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21):又一次执教蒲松龄的《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君聊课(21):又一次执教蒲松龄的《狼》
今天开始我的“家常课”校内教研。

这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儿。

只是从开学到现在,一直都有“大事要事”在忙着。

现在总算告一个段落,能够做点儿自己特别想做的事了。

我列了个计划,大概准备在全校上7节公开教研课。

课型很丰富:现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散文教学、说明文教学……这些课,基本可以囊括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型。

这些课,研究的对象是我自己的两个班:我们是普通生源中学。

我自己的班,从期中测试来看,其语文水平一个班位于年级中等,一个班是年级最弱的,而且和倒数第二名还差距悬殊。

这样的班级,比较有研究的价值。

所有课都同一天分别在两个班上。

不试教。

原生态。

邀请教研组的老师们来听课。

也欢迎其他学科的老师参与教研。

今天活动拉开了序幕。

首先上的是苏教版七年级(上)183页“狼专题”中的蒲松龄的《狼》,人教版也有这篇课文。

在苏教版中,《狼》已经不属于讲读课文了。

鉴于这个原因,我的定位是:诵读课、积累课。

早读时让学生抄写了蒲松龄的励志联。

就是著名的“有志者,事竞成”那则,简单介绍了一下蒲松龄,要求学生当场背诵了对联。

又组织诵读了一下课文。

算是预习。

正式上课了。

没有多余的话。

各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都没有写对。

程度好点儿的那个班写了三个错别字。

程度弱点儿的那个班的两孩子就只会写一个字。

这就是“忧生”,你怎么耐心和细心都不为过。

然后开始诵读。

先齐读一遍。

听得我跳楼的心都有。

这话我几个
月来反复说。

孩子们都笑。

便又努力读。

但还是平淡。

这两个班,还真没有几个孩子稍微懂得点儿抑扬顿挫的道理。

他们属于绝对纯天然的孩子。

从写字到读书,我都必须从头开始。

两个班都把“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读错了。

我没有纠正。

当然是故意的。

因为这个难点后文有照应的教学内容。

然后进入“教读赛读”阶段。

这是这堂课的第一个训练点。

我抓了四个句子,先让孩子们赛读评分。

好的一个班是六个组比赛。

差点儿的那个班是男女生对抗赛。

小孩子,形式还是很重要的。

只要一说要比赛,现场要评分,他们就来劲儿──哪怕什么奖励都没有。

好斗,其实是孩子的天性。

自然读得很差。

我说我又跳了一次楼了。

他们就又笑。

我便给孩子们略略分析这四个句子:老师为什么要选这几个句子?因为它们代表着四种读法……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他们刚才为什么读得不好,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等等。

然后示范。

孩子们听得很专注。

这拨孩子,小绵羊一般,基础弱,但听话。

然后我打出幻灯片,给孩子们一个调整自己诵读的抓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平静祥和中速)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紧张焦虑先慢后快)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激烈豪放高速)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轻松诙谐中速)
接着一句句赛读。

很激烈,很精彩。

孩子们明显进步了。

最难的是最后一句,要读出“笑”的味道,需要一些特殊的处理。

我示范很大胆,孩子们模仿,有几个还有滋有味的。

我很满意。

虽然他们的整体水平和以前的学生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比起初进校时,已经进步很多了。

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个环节很扎实。

教室里书声朗朗,非常美好。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我请两个孩子来讲故事,从开头讲到“眈眈相向”。

我边听边点拨纠正,落实一些重要的词语,提醒孩子们圈点批注等等。

讲完,打出两幅错误的“杀狼图”。

后半部分,换一个教法教。

这是我1997年参加全国赛课的创意。

非常好。

这么多年来一直沿用。

还被许多朋友“借用”,都说有奇异效果。

那是当然的!学生观图识文,枯燥的文言学习霎时变为了游戏。

做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呢?这个环节,学生兴趣高涨,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我观察到,在弱的那一个班,男孩子的能力明显高过女孩子。

在灵活的学习面前,男孩子是有优势的,虽然他们平时淘气,不做作业破坏纪律的也多是他们。

那个“其一犬坐于前”的难句就是在这个环节自然解决的。

孩子们谈到画图中的这个错误时,我把句子板书在黑板上,让孩子来标停顿的小竖线,然后反复带读,弄得很扎实。

没有提“名词做状语”的术语,也没有延伸。

这个环节“波澜壮阔”地过去了。

第三个环节是“创意积累”──就是给老词语找新朋友。

本文中有许多文言实词在现在的成语中依然“鲜活”着,要求孩子们迅速寻找积累。

这个创意是以前的,但方法改变了。

过去的孩子基本功扎实,
反应快,采取的是边朗读或者边解读课文就拓展的方法。

这回放慢了速度。

先让孩子们赛说,尽可能地多想多说。

然后在幻灯片上打出这些词语,让他们快读。

最后还各选出十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在书上。

那抄词语的几分钟教室里非常安静。

要是以前的公开课我是绝不这样安排的。

但这拨孩子需要。

抄完后两个班都只剩下五分钟。

其实我准备的内容还很多。

按照计划,最后该是结合“狼专题”的拓展延伸部分。

我决定略讲。

又让孩子们说关于“狼”的成语。

他们说得很开心。

然后问共同点。

这孩子们都能答出“贬义”。

我便用几个鲜活的例子引出了新时代语境下对狼的新认识。

有一两个孩子主动举手起来说为什么要尊重狼等等──他们显然小学时代都读过《狼图腾》或者《小狼小狼》。

最后在朗读“狼性”和“人性”的一段文字中结课。

两个班的课堂秩序都很好,激烈但不乱。

思维也比平时活跃。

只要课设计得灵巧,孩子们总是活跃的。

没有不活跃的孩子,只有我们的失败的课堂设计──基本上是这样的吧。

起码对于我是这样的。

这是一堂老课。

而且属于我早期的比较“经典”的课。

但改变还是很多。

首先,摒弃了主题思想的挖掘。

深刻不是唯一的尺度。

我觉得这话是对的。

对我的这拨孩子,更对。

不用所有的课都必须纠缠在主题的深挖上的。

其次,减少了环节,删减了内容,放慢了速度,加大了方法的指导。

比起以前,事实上只上了3分之2的内容。

值得提一提的还有,在基础较弱的那一个班,有三个孩子的学习非常困难,不,异常困难。

也许初中就是他们的零起点。

这堂课,我“聘请”其中的一个给我录像,还有一个在黑板前做计分员。

他们很开心,很荣耀。

我想,我还得想个辙,把那一个孩子也“用”起来。

班上有个几乎不举手发言的女孩儿也举手了。

我很激动。

我对她说:“你是班上模样最漂亮的姑娘,要好好练朗诵,练好了,下个学期参加朗诵比赛,一站到台上,印象分多高啊!”大家都笑。

我不是恭维这个小姑娘,这是我的真心话。

下课了,孩子们还围在黑板上算分,锱铢必较,我忍俊不禁。

教小孩子,真快乐。

总之,这课,还算满意。

热烈而扎实。

扎实,这是我现在最看重的东西。

附上一个旧文件。

大概是2007年,我应邀到深圳讲课,当时他们也要求上《狼》,我便自己申请同课异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一课两讲,过了一把瘾。

后来便写成了这篇教学后记。

当时的想法不一定对,语言表达也还很绕口,就算是一个纪念吧。

教学内容的选择高于一切
——反思《狼》的两次教学实践
【前言】
2007年四月,我应邀参加深圳宝安区的一次新课程研讨活动。

为了使研讨更有实效,这次教研我主动请缨,一课两上。

我对《狼》的两种设计试图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影响
下对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

第一种上法,是我十年前的上法,注重在巧思妙想教文言上下功夫。

第二种上法,力求更体现新课标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成以及课堂容量的拓展。

两种上法效果都不错,但是于我自己而言,其高下之分却是非常明晰的。

对一堂课的观察跨越十年,这是一件颇为有意思的事情,它让我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选择标准的巨大变化。

试以我的第一种上法为立足点,略谈感想。

《狼》教学实录
(注:该课上于1998年,曾获得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在童话里认识过一位农夫,他在大冬天里遇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结果怎么样呢?
生(争先恐后):他用身体去温暖了这条蛇。

结果蛇醒来后,就把这个农夫咬死了。

师:这位农夫好心没有好报,真是可怜。

人们常把“毒蛇猛兽”并称。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聊斋志异》这部名著,去认识一位屠户,他遇到了两条穷凶极恶的狼,他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狼”)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诵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用文中的原句原词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生大声自由诵读)
师:请问:屠户当天的生意做得好不好?
生:好。

因为文中说“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师: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生:不是,是紧紧地跟着屠户。

因为文中说是“缀行甚远”。

师:两条狼团不团结啊?(这两条狼之间有矛盾吗?)
生:团结。

因为文中说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还有“并
驱如故”,这两条狼配合得挺好的。

师:看来一、二自然段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现在再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诵第三自然段。

你们读完后,老师要为你们翻译,老师的翻译中穿插有四处错误,要求你辨出错误并能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我们还各请男女同学派出一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联想到的一些成语,比比谁更强。

(生自由诵读,并派出代表到黑板边准备)
师:现在我开始讲故事了,请同学们仔细听。

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

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

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生:“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不对,应该是“受到攻击”,“敌”在这里不是敌人,而应该是“攻击”。

师:很好。

“敌”在这里是动词。

还有哪些成语中“敌”也作“攻击”讲呢?
生:腹背受敌。

师:“敌”还可以作“抵抗”、“相当”讲,比如——
(生列举腹背受敌、势均力敌、寡不敌众等,生写。

师表扬)
生:“顾野”老师也讲错了,不应该是“四面的原野”,而是“屠户往旁边看四周的原野”,“顾”是动词“看”的意思。

师:真好!“顾”作“看”讲还有哪些成语?
生:左顾右盼。

(师提示学生讲出左顾右盼、顾盼生辉等词语,师表扬,生写)
生:“积薪其中”也讲得不对。

“薪”不是杂物,是柴草。

师:哦,“薪”作柴草讲,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
生:抱薪救火。

生:卧薪尝胆。

生:还有一处错误。

狼和屠户不是面对面地坐着,它们是瞪大眼睛对着屠户,老师没有把“眈眈”的意思讲出来。

师:哦,这个错误老师不该犯。

我们不是经常说——
生:虎视眈眈!
(生写)
师:同学们,这是故事的开头部分。

如果老师用“遇狼”来归纳第一段的话,你可以用各用什么词来归纳第二第三自然段呢?来,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生:第二段可以用“惧狼”。

生:第三自然段可以用“御狼”。

(师板书:遇、惧、御)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

左边的同学代表狼,右边的同学代表人,分别读记叙狼和人的句子,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当时的气氛。

(生齐读。

又请两位同学分别读)
师:大家读的味道还不够。

来,这样,我们去掉“骨已尽矣”中的“矣”,对比朗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生分别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骨已尽,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生:有“矣”,更能显示出屠户的心急如焚。

没有“矣”,就不能显示出危急关头的紧张气氛了。

师:对,让我们把这个“矣”读好,读出人狼对峙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

(生再读,反复读)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故事将如何发展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第四段和第五段的朗读录音。

老师绘制了两幅《杀狼图》,图中有多处与情节不符,请同学们观察后指出来,并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请写词语的同学继续写。

(生听该段朗读录音,观察两幅杀狼图)。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

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

“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
师: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

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

“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

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

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原文中说那条狼是“止露尻尾”,意思是说它的身子钻进草垛子中去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可是图中它的身体露得太多了。

师:好,读得仔细,观察更仔细,好小子!这条狼在干嘛啊?
生:他在打洞。

师:故事中说“洞其中”,这个“洞”的用法要注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生:这里的“洞”是“打洞”的意思,是动词。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

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

(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
师: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真是好样的。

现在大家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了,咱们再来大声地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重现当时的场景。

(生分角色朗读,师指导尝试背诵)
师: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一部分讲的是屠户——
生:杀狼!
(师板书:杀)
(总结黑板上写的字词,改错,朗读,对优胜者给予掌声鼓励)
师:现在老师想起了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

屠户没有重蹈农夫的覆辙。

农夫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生:是农夫自己造成的。

因为农夫认敌为友,引狼入室。

师:屠户一开始就能意识到狼是自己的敌人,在这点上他比农夫高明多了。

但是,在遇狼的过程中,他有没有和农夫一样糊涂的时候?
生:有!就是他投骨给狼的时候。

(师板书:画骨)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想象一下屠户在投骨时,他在想什么?
生:他想:狼啊狼啊,你吃了我的骨头,就放过我吧。

(生笑)
生:狼啊狼啊,我们打个商量吧,我把我所有的肉骨头都给你,你吃饱了就乖乖回家吧!(生笑)
(师板书:妥协)
师:大家再想象:如果狼有思想。

它们在啃骨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骨头真好吃,屠户的担子里一定还有!
生:猪肉骨头好吃,屠户的肉一定更好吃!(众笑)
生:狼兄,冲啊,美餐一顿人肉,此生可休矣!(众笑)
师: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

为了不使自己成为狼的最后一块骨头。

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对狼的幻想,而拿起了——刀!
(师板书:画刀)
同学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难免会有遇到“狼”的时候。

生死关头,是低头妥协,还是高高举刀,往往会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承受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不就是当初清政府为向英帝国主义乞求妥协而付出的沉重而惨痛的代价吗?可是,英产国主义这条狼没有就此满足,相反,却引来了法、意、德、日一群“恶狼”。

在我们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人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投之以骨”的事例吗?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比如校园暴力。

师:结果怎么样?——我们的软弱妥协只能助长邪恶者的贪婪凶恶,导致“两狼之并驱如故”的结局。

我们的正确态度只能够是:拿起手中的刀,这时候,老师所指的刀还是不是屠户手中的刀?它象征着什么精神?
生:斗争、正义
生:勇敢、抗争
(师板书:正义、斗争)
师:除了敢于斗争,屠户之所以取得胜利还因为什么原因?屠户为什么“奔倚其下”?生:占据有利地形。

师:如果屠户不“暴起”,后果将会怎样?
生:主动权就会被狼抓在手里。

师:这启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抓住有利时机。

师:假如屠户不“转视积薪”后,后果将怎样?
生:会被另一条狼偷袭。

师:这提示我们斗争的时候还要如何?
生:要高度警惕,有彻底斗争的精神。

师:故事中的屠户不仅敢于斗争,而且最可贵的是能够在斗争中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师板书:“智慧”)
师:面对邪恶势力,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

在正义和智慧面前,一切邪恶永远都只能是跳梁小丑。

让我们再一次为屠户的胜利喝彩,再一次嘲笑那两只贪婪狡猾的狼。

让我们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师板书:笑)
师: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

让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豺狼虎豹,没有了毒蛇猛兽,真正变成幸福美好的人间。

(在朗读中结束)
【反思】
十年前,在《潇潇洒洒走进文言天地》的说课稿中,对这堂课我曾作出这样的陈述: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上,繁琐的实词虚词教学搞得人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文章被肢解得破碎苍白,课文的艺术性,思想性也就无从谈起。

文言文成了一片淹没语文之美的沼泽。

而事实上,语文教学的发展已为教好文言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纲明确规定降低文言文要求;教材中详尽全面的注释为学生搭好了学习的阶梯;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语文教师,为什么不能大胆解放自己,解放学生,进而改革文言文教学呢?让文言文不再只是实词虚词的载体,而真正成为拥有灵魂,拥有个性魅力的美文,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特殊天地。

于是,我确定了文言教学的新原则:重自学,尚点拨,巧训练,养情志。

我希望以此改变让字词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天地,开拓用情志融化文言,吸取其知识思想精华的新局面。

十年后重新反思这堂课,自我评价远远没有当年高。

当年的创意,是在我学习体会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诸多文件中以及在黎见明先生的导读理论和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教学”的启发下产生的。

当时我意识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各种语文素质构成要素相互融合,日渐内化的过程。

语文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寻找这种内化的途径。

所以,我反复应用问中点拨,听中点拨,看中点拨,读中点拨这些方法,希望“通过听、说、读、看的训练和思维训练,通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熏陶和谐共振,以达到形成学生语文涵养,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铸造高尚人格的目的”(《潇潇洒洒走进文言天地》)。

但是,我真的达到了目标了吗?
十年后来反思,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这一堂课,至多可以说是“潇潇洒洒”走进“文言字词”,还远远没有达到走进“文言天地”的境界。

在当年文言教学串讲成风,直译对译成风的背景下,我以巧思妙想来引领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就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的诸多作法是有探索意义的。

但是,我的“潇洒”也就至此为止了。

这堂课从细节上来看是有新意的,但是,从宏观上来透视,其教学思想是非常传统,也非常封闭的。

用十年后我的第二种思路对比,这种封闭就显而易见。

用第二种思路上《狼》,我采用了截然相反的路子。

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带着问题出课堂”。

我用检查预习的方式分别从分角度复述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难句解析、文言词语联想拓展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抽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明晰了字词重点,大概摸清了学生自学的情况。

然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鼓励学生提问上。

在这个阶段,除了字词,学生更多的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比如,一个孩子问:屠夫扔骨头扔得很蠢啊。

他为什么不一下子多扔几根骨头,让两条狼都去啃,自己不就有逃跑的机会了吗?还有一些孩子问:既然狼那么可怕,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赞美狼呢……
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无一例外地对我们一贯的解读“人的智慧,狼的愚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我的第二种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启示下诞生的。

回应学生的提问,我作了一些资料和话题的准备,在不同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取用:
1.关于狼的诸多著名小故事。

2.拓展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关于狼的另两则小故事。

3.引导学生反思古代文化中关于狼的成语。

4.讨论“人厉害还是狼厉害”,“狼厉害还是狮子老虎厉害”,要学生明白“狼”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它往往和“残暴、阴险、贪婪、狡诈”相联系,狼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狼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