来。
外部世界也不再是一个凝固的存在物,而是傅中望和世界、社会、人相遇的瞬间重新建构起一个又一个的意义的关联与想象。
思想的创造与传播,持续的视觉追问与探求,不间断的在场,线性累进在不同言说与文本境遇中的反复变形与辛苦重建,穿透了物性对象的固性假设。
《大木作》木尺寸可变 2014年
透过楔子,看到了傅中望的不精于设计,却又宽容宽厚与善良及锲而不舍,持续追问的品质品格,宽让的人格精神,宽和的心理素质,宽阔的学术视野,宽容的文化底蕴及顶住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逼仄的那种从容淡定与淡然,还有来自他本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开阔与包容。
也由于楔子的不分时间地点的随时性、随机性的嵌入与抽离,楔子的力量在刚强挺拔中又有着另一种的柔韧与长远——随缘自适的潇洒。
真是“有缘既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
《楔子》木尺寸可变 2020年
楔子的价值更在于傅中望以极度化的个人的生存经历,极具标识性的视觉特征和可以被迅速指认的符号且不易被重复的特质,塑造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状貌。
其人生经历,视觉探求的经验,性格的随机随性,做人做事的果敢顽强、勤于思考、精于动手,其人生经历、视觉经验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也时时激发着他的灵感——社会是个怪
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和谐,走向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底层关怀的精神图谱迎面而来。
(二)个人趣味转向了公共话语的表达,私人困惑转向了公共问题的关注2014年之前的楔子,一个突出的的特征还是有着造型艺术的特质,既有造型也很美。
虽说隐匿其间的关系理念带给阅读者一种印象,但它还是个人趣味的,有着傅中望典型的叙事风格。
但进入2018年之后的楔子,阅读者就会惊讶的发现,楔子散发着一种无尽的想象力,并彻底解放了傅中望,将傅中望从造型与唯美的桎梏中扎扎实实地解放出来,楔子身上其他的意义已经被抽空。
楔子不断带来新探索和艺术新的可能性,推动着傅中望在当代艺术探索中不断获得创新的潜能和源源不尽的动力。
而楔子在不经意间,成为傅中望话语表达的修辞,并成为其艺术探索历程一个集成和关键元素。
它既有在与其现在多个创作体与建筑、社会、政治、经济、人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又时时闪耀在重要的历史时段中,因而楔子不仅是此时此刻一个典型的话语符号,它实实在在是一个符号的傅中望。
它不仅在重塑着傅中望,亦在重新定义着傅中望,弥漫其间的是傅中望对于楔子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珍视。
“当你发自内心珍视的价值同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发生冲突紧张时,真切的问题意识就产生了。
而‘问题意识’是一个社会历史性范畴,是对于‘价值’与‘现实’之间冲突紧张的自觉意识。
”由此不难发现,傅中望内心世界的真诚与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真实间的矛盾与冲突。
其个人的从艺经历和社会间,其个体的命运与社会阶级间,其个人的生存与社会真实处境间,自我与世界,地方问题与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冲突与杂糅,局部问题与整体社会间,都导致傅中望必须做出自我的清醒抉择。
难能可贵的是,透过楔子,回望傅中望,阅读者才会真切地发现,楔子的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既精准简洁,发人深省,又颇耐人寻味。
由此亦可发现,傅中望从工作室开始走向旷野,由三维开始转向多维,从雕塑走向了装置,从国内走向了国际,从本土走向世界,从个人的“小我”走向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大我”,将个体的困扰与公共问题相交融,将个体趣味与公共话语相杂糅,从而向社会发出深深的诘问。
“真正能够形成公众普遍
共鸣并把自己的个人困扰和历史时代之普遍遭遇联系起来的社会学想象力的价值关怀,一定是一种区别、超越于个人欲望、一己私利的价值关怀,一种公众‘普遍承认’的基本价值追求。
”当傅中望透过楔子向社会发问时,楔子所带来的或所质疑的问题,也迫使阅读者不得不思考,不能不产生共鸣,从而会发现“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不仅来自个人,而且也来自一种积累的力量,即位于我们面前的整个文明,人们不能任意妄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并不能只做他喜欢的事,假如他只是滥用他的才能,他就不会存在,我们不是我们所创作的东西的主人。
它是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
”傅中望选择楔子,凝聚其间的是其个体经历,阅历的开放与开阔及内心世界的圆融与通透,还有其待人接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取舍,个别性、特殊性与人类的普遍性、共同性凝练的提取。
傅中望终于挣脱了榫卯的束缚,从而走向了一个无边际的广袤的艺术天空。
《木经 2#》木尺寸可变 2020年
三、楔子之质——不在于其永远变动,而在于其永远生动(一)由野性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换“艺术史就是不断地剥去艺术的非本质成分直到艺术的本质要素,对那些有准备的人发出闪光为止的历史。
”很显然,楔子的非叙事特征,简洁纯粹的形式非常符号傅中望之所思所想。
而楔子的那种自由状态更令阅读者着迷,它可以自由地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
它从约定俗成的习惯认知中解放出来,在任何时间、地点成为自己,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只有楔子这种形式。
傅中望终于从榫卯的名声与重负中解放出来,可以随心所欲地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实现自我希望的目标。
因为“当代是一个无序的信息的时期,一个完美的审美之上的状况,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时期,今天已不再有什么历史的范围的,一切皆可。
”榫卯走来走去,直至楔子符号从其理念深处的脱颖而出,楔子让傅中望真正走向了纯粹,走向了简洁,走向了变动中的图景,走向了闪耀着生命律动的永远的生动。
因为楔子是多元体系中的一元,而且充分自足独立。
正是楔子的充分自
足,才导致其多元表达的纯粹、干净与清晰。
当楔子经傅中望的指认,成为非实用功能物品,但伴随着傅中望的出场和位移,亦包含着身份的变化。
当空间被楔子侵占挤压冲击时,空间则被重新定义为艺术。
它甚至可以穿越现实的迷雾而进入历史深处,而楔子置于公共空间的陌生感,随之而来的则是关于个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个体困惑亦转向了公共话题。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言:“空间的出现,首要原因不在于其物质世界,而在于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社会联系与情感联系……空间不是由若干平方公里领域构成的一个地理范围,而是通过心理上的影响力得以实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楔子与周围的空间建立起的是种彼此适宜贴近贴切的认同关系,是地理空间与阅读者的心理空间,创作者的视觉表达空间相契合相整一的过程。
楔子一旦进入“野性的环境”,就不再是野性的,而成为一种野性的形象。
自然环境就成为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就如同性是原始的,但色情则是文明的那般,楔子带来不同的质感知觉感觉,“使我们去观看所知觉的环境,并反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直接看到景象和镜像的同时出现而成为另一种文化结构。
”楔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材质,带给真实和阅读者的是一种错觉。
阅读者的兴趣点、关注点,从楔子自然而然移向了与楔子相关联的语境,在特定的地方,楔子依赖于其所在地。
比如楔子对于威尼斯运河的嵌入,楔子对于教堂、沙漠、公路、复印机、地表、路基、井盖、楼梯、书籍……与其说楔子的出现带有某种所指,它实则唤醒的是一种文化记忆。
往昔的回忆、地点标记,时时召唤着阅读者,引导着阅读者洞悉其所处地点的隐性的文化内涵和隐藏其间的鲜为人知的部分。
这不正是傅中望所立足的与环境、社会及人的个体经验相关联的思考吗?楔子的内在意义亦值得思考。
它被放置的那个时间起,到它被放的空间止,艺术都将被重新定义着。
这不仅与阅读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亦存在于人们所司空见惯的空间和时间里。
楔子在从自然地理空间向阅读者心理空间的转变中,在从创作者的个体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表达时,在从个体经验、个体困惑转向公共话语和公共问题时,在从自然的野性空间向另一种文化空间转换时,楔子唤起的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浪漫怀想。
楔子在不同空间间的转变,亦充满着种种不可预知性。
这恰恰又是楔子的魅力所在——不在于其永远变动,而在于其在变动中的永远生动。
楔子通过与阅读者的凝视所构建的这种新关系,也使得傅中望的视觉表达走向了观念的纯粹,带给阅读者的则是傅中望艺术研究的新领地、新发展和新进步。
《楔子8#》木尺寸可变 2020年
(二)现实性与虚幻性的重构楔子成为傅中望继榫卯之后的另一个政治文化的构造物。
它不断带来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推动着傅中望在当代艺术的探索进程中不断获得创新的潜能和源源不尽的动力。
而楔子所营构出的那种现场感,总是洋溢着傅中望那般的时代的激情。
傅中望挣脱的是名声名望的重负和榫卯的长期束缚,跳出的是对艺术的关系认知。
他不断否定着熟悉化和约定俗成的关于艺术的定义,营构出的则是一种亲切平和真实幽默的深入感。
楔子亦在尝试着进行多种对话,有时是与阅读者,有时面对创作者,有时处于一种潜对话状态,对阅读者的认知判断有着循序善诱的引导。
楔子虽然频繁穿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场域,亦真亦幻,但深藏其间的精神内核却始终如一——随缘自适。
“只有我,总有点什么不一样,可是归根到底,这整体,还是一样。
”(《机缘》)楔子将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以令人惊奇的方式并置着。
在其多样化的表达寻觅中,撇开了纷繁主义的限制,从而放归生命,走向了身份的游离。
楔子无时无刻都有,无处无地都存在。
有形的楔子、现实的楔子固然令阅读者惊叹,但无形的楔子、想象的楔子、思想深处的楔子才更令阅读者回味,从而揭去了日常人们所熟悉世界的状貌,将事物从约定俗成的固化认知固化关系中解放出来。
多元的表达路径,多变的媒材,多极化的空间,看似真实的现场感极强的,千变万化中有种剧场感和舞台效果。
日常生活的冷漠,日常生活的暂时性与雕塑的永久性,而围绕楔子的讨论,楔子去掉后的空无空间,没有时间标记,有的只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的浪漫怀想。
傅中望将自身经验和楔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
想象的
可能性更多,想象代替了真实,想象代替了现场。
有些想象可能永远停留在想象中,封存在方案里、记忆里。
突发奇想般的临时性,使熟悉的空间场景变得陌生,使陌生的空间场景重新披上了艺术的光晕。
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重新引起阅读者的注意,使熟悉的空间又变得异常陌生,艺术的光晕由此生成。
在解构与建构间,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随缘自适的完美圆融通透智慧。
它揭示出了在烦庸日常背后的一种“内省自觉”,殚精竭虑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一个主导性符号——楔子,适合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地点、场所、环境。
它既可以存在真实的场域中,又放飞在浪漫激情的想象中,由此现实与虚幻交织,真实与想象相叠印,现实与虚幻的协调,现实性与虚幻性的相互转换,楔子的语言代码、描述方式及被观看的对象,由于楔子这一同一事件的反复出现,亦超越了风格。
楔子的暂时性与完成性,制作周期与持续时间,其价值不在于楔子的大与小,厚与薄,柔韧与坚挺,而在于语境,在于与其所置空间的关联上,当其被置于一个古典经典有着悠久传统之地时,它就有了穿越历史的迷雾进入现实的畅快。
阅读者受天气、光线影响,时间的影响,不同的时间、光线带来的对于楔子的认知、印象会略有不同。
当楔子融入空间成为空间的一部分时,亦捕捉住了时间。
《楔子8#》木尺寸可变 2020年
伊格尔顿曾言:“使语言陌生,意味着偏离语言规范。
同时,这么做的时候,使我们陈旧的、自动化的日常话语‘陌生化’。
”楔子已然成为傅中望话语表达的一种创新性变体。
这种变体导致阅读者重新感知,深度体会其间的语词句法,不得不伴随着傅中望的每一次令阅读者激情飞扬的变体而深入体会其语义,直至洞悉隐藏楔子间的深邃的精神力量。
楔子对于傅中望而言,是一种令阅读者尊重的激情,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原始的冲动,也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
正是这种闪光瞬间捕捉的无意识冲动,赋予了楔子有着超越现实、恒久永远的魅力。
楔子还可以吸引培养更多更新的阅读者,它可以将不同背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而不需要其他语言,亦不需要多少时间,只凭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