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观点解读《皇帝的新装》中的儿童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辩证观点解读《皇帝的新装》中的儿童形象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儿童形象,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约瑟夫,都是在较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鲜亮的儿童形象。

初读文本,学生们一望而知的评价小孩子诚实、聪明。理由是因为小孩子讲真话,没有被欺骗。先肯定小小孩子的诚实、聪明。再引导学生思考:讲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能表明小孩子诚实、聪明吗?这句话需要相当诚实的人才肯讲吗?需要非常聪明才讲得出吗?单就聪明而言,这里的骗子不聪明吗?皇帝不聪明吗?大臣不聪明吗?围观的群众不聪明吗?小孩子的爸爸不聪明吗?

结合课文品味可见:

骗子抓住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和虚伪愚蠢的本质,赋予新装以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个计谋的设计比小孩子把看见的如实说出来要难得多,以至使皇帝上当,这是多么需要智慧的事情,只不过,智慧用来行骗的时候就不再是智慧,是狡猾。

皇帝也聪明,当皇帝想知道布料织得怎么样时,“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于是派诚实又绝对称职的老大臣去打探,接着又派另一位诚实的大臣去观看。最后才圈定一批随员和他去观看布料。这“三看”足见皇帝的心虚、谨慎,也算聪明吧。至于大典之上,皇帝更是把“聪明”进行到底。照镜子、听到议论更加心虚却还能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在复杂情况面前应对能力够可以吧。不算聪明吗?算,但是一个皇帝,不劳心国事,只醉心服饰,仅仅是在被欺骗过程中虚伪地自欺欺人,即使应对得再老道也是昏庸和愚蠢的。

所有臣子们在此事过程中的表现也都不简单。品读臣子们的语言、心理可知。首先他们说话之前经过了思考,关于自身利益、名誉、地位的权衡,因此他们跳过事实,单为结果而讲话。连皇帝都如此。大臣的这种表现也就不奇怪。看来在那个社会人们在实际利益面前往往要讲假话,这样可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也是一种聪明,这是一种明哲保身、自欺欺人的圆滑和世俗。所有的百姓们也够聪明,“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看到这个滑稽的皇帝第一反应是赞新装。当听到小孩子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的时候,爸爸一定是惊惶的,“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语言中似有遮掩、自嘲、惭愧……而百姓们谨慎地借孩子的名义传播真相:“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你能说普通百姓没有处世哲学吗?人们在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时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认识。其实小孩子讲出那句话不需要什么大智慧,是最简单的行为。而骗子、皇帝、大臣、百姓们——这些成年人讲出的话才是颇费心思的。

教学进行到此,学生已吹嘘不已,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小孩子的形象,我引领着学生走进了那个时代。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

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由此可见,皇帝和大臣们在受骗过程中的丑陋行为是作了强烈讽刺和批判的,在文中,百姓们附庸说谎,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的揭露。一句话,那是个成人出于世俗功利之心而说谎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小孩子,讲出那句话看似简单却不一般,他大胆、率真、坚决、肯定,一句话是投在谎言湖面地石子,虽轻轻一点,却引起成人内心的冲击波,于是我们明白:小孩子的确是最诚实而又最聪明的!他反衬虚伪和愚蠢,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在这个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地解读文本,愈发接近文本的核心内涵,作品主题终于也彰显出来了。

此外,语文教材中其他儿童形象,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约瑟夫,《羚羊木雕》中的“我”,《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等,这些儿童形象在文中都在某种侧面上是成人世界中的不和谐音符。在这些儿童形象周围都有主要人物代表着世俗和世故,也都有社会群像暗示着那是怎样的一种社会风气和世俗观念。而这个孩子恰恰因其未沾染世俗杂念而凸显出人性本纯洁,在这类儿童形象的教学中辩证性地解读,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从深究表象切入,辩证分析深化,结合背景闸释,以反衬人物,这样作品的主题则凸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