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小说复习:以《祝福》为例了解小说高考所有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祝福》
(1)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沉重寂寞的心情。

(2)又与文章结尾处形成一种照应,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

(3)文段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选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何特色和作用?(3分)(1)
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瑟瑟”的雪花声反衬冬夜的冷寂(答出衬托或反衬);(2)渲染悲凉沉寂的氛围,烘托了“我”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

10、《祝福》如果以第三人称直接展开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我”这一形象。

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写“我”是否有深意?请从多个角度加以探究,也可联系作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加以探究。

【答案】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

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

②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从人物角度看,“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

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

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⑤从艺
术特色的角度看,“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

运用第一人称,从情节上说,可以用“我”串联所有的故事情节,“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从人物上说,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主人公的成长或心理变化,可以由“我”见证;从主题上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从效果上说,可以使小说中的故事真实可信。

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在大年夜里死去,然后通过“我”的回忆,叙述了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情节,最后作者又回到现实,抒发“我”的感受。

小说以“我”为线索,串联起祥林嫂悲剧的命运,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

②从人称角度看,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从小说人物的角度看,“我”又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有鲁四老爷这样冷漠的卫道士,有同情祥林嫂命运既而麻木的鲁镇人,还有柳妈这样的迷信人物,他们与我形成对比,这样写能够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④从主题的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对祥林嫂援助的无效性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

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⑤从艺术特色角度看,通过“我”来展开故事是鲁迅小说的常见写法,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