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断向美国输送巨额经济利益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何不断向美国输送巨额经济利益?
中国股市一面是国内投资者血淋淋的“割肉亏损”,还有“中投”买入外国股票、债券的屡屡失手,一面是美国银行及财团在中国股市上的大赚特赚。
最新披露的文章表明,美国银行仅在中国建行一家投资6年多,累计套现194亿美元,获利75亿美元,还有90亿美元的市值,合计收益超过150亿美元,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必须指出,仅仅建行一家就向美国银行输送了如此巨额的利益,此外还有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还有“中投”对外投资的高买低卖,还有美国高盛的大赚特赚,这些累计相加,总共向美国和国外投行输送了多少利益,怕是一个绝不敢见天日的天文数字。
但是官在做,民再看。
这笔账人民一定会记住,也一定要清算。
中国股市“杀贫济富”、“富外穷内”铁证如山。
谁应该对此负责?希望全国人大、政协能关注此等重大问题。
此等利益输送,造成的损失可比一般贪污腐败和渎职要大得多,给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害也严重得多。
“上梁不正下梁歪”。
全局性的对外利益输送不解决,不惩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和渎职就只能是头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强烈呼吁中央、中纪委,全国人大、政协,采取相应措施,严查并追究对外利益输送问题,给国人一个交代。
附:
叶檀:国内机构高位接盘建行是谁的提款机?
2011年09月06日07:27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银行5日晨宣布,已经与多家中国金融机构达成协议,将以83亿美元的价格向后者出售其所持中国建设银行约一半股份。
这是美银入股建行六年多以来,第四次减持股份,并累计获利75亿美元。
建行足够大度、宽松,表示完全理解美银出于自身原因减持部分股份,美银承诺,未来双方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
美银真是情深意切,虽然不得不减持,却还要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了建行的未来不辞辛苦。
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谁也别冒充“活雷锋”。
美银的减持原因是为了补充资本金,建行成为美银补充资本金的源头活水,而国内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主要办法是在股市狮子大开口的再融资,和发行次级债、可转债等,把投资者的钱袋当成源头活水。
以建行为例,去年11月1日发布了617亿元A+H股配股融资计划,A股、H股预计融资额分别为24亿元、593亿元。
这是在A股市况低迷之际下调之后的融资量。
今年3月28日,建行行长刚发出2011年不会再融资的豪言,6月10日就宣布,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拟发行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用于充实公司资本。
对比之下,美银的做法着实高明,完美地诠释了成为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会有多少好处。
以战略或者财务投资者的身份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购股。
扬韬先生有个统计:2005年6月,美银从中央汇金手中买进建行174.8亿股,作价1.065港元,合计投资25亿美元;2005年9月,建行IPO,美银买入16.5亿股,作价2.35港元,投资5亿美元;2008年6月,以2.42港元的行权价买进60亿股,同年11月以2.8元买进195.8亿股,交易对手都是中央汇金。
至此,美银投资只有119.1亿美元,从中央汇金处的购股价从1.065港元到最高2.8港元不等。
全部447亿股,平均每股成本0.266美元,合2.07港元!2010年11月,美银参加H股的配
股18亿股,成本10亿美元,则其累计持有的建行股票465亿股,总成本130亿美元。
美银入股建行6年多,赚取的收益是多少?累计套现194亿美元,获利75亿美元,还有90亿美元的市值,合计收益超过150亿美元,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在净获利75亿美元,还持有建行5%的股份,言之凿凿要负责任,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可以刚增持马上减持,2008年11月,美银投资70.6亿美元增持195.8亿股,次年1月,减持56.2亿股套现28亿美元。
美银所获利益只有汇金可以相比一二,其他投资者就是拍马也赶不上。
相形之下,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效益让人惨不忍睹,中投以30亿美元购买黑石的没有董事席位的10%股份;招商银行在工行、交行、建行、澳纽银行等强敌环视之下以193亿港元的高价获得永隆行;2007年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差点在股价最高时登上了这艘“泰坦尼克号”……如果次贷危机晚半年发生,中国金融业不知道还要遭受多少损失,让人不寒而栗。
建行不止一次提到美银对建行的战略性帮助。
在建行网站上,一篇2010年4月29日发布的文章赫然在目,题为《银行战略合作的典范——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战略合作纪实》,指出“4年多来,双方完全遵守和实施了当初的协议,成为国有银行对外资开放的经典案例。
截至目前,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累计完成41个协助型项目、31个咨询型项目、233个经验分享项目,美国银行有超过1550名专家参加了战略协助。
开展了5期共43名中层管理人员赴美跟岗培训,近3900名员工接受了由美国银行专家提供的各类培训”,文章罗列了九点成果。
笔者只想问一句,至今没有引入国际战略合作的招商银行在市场化的人才、风险、信用卡等业务上,难道就落于建行之后?
更可怕的是,美银股票的接盘者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
也就是说,美银赚的是这些机构的钱。
之前就有报道称,“一个包括淡马锡及其全资控股的对冲基金SeatownHoldings在内的财团从美国银行手中收购了其出售的中国建行5%H股,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中信证券是上述财团的成员”。
5日下午最新消息称,香港联交所股权变动资料显示,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8月29日以每股4.94港元购入44亿股建行H股,持股比从6.27%上升至8.1%。
淡马锡今年7月曾减持建行15亿股,配售价6.26港元,持股比从7.03%降至6.27%。
由此,淡马锡成功高抛低吸建行H股。
国内金融机构在建行股价位于4元以下的低位时不增持或者少量增持,如今却以每股4.94港元的价格接盘美银,原因何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此类反常现象不向国内公众交待清楚,大型金融机构有什么脸面要求多分外储,有什么脸面要求普通投资者看好中国金融机构?所谓中国投资机构在海外投资账面亏损,却有战略成功的老调,请不必再弹。
曹中铭:股市岂能总是“抽血”不顾投资者死活
2011年09月06日07:32曹中铭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8月份涵盖5周,从新股发行的数量看,分别为9只、5只、4只、2只、3只,累计发行23只新股。
针对此状况,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新股周发行数量的不断递减,表明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
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且不说新股发行基本上受到监管部门的控制,从发行人的角度,行情一旦疲软,就会波及到新股发行市盈率的走低,为了最大限度地“圈钱”,发行人也愿意将发行窗口后移或选择更有利于高价发行的时机启动发行。
事实上,9月份的第二周新股发行数量同样给所谓的
“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显灵”的说法给予重击。
9月5日至9日,就有包括巴安水务、通光线缆等在内的8只新股启动发行程序,刚刚回落的发行数量再次出现“井喷”现象。
今年上半年,尽管新股发行数量与融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下降的趋势,但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仍然让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
A股市场表现不佳,与货币政策紧缩、CPI持续攀升导致的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等因素有关,同样也与上市公司的大肆“圈钱”行为有关。
而且,如果说对于货币政策、CPI 等宏观负面因素市场只能被动接受的话,那么关于新股发行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则完全掌握在监管部门的手中,但是,“圈钱”猛于虎的市场本色却丝毫没有改变过。
在监管部门一周放行8只新股发行的同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同样呈现出火爆之势。
上周五,有7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其再融资计划申请已获证监会批准。
据统计,这7家公司所涉及的再融资额度高达近353亿元。
上市公司“圈钱”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双雄”并立的格局,一方面是新股源源不断地上市“抽血”,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疯狂
“圈钱”。
从这两年披露的数据看,再融资更像是一匹“恶狼”,肆意撕咬着市场羸弱的躯体。
自4月份股指下挫以来,市场上曾出现了要求监管部门停发或缓发新股的呼声。
尽管停发或缓发新股都不可能达到救市的目的,但至少其对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对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市场化”的大旗下,新股的发行工作其实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不以市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融资与投资功能兼备的市场。
其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出位”,必将影响到市场本身的发展。
而在A股市场中,由于错误的定位,市场总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而投资功能则严重缺失。
这也是为什么A股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总是亏损,而融资额却频频问鼎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