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江河-海沟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松江河-海沟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浅析
王立刚
【摘要】松江河-海沟地区为吉林东部重要的金矿成矿带,目前已经发现了海沟及松江河两个大-中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色洛河群中,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控矿因素,矿体的分布严格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北东、近南北向脆性断裂带内.通过对矿床构造特征的分析,对本区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00)023
【总页数】2页(P121-122)
【关键词】构造特征;金矿;松江河-海沟;吉林
【作者】王立刚
【作者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松江河-海沟金矿区位于吉林省敦化市、安图市境内,位于夹皮沟-海沟金成矿带的中部[1]。

矿床的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型,前人对已经发现的海沟及松江河矿床已经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两个矿床之间地段的构造地质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未做深入的研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工作,详细研究了本区的控矿地质条件,特别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控矿地质特征,通过本次研究,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
了较好的地质依据。

1 成矿地质背景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古元古界、中元古界、中生界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图1),其中中元古代色洛河岩群地层是区内金矿主要的矿源层,与本区金矿成矿关系密切,岩性为一套角闪石岩相-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其原岩是陆边缘
裂陷槽内沉积的一套中酸性-基性火山喷发沉积和陆缘碎屑沉积组合,原岩为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及含砾泥砂质陆源碎屑沉积岩。

图1 调查地质草图
(2)构造。

区内位于天山—兴安地槽区与中朝准地台的过度带,南部为台区,北部为槽区,根据已知的沉积建造、沉积间断、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动等特征将本区划分华里西期、吕梁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四次构造运动,伴随每次构造运动均有断裂构造及褶皱发生。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老的太古代-元古代花岗岩体,也有新
的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并且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及多旋回性的特点,是本区的成矿主要的物质来源,特别是燕山期侵入岩与本区成矿关系密切。

2 构造控矿特征
本区断裂构造活动特别发育,韧性及脆性断裂均有出露,脆性断裂形成晚于韧性韧性。

构造为本区的主要控矿因素。

本区共发育四组断裂构造,分别为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各组构造平行近等距分布,其中北西向构造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北东-南北向发育在韧性剪切带内的脆性构造为本区的主要容矿构造,矿
体主要分布在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及其附近[2]。

(1)东西向断裂(F103)。

位于调查区东部,西起荒沟农场东至海沟矿区一线,总体走向80°-100°,倾角59°-70°,多数地段倾向南局部倾向北。

该断裂控制了
侏罗系沉积,又控制了燕山期岩体的展布,该断裂形成后期多次活动,具有压性-
压扭性特征,断裂带内石英细脉发育,岩石破碎强烈,伴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其中有含金显示,为区内主要北西向构造在东部的延伸,海沟金矿位于本组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在断裂的西部与南北向断裂F402交汇部位的东部发育有蚀变点Sb7、Sb8。

(2)北东向断裂构造(F201-F208)。

该组构造从调查区的西部到东部广泛分布,主要出露在北西向构造金银别-海沟构造带的上下两盘,总体走向35°~45°,倾向西,倾角一般50°~76°,具有平行等距的排列的特点,间距2km~3km,均切割了北西向断裂。

切割了白垩系长财组及以前各时期地质体,海沟金矿发育在该组断裂内,断裂构造带对蚀变岩带、含金石英脉和闪长岩脉岩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构造活动具有多阶段性、多期性,本区的容矿构造之一。

(3)北西向断裂(F301-F304)。

由一系列北西向压扭-张扭性断裂构造组成,
与“开原-赤峰断裂”属于同一构造体系,形成于太古代晚期,中侏罗世之后仍有活动,是区内的控岩、控矿构造。

该断裂总体为北西西向延伸,在海沟矿区,产状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贯穿调查区东西,长度超过23km,总体断裂带表现为西部较宽,向东部逐渐变窄。

在东部海沟矿区与NE向断裂交汇一处。

区内地层、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分布明显受该断裂控制。

(4)南北向断裂(F401-F402)。

主要分布在汉阳沟附近,松江河有少量分布,该方向的断裂切割了东西向断裂。

在西部松江河地区该方向断层较发育,与松江河金矿成矿关系密切,该组断裂带早期表现为为韧性变形,后期表现有脆性变形作用。

该断裂主要为韧性剪切作用,局部地区表现脆性破裂。

常见绢云母化、硅化及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普遍。

松江河金矿床产于该剪切带。

该方向构造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

3 矿化蚀变点特征
调查区通过地质测量和岩石化探取样、地表拣块取样及化验分析,结合以往资料分
析,区内除以往发现的海沟和松江河等矿床(点)外,通过本次工作发现了几处构造蚀变点,主要特征如下。

Sb2构造蚀变点地质特征。

分布在调查区的西部松江河村东2km处,浪柴河南,出露的地质点号为D289,断裂带宽1m~1.5m,走向90°,倾向南,倾角60°,断裂蚀变带发育在中元古界色洛河群地层的上部岩性段内,位于构造F201、F301交汇部位的东北侧的次级北西向构造内,蚀变带内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糜棱岩,具有硅化、黄铁矿化、钛铁矿化,致密块状,黄铁矿呈细脉状、星点状产出,在289位置取拣块样品,为硅化、褐铁矿化黑云斜长糜棱片岩,拣块样品品位为0.08克/吨,蚀变情况较好。

4 结论
①韧性变形及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控矿、容矿、导矿构造。

②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本区的控矿构造,区内已经发现的矿(化)体均发育在该构造的两侧,受其控制,北东向、南北向构造为本区的容矿构造,特别是在两组构造交汇的部位。

③断裂构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按照一定的间距平行或者斜列分布。

④在韧性剪切带上叠加的脆性构造是本区成矿的最有利地段,本区的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呈等距分布。

参考文献
[1]孙忠实,冯亚民,孟庆丽.吉林海沟金矿预测新思路[J].吉林地质,1998,17(3):15-21.
[2]冯守忠,吉林海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地质与勘探,1998,(1):35-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