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观之浅论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景观之浅论
关键词:山地景观、山水观、情感认同、自然主义、意大利台地园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西方规整式园林和中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风格迥异的两大体系,这同样体现在对于坡地景观上的处理上。
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缘起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差异,它反过来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下面就中西方的不同山地景观的形成原因和样式进行分析。
一、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观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山水田园生活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散布于广大山水中的乡村聚落塑造了中国最美的人居环境,赋有特殊的气质和魅力,形成尊重自然、创造性的利用自然的观念。
归隐与田园生活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理想归宿,也成为众多文人学士追求的目标。
在传统居住环境中,即使是在“官市”的理制城市中,山水环境也是与人的居住环境和谐组织,形成整体的空间体系。
这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并不是由来而生的,它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对“山水”的崇拜的传统,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成了景观、风景的代名词,人们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对山水的向往植根于人们普遍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同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如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
最初园林的起源正是模仿这些人类第一自然开始的,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
其次,背山面水、聚风藏气的山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风水学也是把对山水、地势的考察放在首位,它以人为出发点,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环境规划的总体思想。
古代认为理想的选址是: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要有流动的水。
另外,“风水说”对于曲折和起伏的地形有着特别的偏好,因此,选址大都在山坡地上,村落依山脚沿等高线排列,庄重的山势村托出村落的秀美,弯曲的小河环绕村前,村对面还有丘陵作屏障和对景,由此可以看出坡的形式自古对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也是山水文化的生态学依据。
再者,尊重自然的观念是在适应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对象,采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和被世俗认可的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这种较普遍的社会认同下创造出遍及全国各地、融入民俗民风、形式各异的山水空间和艺术。
二、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
欧洲园林文化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的自然环境远不如中国,雨水稀少,没有森林、山川,人们理想的天堂是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那时的园林就是从营造第二自然开始,通过人的改造,形成几何式的自然,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古罗马时候出现了一些大型的别墅花园,夏季为了避暑,这些别墅多建于郊外的山坡上,
居高临下可以鸟瞰周围景色。
这些园林傍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
如建造于118-134年之间建造的哈德里安庄园(Villa Hadrian)至今还保留比较完整的遗址,这是在西方园林中比较早期的坡地景观。
15世纪,大规模的追求田园风味的庄园在意大利出现,随后,这种风潮遍布欧洲大陆。
文艺复兴园林继承了古罗马园林的特征,在视线较好的山坡上筑成坡地露台花园,形式多为几何形,尺度宜人。
17世纪,古典主义园林取代了意大利式园林,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造园家勒·诺特(1613-1700)。
这一时期的园林是几何式的,花坛、水池、道路、植物等均有严谨的几何秩序,建筑的轴线统一着园林的轴线,大园林中又设计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小园林,统一又有变化,而周边的森林则成为园林的背景。
到了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自然式风景园林,大面积的草坡地、河岸自然曲折,植物自然成片生长,代表人物有肯特(William Kent 1684-1748)、布郎(Lancelot Brown 1716-1783)等。
代表园林有斯道园(Stowe)、布伦海姆园(Blenheim)等。
随后,欧洲大陆的风景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几何园林自然风景化,另一种是出现新设计的自然风景园。
从以上所分析的中外园林的特点来看,中外园林在造坡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抗衡,是以创造把天然山水和人造山水以及建筑、植物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居住和游赏环境为最终目的的,这无论是在气势恢弘的皇家园林,还是在尺度宜人的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西方园林坡地则是以几何规整式和对称式为主,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强调人的力量,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征服,是以人为中心的。
三、山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山地以其独特的景观效果逐渐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不同形式的山地所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形体表现和接地形式都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特点。
下面就着重介绍山地的类型和特点。
1、山地类型
山地类型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总体归纳起来在视觉造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对于给定的景观和设计环境可选择其中之一,但在同一个工程中把几种类型结合起来也是有可能的,这三种坡地类型分别是地貌形状的造型、建筑构造的造型和自然主义的造型。
·地貌形状的造型
拟建的小区坡地在生态上和原来的天然景观特点融合到一起。
它通过重复类似的地貌和地形构造反映形成景观的地质作用力和天然的造型。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原有地貌的特点,而使所需的再修整量最小。
·建筑构造的造型
拟建的小区山地产生均匀的坡度和造型,通常几何形状非常明显。
沿着各个面之间的相交线非常清晰,而不是柔和的边界。
这种修整类型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人力支配感强。
·自然主义造型
这种类型是目前景观设计中最普遍的一种造坡方法,它用抽象的手法模仿天然地貌,类似于山坡和山谷的造型,自然起伏的造型与挺拔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山地景观的特征
山地景观相比较于其他景观形式,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坡地的地形和地表肌理的丰富变化使坡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其次,从景观意象的产生过程来看,人们对于坡地环境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交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对其空间领悟、文化认识、感情体验已经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景观独特性:
山地最明显的场地特征在于起伏的地形,地形的高低变化赋予了坡地景观特有的景观意味,也就形成了坡地特有的场所性格。
竖向上的高度造成了坡地视觉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植被和构筑物,使得地形显得更加高低错落。
山地的自由轻松的轮廓线与建筑严谨硬朗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软化了建筑硬朗的线条给人带来的生硬和紧张感,层次感的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从视觉、空间和情感等多方面获得场所体验。
此外,由于山地地形的隆起,人们获得广阔视野和多变视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坡地的高度,人们的视点位置较高,其视角是全向性的,可以从水平向和垂直向都获得更丰富的视角。
若人在坡腰,既可仰视又可俯视;一方面,由于坡地存在一个斜面,建筑对于地表的遮挡减少了,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后面的坡地,而在平坦场地,人的视域会受到建筑物的限制。
·情感认同性:
景观认知离不开景观客体,也离不开人的主体的认知活动,山地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自然山水一直是景观的最重要的内容,它聚集了人类情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认同,是人类文化的成果。
儒家推崇“山水”,把山水当作人类道德品质的写照,暗示人的品质应该象山一样高大、自然和质朴;而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则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返璞归真,清新洒脱,陶醉于隐逸山水之中,强调环境的清雅、幽静和情调;
从宗教出发的审美观更是把山地作为求仙得道的理想场所,把自然山水作为现世净土,
要求山地景观的态势符合风水思想。
无论是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观,还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坡地景观通过有效组织竖向空间变化形式创造出有地域及时代特点的、令人愉悦的、利于人们休息的、便于识别的景观空间。
了解坡地景观的由来与缘起,结合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统筹兼顾等设计原则,对我们当代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山地景观如何营造
山地——立体空间,生活向上生长
首先我想说一下从平面到三维的一个景观设计的过程。
在坡地和山地景观实现了人体环境走向立体空间的一个过程。
深圳的万科世纪花城的中轴线景观,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景观模式,这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有很多的项目在运用这种手法,我的意思不是说这种手法不好,但是它表达的是另外一种生活追求,另外的一种感情。
那么回到我们现时,这是从我们中国的红楼梦大观园里面摘出来的一句话,大家知道中国的景观是讲究比较私密的一些空间,这些东西我们目前还是可以延续下去,但是在做景观的时候,做这个景观可能需要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人的物质追求,可能会跟以前在红楼梦的年代,可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中国的景观接下来应该是朝什么方向去走?
建筑——和谐共生,回归自然梦想
那就是坡地与山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这种和谐共生实现的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梦想和精神追求。
再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现实生活当中,刚刚那些可能是太超凡脱俗的一些生活方式,回到现实中来还是要居住在社区里面,社区里面有服务,有安全,有生活上面的一些方便和交通上面的一些方便。
这是西方国家在坡地上面的一个做法,在坡地上面独立的一个楼,景观设计上通常都是很简洁的,一定会有一些开敞的空间,让草坪和天结合在一起,但是也会有一些局部的变化。
给视线上造成一些分割。
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这是一些临海的一些建筑景观的做法,在国内外都有很多这种手法,把建筑不管是屋顶,可能外墙都染成绿色的,都和地面上的植物是融为一体,然还海和天结在一起,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
借景——前后景观,山光水色融合
在做景观方面我们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就是借景,但是在平地上借景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坡地借景,除了可以借后面的山水,同时还可以借前面的景,关键是看建筑上面怎么样来为景观让路。
我认为是最适合现代人居住的这么一个坡地景观里面的一个小组团,它通过一些直线条的和现代化的一些造型出来的也是一个高低错落的空间,结合这样一个比较现代造型的一个建筑。
我们在国内的一种常见的手法,就是上面做一个放坡,上面用丰富的植被,加上灌木和乔木,后面才看得到建筑,这种做法不是不好,但是首先在成本上对开发商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第二在城市生活里面,可能他的这种野趣做得有一些过了。
这种楼盘可能在郊外,甚至于郊外靠山的楼盘他做得充满野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市区里面,在市中心里面的楼盘突然有这么一个充满野趣的东西,其实在大环境里面他是一个比较怪的。
同样在边坡上面,在这边边坡上可能需要一些板墙的处理,他这里是用了一个混凝土,外面是刷了白色,很简单的一个小墙,然后这个位置让出来了一个修剪过的小树球,有了这个小点缀,就更加的生动了。
这是在重庆高山流水,这也是大家考察的楼盘里面也有它,这个项目的入口处,它是借用了原地形的一些堆土,做了一些台阶,通过重庆当地盛产的一个砂岩,整块砂岩,不需要混凝土,直接就往上面堆砌,然后又一个很丰富的层次感。
这个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型的坡地楼盘的处理。
我们看到在那些地方一般来说他类似前面所谈到的会议中心的方式,把大面积的景观留出来,让大面积的景观和山和水联结在一起,建筑是融合在山水之间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前面这里我们摆上建筑,中间的建筑不管我们做得多么的丰富,可能我们看上去主体还是建筑,建筑并没有融到山里面去。
现在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成为生活品质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因素,和自然亲近和自然相融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在这个时候,坡地景观和坡地建筑也开始风靡全世界。
山地景观更加成为目前国内豪宅的一个代名词。
插叙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渐渐复苏,此后人文主义者渴望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向往西塞罗提倡的乡间住所,这就促使了富豪权贵们纷纷在风景秀丽的丘陵山坡上建造庄园,并且采用连续几层台地的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大利台地园。
台地园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水平很高的园林。
在世界造园艺术中耸起一座独特的高峰。
意大利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重要原因,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半岛和岛屿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平原和谷底夏季闷热,而在山丘上,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还有来自山林的冷气流,温和的气候加上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贵族、大主教、商业资本家们在此修建华丽的住宅,在郊外经营别墅作为休闲的场所,意大利造园由此出现了适应山地、丘陵地形的独特的台地布局方式。
2 意大利台地园的特点
意大利台地园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十分强调园林的实用功能。
意大利人喜爱户外活动,建造庄园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有一个景色优美、适于安静居住的环境。
因此花园被看作是府邸的室外延续部分,是作为户外的起居间来建造的,因而也就由一些几何形体来构成。
意大利造园家们显然更喜欢地形起伏很大的园址,因为这样的地形更有利于创造出动人的效果。
他们充分利用地形来规划园林,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安排,也决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与大小、坡道的形状等。
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
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立面结合起来考虑的。
一般愈接近城市,坡度愈缓,则台层相应较少,高差也不很大;距离城市愈远,则坡度愈大,也就需要设置更多的台层,其间的高差也较大。
2.1 轴线
台地园的布局一般是轴线对称的几何形。
庭园轴线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有时分主、次轴,甚至还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或平行、或呈放射状。
早期的庭园中,各台层有自己的轴线而无联系各层之间的轴线;至中期则常有贯穿全园的中轴线,并尽力使中轴线富于变化,各种水景,如喷泉、水渠、跌水、水池等,以及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宝坎等,都是轴线上的主要装饰,有时完全以不同形式的水景组成贯穿全园的轴线。
轴线上的不同景点,使轴线具有多层次的变化。
2.2 建筑特点
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园的横轴上。
府邸一般设在庄园的最高处,转自[星论文网],作为控制全园的主体,显得十分雄伟、壮观,给人以崇高、敬畏之感,在教皇的庄园中常常采用这种手法,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设在中间的台层上,这样既可以从府邸中眺望园内景色,出入也较方便,也不占据主导地位,给人以亲近感;或由于庄园所处的地形、方位等原因,府邸设在最底层,接近入口,这种处理方式往往出现在面积较大,而地形又较平缓的庄园中。
除主建筑外,庄园中也有亭、花架、绿廊等,尤其在上面的台层上,往往设置拱廊、凉亭及棚架,既可遮阳,又便于眺望。
此外,在较大的庄园中,常有露天剧场和迷园。
露天剧场多设在轴线的终点处,或单独形成一个局部,往往以草地为台,植物被修剪整形后做背景及侧幕,一般规模不大,供家人或亲友娱乐之用。
此外,园中还有一种建筑叫做娱乐宫,供主人及宾客休息、娱乐用,也有的专为收集、展览艺术品,这种建筑本身往往也十分华丽壮观,成为园中主景。
由于采用台地园的结构,各种形式的挡土墙、台阶、栏杆等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功能上所需的构筑物,在意大利园林中,同时又是艺术水平很高的美化园林的装饰品,成为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花盆、雕像和各种喷泉。
这些要素是建筑向花园的延伸和渗透。
台阶、平台、挡土墙和栏杆通常用白色石头、高低错.落、描画出平台的节奏,在常年浓绿的环境中,很有装饰性。
花盆和雕塑通常用来装饰台阶、栏杆、挡土墙、平台等等,它们使花园更活泼多姿,更有生气。
2. 水景设置
意大利花园里,水起着更多的作用,它是独立的造园要素,这里的水主要是动态的。
奔流的水给花园带来了动感、光影和清冷冷的声音,它们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感,像园林的血脉,再现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式,有出自岩隙的清泉,有急湍奔突的溪流,有直泻而下、飞珠溅玉的瀑布,还有链式瀑和台阶瀑。
链式瀑级差小,台阶瀑级差大,也叫水台阶,这些水最后注入水池,池里常常养鱼,供人垂钓。
最富有活泼生趣的,把水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各种各样的喷泉。
它们或者跟华丽的亭、廊之类的建筑物结合,或者跟雕像结合,或者跟大石盘结合,它们可以是看不见的小喷嘴,藏在水池边上,树根下、草丛里、石板缝之间,这些比较自然,它们数量很多、处处喷涌、微沫随风轻飘、滋润得满园清凉。
而最有巴洛克特色的“机关水嬉”则是一些恶作剧的喷嘴,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游人无意中踏到机关,水就会从四面八方射来。
2.4 植物搭配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植物常见的有松、柏、月桂、夹竹桃、橡树和悬铃木,还有黄杨。
黄杨和柏树很耐修剪,常常被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花瓶、飞禽走兽等等,也常常被修剪得整整
齐齐。
在草地斜坡上组成字母或者花坛里组成装饰图案,园内小径的两侧也常常有经过修剪的绿篱。
这种修剪树木的艺术,叫做“绿色雕刻”。
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修剪树木的传统始终不衰,一般的,用冬青属或柏树剪成方正整齐的高绿墙或低矮的绿篱。
花坛是由剪成各种几何形状的黄杨组成的图案,都是对称的,四季常青,以不同深浅的绿色为基调,尽量避免一切色彩鲜艳的花卉。
巴洛克时期,绿墙也很有变化,不只是简单的、平直的,有些修剪成波浪形或其它曲线形状,点缀一些绿球,有的用绿篱组成迷阵。
树形高耸独特的丝杉,又称意大利柏,是意大利园林的代表树种,往往种植在大道两旁形成林荫夹道;有时作为建筑、喷泉的背景,或组成框景,都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意大利花园几乎只种常绿树,花卉极少,所以四季变化不大,这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避免了寒冬的萧瑟,却也失去了金秋的明媚。
意大利台地园的美学理论
意大利图案式花园中,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往往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大致有2类,一类是最常见的,好像投石落水,水中的波从中心向四周扩散、渐远渐弱,以致消失,这石子就是别墅的主建筑物。
花园的构图和各种造园要素离主建筑越远,几何性越弱,变得越柔和越向自然接近。
另一类却相反,花园和它的建筑物好像从自然中产生出来的。
第1类主要由平台、栏杆、石阶、雕饰、花坛、树木、林荫路等构成,第2类主要是陡坡上的流水。
庄园的设计者多为建筑师,善于用建筑设计方法来布置花园,这些建筑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全局观念,使组成庄园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轴对称、均衡稳定、主次分明、变化统一、比例协调、尺度适宜的庄园构图,反映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由于透视学的进步,设计师也运用视觉原理来创造出理想的艺术效果。
台地园形成的原因
意大利台地园的形成和意大利的国家地理相当吻合,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
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因此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使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达到极盛时期。
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
意大利台地园的特色
别墅园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别墅园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作成若干的台地,即所谓的台地园。
台地园的通常布局为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保坎、平台、花坛、水池、喷泉、雕像。
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
中轴线两旁栽植高耸的丝杉、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本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度。
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
台地园还有另外两个特色是:一是,理水的手法远较过去丰富。
每与高处汇聚水源作贮水池,然后顺坡势往下引注成为水瀑,平淌或流水梯, 在下层台地则利用水落差的压力作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平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
此外,常有欣赏流水落差的压力作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
此外。
常有为欣赏流水声音而设的装置,甚至有意识地利用激水之声构成音乐的旋律。
二是,作为装饰点缀的“园林小品”也极其多样,那些雕镂精致的石栏杆、石坛罐、保坎、碑铭以及为数众多的、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大理石雕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