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内容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赵勇1,2,张捷1,章锦河1,3
(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2.河北省建设厅, 石家庄 050051 ;
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0)
(发表于《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CONSERV A TION OF THE HISTORIC CUL 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ZHAO Y ong1,2, ZHANG Jie1, ZHANG Jing-he1,3
(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3.College of Soi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ervation system of the heritage in China. As it is centuries-old and zone-wide there are a good many historic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These historic towns & villages are the real recor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custom and architectural art.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rural urbanization, these towns and villages are short of a long-term and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As a result, these historic heritag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are faced with a serious crisis and destroyed in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r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will enter into a new phase with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first group famous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It will be a urgency assignment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widely.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onservation evolvement and the form of the conservation concept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historic towns & villages. The overseas conservation research is very early and tho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conservation has a deep,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tion that is those steps necessary for the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towns and areas as well as their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adaptation to contemporary life. The authors think historic cultural town & village is particular appellation in China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s the valu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s different form that of famous cities since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background region, historic evolu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ttlement form and size, so the former don’t imitate the latter simply. Accord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object has changed from the cultural relic and monocase architecture into 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 town and their surrou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increasing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mmaterial heritage. The authors
*基金项目:建设部科技项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研究》(20031018)资助
作者简介:赵勇(1972-),男,河北平山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究生,河北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管理。

think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should include the physical and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ink much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urrounding so that it will change the actual status in China rapid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 of the conserv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ultural relic, street space, village shape, rural environment, country culture, neighborhood, country characteristic, aboriginal, behavior landscape and so on. The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will keep up the natural and rural peculiar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big cities. As the conservation content relates to many aspects the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protection, restoration, renovation, revitalization require interdisciplinary partic ipation and effort. From the point of the view,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method of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should make use of history, geography, architecture, sociology, landscape ecology and so on.
Key words: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content; method
提要: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内容;方法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幅原辽阔,历史小城镇、村落众多,它们是各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文脉的科学保护,或一味采取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的做法,或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居民生活割裂对待,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

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还于2003年10月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1-2]。

围绕名镇(村)的命名公布,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

1 国内外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发展
1.1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的发展
国外很早就注重对历史小城镇、古村落进行保护。

1930年,法国出台《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天然纪念物和富有艺术、历史、科学、传奇及画境特色的地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小城镇和村落)列为保护对象。

1960年前后,欧洲建筑与遗产保护的对象由原来的建筑单体和著名的纪念物,开始向住宅建筑、乡土建筑、工业建筑、城镇肌理和人居环境(如城镇街区、村镇)转移[3]。

1964年出台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明确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乡村和城市。

一些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也纷纷开展历史小城镇、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建立乡村建筑遗产登录制度、成立保护协会、筹集保护资金等[3-5]。

此外,国际社会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或涉及历史小城镇、古村落保护的国际宪章建议,对保护的理论、原则及方法进行了相应规定(表1)。

表1 涉及历史村镇保护的国际宪章、建议[6-11]
Tab.1 The international charter an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宪章建议名称涉及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相关内容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文化遗产的定义: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特别强调在设计、材料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1975年)面临的威胁:经济活力不足、人口外迁、古镇风貌的破坏保护的政策措施:国家立法、地方政策、保护规划
保护成功的条件:当地居民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参与程度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年)保护观点: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世界性遗产,政府和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内涵:历史地区及其环境的鉴定、保护、保存、修复、更新、再生保护措施:包括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言》(1982年)认为乡村聚落和小城镇的建筑遗产及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建议小聚落保护要注重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的使用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年)认为历史城镇保护应包括历史特征、物质和精神财富,及以下五个方面:
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开放空间之间的关系;历史建筑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及装饰等;城镇或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城镇或城区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年)认为乡土性的保护要通过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村落来实现认为乡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的保护应尊重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
1.2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我国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首次提出是1985年在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叙述中体现的,即“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在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又明确提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1],使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正式建立(表2)。

表2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Tab.2 The first famous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概念与内容
2.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基本概念
“历史文化村镇”的提法是我国独有的,其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两部分,也可简称“名镇(村)”;国外一般称历史小城镇(smaller historic town)、古村落(old village and
hamlet)等。

我国的提法意在突出这一类村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于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2年版《文物保护法》和第一批名镇(村)的公布文件中都作了明确定义,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1,2]”。

“保护”一词在遗产领域运用的较多,在国外称“conservation”或“safeguarding”,《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中对保护作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历史或传统地区及其环境的鉴定(identification)、防护(protection)、保存(conservation)、修复(restoration)、更新(renovation)、维持(maintenance)和再生(revitalization)。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中又对保护的定义进行适当延伸,即历史城镇的防护、保存、修复以及与当代生活发展相协调而采取的各种必要措施,其涵盖的内容更为宽泛,可包括所有的保护活动和过程。

2.2 历史文化村镇与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于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曾一度成为地理学、建筑学领域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名城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也因此逐渐完善。

历史文化村镇与历史文化名城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表3)。

一方面两者均是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又分属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类型,因此只宜相互借鉴而不可模仿照搬。

表3 历史文化村镇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性价值内涵保存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建筑形态遗产建筑大多为明清以后所建,体现明清建筑形态与建筑文化
社会环境均面临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造、新旧建筑及其环境相协调等问题
差异性文化景观有浓郁民俗风情和乡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都市风情与传统文化交融聚落形态整体形态保存较完整,更贴近自然整体形态受人为改造多,现代气息浓厚背景区域乡村田园区域城市化区域
历史沿革大多鲜为人知、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聚落规模用地和人口规模较小用地和人口规模较大
产业结构以一、三产业为主以二、三产业为主
2.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对象内容
从国外遗产保护发展来看,保护的对象内容已由最初的文物古迹、单体建筑发展到历史街区、历史城镇,最后扩展到城镇周围环境的保护,而且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日益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2,13]。

以世界遗产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在申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截止到2003年11月,就已先后有昆曲和古琴两个文化门类被列入世界遗产。

但是,在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仍普遍对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保护较为重视,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相对较弱。

这充分反应在一些古镇内,传统的民俗文化、自然的乡村环境在逐渐衰退破坏的同时,现代商业气息和都市氛围却过于浓重,与历史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要在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3.1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的重
要性和概念在《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有
明确论述,即“乡土建筑是重要的,是社会文化
的根本表现,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和
自然的方式。

它已经被公认为有特征和有魅力的
社会产物”[11]。

同样,乡土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村
图1 福建田螺坑村(客家土楼)
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定地域的建筑文化、社会文化和发展历史。

在第一批名镇(村)中就充分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风格形式,如北京川底下村的四合院、江苏周庄镇的水乡民居、重庆西沱镇的土家吊脚楼、安徽西递村的徽派民居、福建田螺坑村的客家土楼(图1)等,这些乡土建筑是名镇(村)特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过于单一的不良趋势,也因此使这些历史文化村镇成为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2.3.2 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作为记载历史信息的实物,具有极高的考古意义和历史科学价值[12]。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很多就分布在古村镇内。

但真正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即便将城市范围内的加在一起还不足10万处。

文物保护的数量与文明古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世界上遗产保护先进的国家也存在很大差距,从保护建筑数量和范围上远不及一些面积小、历史短的国家。

以英格兰为例,其国土面积为13万km 2,仅为我国的1/73,但英格兰却有登录建筑50万处[14]。

可以说,我国文物保护资源还不很多的原因,与没有将大量古村镇纳入保护视野有直接关系。

以皖南古村镇――西递、宏村为例,其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还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01年,才以西递古建筑群和宏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我国古村镇文物古迹的登录保护工作还存有巨大潜力。

2.3.3 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古村镇的主要公共空间,它构成
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容纳了人们的居住
生活、商业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是反映
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

街巷空间应包括街、巷、
弄、河,以及作为街道空间的延伸和扩大――广
场空间等。

街巷空间所包含的建筑信息丰富,包
括街巷空间尺度、立面、铺地、小桥、河埠等。

街巷空间的层次变化,从街道到巷、弄是从开敞
到封闭的转化,从公众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转化[15]。

由于街巷两侧建筑立面,在细部处理、建筑材料和色彩的运用富于变化,使街巷空间变得很有韵味。

在不同的视觉空间,布置不同的建筑,
构成不同的画面[16]。

浙江乌镇(图2),原有的水乡古镇街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东、西、
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形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的街巷格局。

街巷两侧的明清民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其中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2.3.4 村落形态
村落形态是指古村镇的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
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的格局、肌理和风格,
不仅体现规划布局的基本思想,记录和反映一个
古村镇格局的历史变迁,更印刻着一定历史条件
下人的心理、行为与村落自然环境的互动、融合
的痕迹[15]。

广东大旗头村,村落布局规整,道路
纵横贯通,集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广
场、池塘于一体。

村落南面开放,北面封闭,前低后高,加上池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
凉,是针对南方气候特点而多年形成的布局结构,具有较充分的科学依据,是粤中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典型代表。

安徽宏村,其村落的形 图3 安徽宏村(月沼)
Fig.3 HongCun of Anhui 图2 浙江乌镇(河街空间) Fig.2 River and street in Wu town of Zhejiang
态格局是与水系的组织设计分不开的。

宏村水系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在村中经九曲十弯后流向被称为“牛胃”的月沼(图3),最后注入村南被称作“牛肚”的南湖。

该水系建设从明初开始,到明末完成,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生活、排水、消防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功用,是宏村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2.3.5 田园环境
田园环境是以农田、果园、绿色植被以及山水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自然环境,也是历史文化村镇所根植的背景环境。

这种背景环境和古村镇形成一种“图-底”关系,对古村镇历史文化氛围的特色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为缓解城市与自然环境日益隔离的矛盾,主张在城市外围建设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使用,其中“Garden”的含义即为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17]。

名镇(村)由于规模小,加之农耕生产的需要,使其比城市更易接近于自然的田园风光,因此久居城市的人们来到古村镇,经常会有视觉豁然开朗和重返大自然的感觉。

安徽西递村,四面环山,三条溪流穿村而过,周围稻田均布,保持着良好的田园环境景观。

古村落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群与农田、溪流、山岭等田园自然风光相交融,向人们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因素之间的和谐之美[18]。

2.3.6 乡村文化
历史文化村镇中除有形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之外,还拥丰富的乡村传统文化内容,如民风民俗、名人诗文、民间艺术等,它们和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相互依存衬托,共同反映出古村镇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村镇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江苏同里镇,在相距不远的河段上同时架有太平、吉利、长庆三座桥,当地居民把它们看作是消灾消难、吉祥幸福的象征,逢婚娶祝寿都要在走走三桥,“走三桥”的民间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江苏甪直镇,在古镇南部有一老字号店铺――万盛米行,著名文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甪直执教,并以万盛米行为背景写下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再现了民国时期米市文化的场景,万盛米行也随之名闻海内外。

浙江西塘镇,在农民群众中广为流行的“玉成奏”、“唱田歌”,也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2.3.7 邻里关系
国外的保护主义者认为,建筑并不是保护的唯一中心和重点,他们提出邻里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建筑更为重要,起码也同建筑一样重要[5]。

密切的邻里关系,一方面,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并在维护古村镇社会安全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当地居民对古村镇产生眷恋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古村镇的过度衰退以及避免本地人口的大量外迁,对长期保持乡土文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邻里关系还需要靠一定的场所来加深和维持,在这一方面,古村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低矮的民居院落、尺度较小的街巷广场,甚至是河边的驳岸、水埠都是古村镇居民交往的场所,这也正是古村镇能够唤起人们亲切感和归属感的魅力所在。

2.3.8 村镇特性
每一个历史文化村镇都有自己的特性,或者说可以归属为某个类型,特性是一个古村镇的个性和魅力所在。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性可分为许多种,如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革命历史型、传统文化型、环境景观型、商贸交通型等等(表1)。

不同特性的古村镇,就会有不同的保护方法和侧重点,其保持的鲜明个性特色也就不同。

福建古田镇,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同志还在此地写下光辉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万源祠、协成店等一批历史建筑记载了革命时期的信息和痕迹。

古田镇的保护就要紧紧围绕其革命历史型城镇的特色做文章。

2.3.9 土著居民
土著居民(aboriginal),按照英文的解释为,原来的、原始的居民,亦即本地居民。

土著居民及其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村镇的灵魂所在,但目前古村镇内土著居民的老龄化和外迁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外地民众涌入古村镇进行旅游观光甚至经商办企业。

古村镇出现的土著居民减少与外来人口增多,土著文化衰退与外来文化侵入的现象,不利于古村镇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持。

云南丽江古城是由于保留着“活着的文化”——纳西人的生活状态,于1997年被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而今在1996年前居住在古城的3万多居民仅剩6000余人,且留守者大多为老年人。

江苏周庄镇、浙江西塘镇等一些名镇(村)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应该清楚,人口置换势必带来文化变迁,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村镇将变为躯壳一具。

历史文化村镇的灵魂,不在小桥流水,而在乡土人家,以及存在土著居民中的民俗文化[19]。

2.3.10 行为景观
行为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和书面文化的外在形态[20],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行为景观。

行为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村镇的行为文化则应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外在活动形态,它也是古村镇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如在江南水乡,以打鱼杀家、渔歌唱晚、摇橹游弋为主特征的行为景观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方法探索
由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因此就需要相关多种学科的参与和努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保护,这就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方法[10,21](图4)。

图4 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内容与方法结构框图
Fig.4 Framework of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3.1 历史学的方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变迁,摸清其历史发展的脉胳,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为进行深层次的保护奠定基础。

以客家土楼著称的福建田螺坑村,从其古村落历史沿革上看,土楼的产生并不是本地人所为,而是由北方中原人南下后所建造。

从西晋末年到唐宋时期,中原汉人为躲避北方战乱而陆续来到闽、赣、粤等地。

为区别先来而占据平原地区的中原人,对后来到山区定居的中原人就称为“客”,即后来的“客家人”。

从古村落的建筑形成发展上看,土楼建筑的产生根源并不是来自当地,而是客家人模仿北方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坞堡式建筑,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而建成的[20]。

土楼在原有防御功能基础上,又完善了生活、学习、祭礼和婚娶等多种功能,并逐渐形成共同生活、共同管理、共同对外的家族社会准则,从而筑成了客家文化的形成。

但是目前土楼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土楼居住面积有限,功能落后,一些高收入者已经离开土楼单独建房,土楼如何发展以及与现代建筑的风格形式如何协调都将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2 地理学的方法
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分异,近代地理学中强调地方感(Sence of Place)的概念,已经为建筑学、风景园林及旅游等相关学科广泛应用。

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村镇所处的区域环境、气候地形、文化影响的地域差异,在村落形态、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从而针对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有效保护。

具体措施应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质地貌等因素对村落形态、建筑形式及建筑选材等方面的影响。

以气候为例,东北、华北地区为争取日照,防风御寒,建筑物间距较大,并只是向阳或朝向内院的一侧开窗,体现厚重、封闭的特征;而东南地区为遮阳、防雨,建筑物尽量靠拢,设有南北窗,屋顶坡度大,出檐深远,体现开敞式的空间特征[22]。

另一方面是分析人文环境条件,如文化区位、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对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的影响。

我国按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可分为两个大区,即东部人文景观大区和西部人文景观大区。

东部景观区的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受儒学文化影响深刻,宗法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形成了以内向型为特点的四合院布局,并影响到古村落近似横平竖直的街巷空间形式;西部景观区的人口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受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影响深刻,村落内多有佛寺、塔楼,成为古村镇的标志性建筑物[23]。

另外,地域文化如何在聚落空间、村镇布局、建筑样式以及村镇非物质文化中体现,也是重要研究方面。

3.3 建筑学的方法
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整治,协调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对街巷空间和村落形态进行保护,这些都需要运用建筑学的方法来研究,具体反映在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面,包括划定保护范围、进行建筑整治、保护村落整体环境和街巷空间等[24]。

如重庆市双江镇保护规划,根据古镇内文物古迹、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分布及周围环境情况,将古镇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25],针对三个保护区依次提出绝对保护、相对保护和协调控制的不同要求;将名镇(村)保护范围内建筑进行鉴定登记和分类,并根据现状风貌、规模年限、考古价值等情况分别采取保护维修、立面保存和更新改造等措施。

江苏同里镇保护规划,针对水乡街巷空间特点,将河街空间划分为沿河外街、沿河内街、沿河廊棚、内外街和内街外廊6种类型,在确定保护现状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严格控制和重新定义的措施进行保护整治,并对建筑高度、形式、色彩、体量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相应规定[26]。

3.4 社会学的方法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原本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实施管理,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变政府“主导保护”为公民“自觉保护”,这反映在保护工作的许多方面,如建立非政府性的保护组织,致力于解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社会问题,开展保护的研究活动,筹集保护资金,参与保护规划的实施等活动。

美国早在1853年由安•帕玛拉•坎宁姆小组发起组织了名为“保护沃农山住宅妇女联合会”[4];英国则是在1877年由莫里斯创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

在保护活动中,通过进行保护文化的宣传教育,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