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
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
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
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
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
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生育之恩,养育之恩,重于泰山,为人怎能不孝呢?《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大学》讲究的是自度和度人。
自度者乃修身,度人者乃亲民。
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正确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修好自身,才能家和万事兴。
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一个人谨遵孝悌之道,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一个人只有达到仁的境界,道德才能高尚起来。
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起来,才能入“道”。
“孝”之重要性,毋庸置疑。
那么怎么做,才算孝呢?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学而》,是《论语·学而》的第十一章。
这一章告诉我们孝的第一个标准是“无改”,即父母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父亲在世时,志向要同父亲一致。
父亲去世后,言行要和父亲的一致。
能把父亲的好的做法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再改革创新才是孝。
人生于世,稍微学到点东西,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认为父亲落伍了,违逆父亲,怎么能算是孝呢?这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还没有弄明白,就妄言对错,结果只能害人害己。
不同的年龄段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不相同的,父辈吃的盐比小辈吃的面多,这话并不是老人们用来炫耀的。
第二个标准是“敬”,即赡养父母时要心存敬意。
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要供父母穿衣、吃饭、住宿和出行,要像小时候父母照顾自己一样地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这是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义务,做子女的要一心一意地去做,不能心存不满和怨恨。
这是最基本的孝顺。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如犬马,不配做人。
但是,仅仅如此,不算真孝。
孝顺父母的关键是心中对父母心存敬意,做到恭敬、尊敬、敬爱父母。
这个观点是子游问孝时,孔子讲的。
《论语·为政》第七章记载“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第三个标准是“无违”,即对待父母要讲究“礼”。
《论语·为政》第五章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就拿“生,事之以礼”来说吧。
“出必告,反必面”是礼,现在的人认为这是繁文缛节,不必拘礼,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比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去世,做子女的通过丧葬和祭祀表达自己的哀思,更要符合礼。
今日听说,有人清明节在父母坟前,花钱租人哭祭自己的父母,自己心中无父母,花再多的钱,祭奠的次数再多,又能起什么用呢。
第四个标准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即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这是《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回答。
除了自己有病让父母担忧之外,做子女的不要让父母再为自己的其它事担忧。
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操心,只要父母有能力,就一定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外,子女的学说话、学走路、、就业、结婚、生子等一切大小事宜无不牵动父母的心。
做子女的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第五个标准是“色难”,即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
《论语·为政》第八章记载“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容易,为父母提供幸福的精神生活环境难。
孔子就认为,有事情,晚辈代替长辈做,有酒食,晚辈请长辈享用,这只是当学生的对待老师的态度。
子女对待父母,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在父母跟前,子女还必须有好心情、好脸色,让父母因子女而高兴和幸福。
第六个标准是不要远离父母。
不少现代人以工作忙,来去不方便为由,开脱自己。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第七个标准是要了解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所说的孝道并不虚伪和残酷,这和《二十四孝图》有很大的差别。
今人对传统孝道有看法,认为孝道封建,不值得宣扬和推广,主要是因为《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并配有图画,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内容确实不合人之本性。
老莱和郭巨
之流孝顺父母的精神是可嘉的,其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