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4讲 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讲 14~16
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
1.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
考点一 文艺复兴
『名师导语』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义发动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在全国卷中所占比例极低。
鉴于其整体命题趋势,建议淡化处理细节,把它放在人文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把握。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文艺复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是备考时予以关注的重点。
1.背景
(1)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基督教神学垄断束缚人们的思想。
(3)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2.兴起:反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3.矛头: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
4.代表人物及作品
(1)彼特拉克⎩⎪⎨⎪⎧①代表作:《歌集》寄托了作者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②主张:提倡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③地位: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薄伽丘:《十日谈》以爱情和机智为主题,刻画出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败,嘲笑教士及封建贵族的不学无术和虚伪,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赞美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
5.意义
(1)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高峰。
(2)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传播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关系
从思想渊源来看,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传统的认识刻意突出中
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文化断裂,淡化了文艺复兴与宗教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基督教的性质,许多人文主义者是虔诚的基督徒。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构图解史】文艺复兴实质、形式
信息提取: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图片证史】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涵
信息提取:图1人物表情死板,目光呆滞;图2人文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充满生机,彰显人性美,反映了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世幸福。
探究1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待欧洲社会发展的特征及其潮流
1.14~16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政治方
面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力量日益壮大;贵族和教会逐渐失去昔日的权威
经济方
面
14、15世纪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
场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
主义的发展
思想方
面
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领域向封建制度展开了斗争,形成了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不仅在打破封建神学世界观和改变封
建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还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2018·海南单科,15)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
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
这表明( )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解析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故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看待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文艺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⑤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泛滥,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019·陕西渭南模拟)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
这说明( )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表明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推动下,“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不是直接体现了人文主义,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与技术来体现对人的关心,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文艺复兴的人权思想和宗教观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思想
尽管文艺复兴晚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人权的思考和探讨的观点并不十分一致,但是相对于文艺复兴前期来说,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他们对于人性的解放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发现和存在,而是发现了人的能力、智慧和聪明才智,相信人可以同命运抗争;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可以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可以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由于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努力,人们把财产权也看成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摘编自何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思想探析》核心论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观涉及到人本身的自然权利、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超越了
对人的发现和存在。
2.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观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
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核心论点:从思想渊源来看,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基督教的性质,许多人文主义者是虔诚的基督徒。
人文主义者既批判基督教,又利用基督教。
1.(2018·山西大同模拟)文艺复兴时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康帕内拉写有《太阳城》一书。
书中的太阳城居民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一切产品和财富均为公有,由公职人员分配。
书中还提出劳动光荣,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对儿童进行普遍的社会教育。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 )
A.理性主义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C.浪漫主义思想
D.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解析康帕内拉思想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体现了理想主义色彩,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借鉴,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9·广东茂名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
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信仰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是中世纪绘画主题的延续,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教权与世俗政权的权力区分,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1 文艺复兴对人性的探索和发现
【考题1】(2017·海南单科,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 C
『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人文主义思潮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发掘史料隐性知识:“达·芬奇”隐含了文艺复兴时期。
★清误区本题属于目的类试题,难度较小。
考生认为达·芬奇解剖人体结构意在否定神学理论,而材料可明确看出达·芬奇的目的仅在于绘画。
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14~16世纪的欧洲社会
【考题2】(2018·福建厦门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12分)
答案论题: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论证: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盛行,社会经济发展迟缓。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控制着欧洲社会。
14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王权加强;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变,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
上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变化,促进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黑暗的时代”“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现代欧洲就此诞生”“《黎明破
晓的世界》”“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都体现了欧洲社会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型。
★思路点拨 根据“14~16世纪欧洲”得出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考点二 宗教改革
『名师导语』
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在全国卷中所占比例极低,但在地方卷中多有涉及。
复习本考点时把它放在人文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把握。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宗教改革思想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是备考时予以关注的重点。
1.背景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代表
(1)马丁·路德
①著作:《九十五条论纲》
②主张:a.教徒通过虔诚信仰,就能使灵魂获救。
b.人人都有能力与上帝直接沟通,并不需用罗马教廷做中介。
c.反对通过繁缛的礼拜仪式及各种名目的“圣礼”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d.号召德意志民族的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2)加尔文
①著作:《基督教原理》
②主张:a.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信仰耶稣而直接与上帝沟通。
b.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
4.评价
(1)积极性⎩⎪⎨⎪⎧①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
②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局限性:没有突破对神的信仰的牢笼。
宗教改革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
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构图解史】从“因行称义”到“因信称义”
信息提取:从“因行称义”到“因信称义”,教徒获得了与上帝直接对话的资格和机会,把人们从蒙昧中解放出来。
【漫画解史】宗教改革的影响
信息提取:漫画中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和教士都重。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圣经》是人们的最高权威和最高信仰。
【构图解史】从“因行称义”到“因信称义”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思想运动。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宗教改革最初出现在德国,接着波及瑞士、英国和法国。
2.“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1.(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解析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 项错误;圣像崇拜把与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圣经》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湖北荆州名校联考)某思想家指出,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在圣经里不过是被称为“执事”“仆人”“管家”,其实他们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的,将基督的信仰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
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解析材料中“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在圣经里不过是被称为‘执事’‘仆人’‘管家’”,可见思想家对教皇等权威不满,与宗教改革思想相似,故C项正确。
答案 C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上
①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改革后,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大都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②发展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解放了民众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③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1.(2018·江苏单科,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6世纪”可知,这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谚语中关键词“神父”“罗马”“越坏”可知,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存在不满情绪,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智者运动,题中谚语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B项排除;法国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因此宗教改革不可能受启蒙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排除。
答案 C
2.(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A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的世俗观
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
”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尔核心论点:通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要么吃好,要么睡好”的对比,肯定了新教徒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性,主张个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因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2.宗教改革的影响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
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
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据此可知( )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
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据材料图表不难看出,以1517年的宗教改革为契机,学生的专业选择在世俗专业和神学专业出现急剧变化。
不论是新教大学还是天主教大学,世俗专业超过神学专业,故选C。
答案 C
2.(2018·江西九江模拟)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
这说明宗教改革( )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解析思想解放成为近代科学兴起的前提,与材料中“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考法1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考题1】(2017·天津文综,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立意从宗教改革影响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把握关键信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
★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影响类试题,难度较大。
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
考法2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王阳明心学的比较
【考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9年)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
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心,良知也。
光明,已致良知也。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史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
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
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
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