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永久的生命》实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的生命》实用教学设计
涡阳八中臧文清
【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知识链接】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它主要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更为优美。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臼.齿(jiù) 洗涤.(dí) 牛犊.(dú)
茸.毛(róng) 凋.谢(diāo)
2、词语释义
洗涤: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文题解说】
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对象的特征。
【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盛赞生命?(要有文本意识:从选文中辨别、筛选、整合信息)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所以,作者盛赞生命。
2、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赞美生命。
【合作探究】
1、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
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2、第1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智者对此有无能为力”。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4、第2自然段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为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结构上承上启下。
5、第2自然段举小草和小牛犊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俗易懂地说明“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进而说明“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6、第3自然段段“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分开来”是指生命“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合起来”是指“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7、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句话?
明确: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8、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9、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这体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
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第2段第一句中的“却”,表明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明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
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作者的情感是乐观、激昂的。
11、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
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赏析】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
明确:对比。
句子将“生命”与“衬衣”相对比,形象地表现出对生命中忧愁所遗留的痕迹的“无能为力”,故而得出“我们都非常可怜”的结论,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
明确:比喻。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不休止的。
3、“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
明确:比喻。
这里将每个个体的生命比作“终于要凋谢的花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个体生命的有限。
【写作特色】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语言通俗易懂,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
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如“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过去的岁月固然令人怀念,但不必惋惜。
因为生命是没有终点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它能够创造新的生命,并快乐地生长着。
生命是易逝的,消逝的成为过去,永不再来;生命又是长久的,它会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生命的来临。
所以我们要更加勇敢、更富热情地去工作、生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唱出对生命的赞歌。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明确: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
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布置作业】
1、巩固生字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3、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