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记忆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
记忆(memory):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

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

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

通过再现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

各人记忆的快慢和准确、牢固、灵活的程度,可能随其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对记忆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而异;各人记忆的内容则随其观点、兴趣、生活经验而转移,对同一事物的记忆,各人所牢记的广度和深度也往往不同。

识记(memorization):反复认识某一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以及其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是记忆的开端环节。

从有无预定目的和任务来看,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从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来看,又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在一般情况下,识记的主要规律是:(1)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在有意识记中,记忆任务越明确具体,效果越好。

(2)任务的久暂也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任务越持久,记忆效果越好。

(3)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效果会更好。

(4)识记所需时间,往往随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增加的时间量要比材料数量大得多。

识记效果依赖于材料的性质。

一般说来,意义材料优于无意义的材料;形象材料要优于抽象材料;课文优于难句。

随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亦称“有意识记”。

与“不随意识记”相对。

个体在识记目的明确,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并借助一定意志努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识记。

进行随意识记时,个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把注意力专注在识记对象上,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

其效果远优于不随意识记,在个体掌握系统知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不随意识记(involuntary memorizing):亦称“无意识记”。

与“随意识记”相对。

个体在没有识记目的,不使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情况下发生的识记。

意义识记(meaningful memorizing):与“机械识记”相对。

通过理解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间联系的过程。

以语文材料为例,有两种意义识记:一种是本身具有明显的意义。

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便易于识记。

另一种材料本身虽没有或很少有意义,如数字、无意义音节、电话号码等,但可以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以便于识记。

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远远超过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rote memorizing):与“意义识记”相对。

依靠机械的重复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联系的过程。

有些材料本身缺乏意义上的联系,如表示历史年代、河流长度、电话号码的各个数字之间都无意义上的联系,在记忆时尽量利用外加的意义联系作为辅助手段外,主要依靠机械重复。

对有些有意义的材料,如数理公式、科学定律等,也必须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多次重复,才能牢固掌握。

保持(retention):把学过的知识或获得的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过程。

保持的时间或牢固程度取决于学习和复习。

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记住(memorize;bear in mind):与“记忆”有关的日常用语之一。

个体对短时记忆中引起注
意的信息进行机械复述或精致复述,使短时记忆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永久性存储的过程或心理现象,被“记住”的信息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保持曲线(retention curve):表明记忆的保持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的曲线。

德国艾宾浩斯首创。

先学记一些无意义音节,达到能熟背的程度,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测量记住或保持的百分率,绘出保持曲线。

曲线表示遗忘速度有先快后慢的趋势,但不同性质的材料(如诗歌、散文、无意义音节等)和用不同的保存测量法得到的曲线形状不同。

遗忘曲线是保持曲线的反面,即遗忘量与保存量在纵坐标上互为余数。

再现((reproduction):将已获得并保持在大脑中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出现或在行为上重新表现出来的过程。

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

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形式。

再现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学习的熟练和牢固程度。

再现发生困难时须进行追忆,利用各种线索,引起有关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逐渐恢复遗忘的材料。

回忆(recall):再现的一种形式。

把以前经历过的且不在当前出现的事物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记忆实验中通常采用无意义音节、词或句子以及图形等材料作为识记的内容。

实验方法有自由回忆、系列回忆和线索回忆。

回忆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识记材料的程度、线索的可利用性以及个体当前的状态等。

自由回忆(free recall):与“系列回忆”相对。

回忆的一种。

不受限制地回忆学习过的刺激的过程。

参见“自由回忆学习”。

系列回忆(serial recall):亦称“顺序回忆”。

与“自由回忆”相对。

回忆的一种。

不仅要回忆出内容,而且要按刺激呈现的顺序来回忆的过程。

参见“系列学习”。

线索回忆(cued recall):记忆的测量方法之一。

借助于提取线索而进行的回忆过程。

人们在无法直接回忆时,往往借助于与回忆内容相关的线索,以使回忆得以进行。

从这一角度来说线索回忆的效果一般优于无线索的回忆。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线索回忆方法是配对联想回忆。

配对联想回忆(paired-associate recall):线索回忆的一种。

将本来无关的两个刺激匹配成对,通过呈现其中一个刺激,而回忆出另一个刺激的过程。

参见“配对联想学习”。

追忆(remembrance):一种特殊的回忆形式。

个体利用现有的相关线索,根据特定的目的,使用一定策略,通过不断的合理推论和积极探索,在意志的努力下才能完成的有意回忆。

追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和间接回忆的特点,是一个意识参与的主动过程,是个体的一种积极思维活动。

追忆的效果与多种心理因素有关,如个体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及情绪状态等。

再认(recognition):再现的一种形式。

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或辨别的过程。

再认依据对结果的肯定程度,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

前者是对识记对象的全面确定,后者只是对识记对象有熟悉感。

再认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后的结果,是测量识记和保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再认与回忆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完成的难度上再认要小于回忆。

再认广度(recognition span):再认指标之一。

一般为在500毫秒的短时间内呈现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能够立即再认的材料数量的最大值。

研究表明再认广度大于回忆广度。

再认阈限(recognition threshold):再认指标之一。

能引起人再认某一刺激的最低刺激强度或最短刺激时间。

与感觉阈限的区别在于,感觉阈限仅要求判定刺激是否存在,而再认阈限除要求判定刺激存在外,还要确认刺激的内容。

记忆类型(memory type):研究者依据记忆的某方面特点或不同研究出发点对记忆进行的分类。

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记忆结构,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按记忆时意识的程度,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按记忆过程利用的感知觉通道,可分为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和混合记忆。

形象记忆(imaginal memory):亦译“表象记忆”,亦称“图像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在人脑中保持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外部特征,具有直观性。

形象记忆根据哪一种分析器占主导分为视觉形象记忆、听觉形象记忆、触觉形象记忆、嗅觉形象记忆和味觉形象记忆。

人的形象记忆大都是多种分析器混合形成的。

逻辑记忆((logic memory):亦称“语词-逻辑记忆”、“意义记忆”。

以逻辑思维成果和逻辑判断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科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都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意义、特征、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逻辑记忆以语词为中介,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以经历过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

当经历时的情境或事件引起了个体强烈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时,这种体验就会和当时的情境或事件信息一起,保持在个体的记忆中。

若当时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十分深切,则记忆痕迹亦会印象深刻、不易消退。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描述的就是一种深刻的恐惧情绪记忆。

有的个体在经历如地震等灾难之后,会因过于强烈的情绪体验及情绪记忆,而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动作记忆(motor memory):亦称“运动记忆”。

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包括对身体各部分移动的位置和距离的记忆,对运动形式、方向、速度的记忆,对动作的用力特点和时机的记忆。

它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表象(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就没有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它在人们的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亦称“瞬时记忆”。

持续时间仅约一秒钟的记忆。

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知觉,当引起感觉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作用并不会即刻消失,而会继续保持短暂的时间。

由于感觉记忆像登记一样,把输入的信息记录下来,因此又称“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保持时间约为一分钟的记忆。

其容量约为5~9个项目。

其特点是:(1)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因相似语音或语义信息的干扰而迅速消退。

(2)通过组块化可增加记忆存储量。

(3)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可通过复述或重复识记实现。

复述有简单重复、组合和概括等方法。

(4)信息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辅以少量的视觉编码与语义编码。

(5)短时记忆中存在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曲线呈U形,即起始项目和末尾
项目的记忆成绩最好。

在当时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工作记忆”。

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精心复述和编码,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亦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

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连续记忆。

英国学者巴德利(Alan David Baddeley,1934—)和希奇(Graham Hitch)于1974年提出。

工作记忆是人认知活动的工作空间,包含从外界接收的信息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的操作。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是人的知识仓库,有巨大的容量。

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几天、几年,以至终身。

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永久记忆(permanent memory):长时记忆的一种形式。

记忆保持时间极长的记忆。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亦称“情节记忆”。

与“语义记忆”相对。

长时记忆的一种。

个体存储的对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情景或事件等信息的记忆。

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Endel Tulving,1927—)于1972年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如儿童关于上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的记忆,它可能包含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环境、事件等信息,如星期六早上、阳光明媚、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公园的小河里、划船等信息。

情景记忆经常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保持的信息也常变化,因此不易提取。

情景记忆建立在信息或经历出现的位置与环境间的联想的关系基础上。

它是自然的,很少要求外在的或内在的动机。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亦称“语意记忆”、“字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与“情景记忆”相对。

长时记忆的一种。

个体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

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Endel Tulving,1927—)于1972年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都属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语义记忆的信息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且提取迅速。

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随个体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与“外显记忆”相对。

通过无意识机制运作的记忆。

表现为某些经验对当前任务的自动的且个体并未意识到的影响。

内隐记忆现象最初从遗忘症患者中发现,这类患者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及再认等外显记忆测验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但在残词补全等内隐记忆测验上的成绩却接近正常人。

后发现它还广泛存在于正常人身上。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主要有多系统说、加工说、激活说等。

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与“内隐记忆”相对。

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是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其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意识性而不是识记过程的意识性。

外显记忆的过程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将记忆时的经验表述出来。

视觉记忆(visual memory):通过视觉器官对过去经验的记忆。

视觉信息的保持时间约1秒钟,
之后即迅速消退。

部分信息由于被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得以进一步加工。

视觉信息的存储单位可以因个体的知识背景而有所不同。

如,对一个象棋大师来说,一局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组块而加以记忆,所以大师只扫一眼就可以记住一个棋局。

而普通人以每个棋子为一个记忆单位,所以很难精确记忆一个棋局。

视觉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时,一般要转化为听觉信息加以记录。

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视觉信息被解释为意义存储起来。

当然也存在单纯的视觉形象的记忆,比如视觉表象。

视觉登记(visual register):亦称“视觉信息存储”。

视觉记忆的开始阶段。

感觉登记的一种贮存形式。

保存时间约1秒钟。

因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大部分信息消失,仅7±2个视觉信息单位进入短时记忆。

听觉记忆(auditory memory):通过听觉器官对过去经验的记忆。

听觉记忆分三个阶段:(1)听觉登记,信息保持时间约2~2.5秒;(2)短时听觉记忆,保持时间约3秒左右;(3)长时听觉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

对语音的记忆和分辨是人类听觉的重要功能。

听觉登记(auditory register):亦称“听觉信息存储”、“回声存储”。

听觉记忆的开始阶段。

感觉登记的一种贮存形式。

因其保存时间只有2秒左右,仍保持未曾加工的声音信息的原始形式,故又称“范畴前声音存储”。

研究发现视觉刺激中常伴有听觉形式的加工,但听觉形象的记忆容量小于视觉形象的记忆容量。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记忆,均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具有明显的可以言传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表述出来。

按所记信息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1)经历性记忆,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自传式记忆”;(2)语义性记忆,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之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语义性记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无不依赖于语义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亦称“程序性记忆”。

对有关事物操作法则的记忆。

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

非陈述性记忆的形成需要多次重复测试才能逐步形成,主要包括感知觉和运动技巧、程序和规则的学习,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以习得性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习得性行为是指一切经过学习(或经验)而获得的行为,具有比条件性反射更广泛的含义。

非陈述性记忆按一定程序习得,开始时比较困难,但一旦掌握便很难遗忘,如小时候学会弹钢琴,几十年后仍然不忘。

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个体通过各个知识单元的联系所进行的记忆。

有两个特点:一般是一对多的联合关系的记忆;以关键字为线索按内容存储。

两种记忆说(double memory theory):亦译“双重记忆理论”、“双重记忆系统”、“记忆双重学说”。

记忆理论的一种。

该理论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系统,存在长时存贮器和短时存贮器两种不同存贮器,应该将非感觉记忆划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这些容量有限的信息在没有被复述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保持;若信息被复述,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在长时记忆以外存在着短时记忆。

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特征,涉及不同的大脑机制,无论是神经结构还是记忆功能,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统一的双重记忆系统。

三种记忆系统(three types of memory system):亦译“三重记忆理论”。

记忆理论的一种。

认为记忆指原先的刺激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对刺激的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系统,根据记忆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水平及信息贮存时间,记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在外界刺激消失后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象,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为1~2秒;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如果不进行加工,信息会很快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较长,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之后保持的时间不一而足。

记忆分子理论(molecular theory of memory):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学说之一。

认为核糖核酸是记忆分子,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承担记忆经验,神经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借助核糖核酸传递遗传信息。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亦称“语义网络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Allan M.Collins)和奎连(Ross M.Quillian,1931—)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型提出的语义记忆网络模型。

该模型认为,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圆点代表概念,带箭头的线段代表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概念与特征的关系,以此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语义层次网络。

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Allan M.Collins)和洛夫特斯(Elizabeth F.Loftus,1944—)1975年为修正层次网络模型提出的语义记忆网络模型。

与层次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性和特征,以语义联系和语义的相似性将词汇连接起来。

在此模型中,每个概念都是一个节点。

具有语义联系和语义相似性的节点连接起来,组成复杂的网络。

节点之间连线的长短表明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连线越短,表明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语义网络中的加工过程,就是网络得到的激活量沿连线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些概念传递扩散的过程。

与这个概念联系越紧密的其他概念,接收到的激活速度就越快,强度也越大。

但是,由于激活节点能量有限,而在节点之间的激活扩散过程中,能量不断被消耗,因此当到达某一节点时,能量已不足以超过此节点的阈限,该节点就不能被激活。

特征比较模型(feature comparison model):美国心理学家E.E.史密斯等1974年提出的语义记忆理论模型。

主张概念由语义特征集来规定,语义特征按其对概念的重要性分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定义性特征是概念的本质,是定义概念所必需的特征。

特异性特征对概念而言是非本质的,但有描述功能,是概念具体化的手段。

如“鸟”这个概念的定义性特征是动物、有羽毛;其特异性特征是体形小、会飞、捕食虫子等。

该模型假定这些语义特征预存在长时记忆中,两个概念的关系可通过预存特征的计算或推导得来。

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定义性特征越多,则联系越紧密。

特征比较模型对句子的加工是分两级进行的。

当判断一个句子的真伪时,首先执行第一级加工。

提取句子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全部语义特征进行整体比较,若两概念之间的相似度非常高或低,则可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即相似度大于一个高标准(如麻雀与鸟),则判定句子为真,反之(如麻雀与小树)为伪。

若两个句子之间特征的相似度介于中间状态(如“鸡”与“鸟”或“蝙蝠”与“鸟”),则要执行二级加工,即把两个概念的语义特征分离出来,并加以比较。

若两个概念的所有定义特征均匹配,则判定句子为真;否则判定句子为伪。

一级加工和二级加工除内容方面的差异外,二者的加工时间显著不同,其中一级加工速度较快,且易出现错误;二级加工速度较慢,但较为准确。

但它是用两个概念的属性集的重叠程度来说明的,这与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应用逻辑层次
或连线都不同。

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odel):亦称“联想网络记忆模型”。

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是由一些节点和链接组成的网络的理论。

节点代表存贮的概念或信息,链接代表、信息和概念间联系的强度,任何信息都可以存贮在这个记忆网络中,包括文字的、视觉的、抽象的和背景的信息。

人类联想记忆模型(human associative memory model):由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John Robert Anderson,1947—)和鲍尔(Gordon Howard Bower,1932—)1973年提出的长时记忆的命题网络模型。

该模型认为,命题是长时记忆中知识表征的基本单位。

命题通过关系在长时记忆中形成联想网络。

命题联想主要有五类:(1)上下文-事实联想,表明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情;
(2)地点-时间联想,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3)主项-谓项联想,说明事实的主体和特性;
(4)关系-宾项联想,说明主体行为或主体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以及行为的指向;(5)概念-实例联想,即主体头脑中存储的概念与现实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当上述联想得到了适当的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命题表征。

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可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综合地表征在一起。

中央处理器模型(central processor model):有关工作记忆结构和功能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三个成分:中枢执行系统,主要负责对信息的各种执行性加工的调控和注意控制,是工作记忆最重要的成分;语音回路,负责言语、听觉信息的存储与控制;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负责视觉与空间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一般认为,工作记忆的三个成分之间相对独立,且都容量有限。

其中,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为中枢执行系统服务,中枢执行系统则负责对这两个系统的活动的调节与控制。

表象(image):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脑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的产物,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表象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记忆表象(memory image):与“想象表象”相对。

个体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是介于感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介物。

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根据记忆表象对特定对象进行概括时所依据特征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

而根据感知觉的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

想象表象(imaginative image):与“记忆表象”相对。

个体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而形成的新形象。

想象表象不同于记忆表象,它是在对原有表象进行联结、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形象。

是一种过去未被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它既可以是现实世界中存在,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也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事物。

视觉表象((visual image):当客观事物不在个体面前呈现时,个体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视觉形象。

视觉表象的特点是:(1)直观性,视觉表象是在视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构成材料来自过去的知觉内容,和视知觉类似,因此是直观的感性反映。

但是视觉表象不如知觉完整、稳定和鲜明。

(2)概括性,视觉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