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辨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答:(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科学。

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包括:天文学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的赖尔地质渐变论,生物学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的道尔顿原子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等,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辨证的发展过程。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具有独特的学科功能,对于丰富和字眼辩发展马克思注意哲学和指导科学技术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自然辨证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自然辨证法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从而也表明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又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换言之,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不仅有其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渊源,而且它的创立和发展,都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界各种自然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自然界在其存在方式上具有物质性亦即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又具有系统性。

也就是说,相信自然界在其空间结构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以系统和层次的方式存在着的,各类自然系统又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相对性、层次性等基本形式,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概莫能外。

这种崭新自然观无疑也是当代一切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基本形式:系统和层次。

(1)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或基于要素的原因,或基于结构的原因,或基于环境的原因,或同时基于这三者。

①被改造了的要素的素质,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基础。

②合理的结构方式,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决定性环节。

③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先决条件。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系统内各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

(2)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表现为任意系统总是处于无限发展序列的总体系统中的某一特定层次上。

3、如何理解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可以探讨高层次规律?为什么还说原论是错误的?
答:(1)凡系统,既有其内部的组成要素,又居于外部的环境之中,称为更大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

就是说,任一系统又总处于无限发展序列的总体系统中的某一特定层次上,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特征。

确立关于自然界的层次性结构的观念,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方法论。

比如,量子力学家波尔、薛定谔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分别发表演讲和著书,号召物理学家们从事生物学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高层次的生物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物理等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层次突变而产生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去揭示高层次系统的规律。

(2)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及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间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

自然界是从相对低一级层次的系统不断地向相对高一级层次的系统演化发展的,因此,高一级层次的系统包含低一级层次的系统,但又不能把高一级层次的系统还原为低一级层次的系统的简单加和。

这就是时间的不可逆性。

4、为什么说把历史观念引入对自然界的研究是人类自然观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答:(1)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机械决定论自然观,只考察自然界在空间上的存在,而不研究自然界在时间上的进化发展。

(2)把进化历史观引入对自然界的研究,是近代后期理论科学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基础上研究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论,把进化历史观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3)现代系统科学特别是其中的自组织卢纶,更加深刻化、精确化和丰富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进化历史观。

这一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仅具有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而且具有历时态的演化发展的时间结构。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要在对自然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上确立系统层次观,而且要在对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理解上确立进化历史观。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都带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之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2)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①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

②未来可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我们决不能在继承了前辈的地球的同时,还要借用后辈的地球,亦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③公众参与性原则:离开了公众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没有了群众基础。

公众参与既包括社会个人或社会团体在控制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自律,对他人有害自然环境行为的预警,监督和指控,也包括通过新闻传媒或公
众论坛推进政府部门采取有效而即使的保护措施等等,以实现人类由控制自然向控制自我的转变。

④合作伙伴性原则: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一个天空下,可是地球上却有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这就要求人们超越一切差异和界线,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一起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道德沦丧、核子威胁、南北冲突等全球性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有一下几个方面:
①解决观念问题:当今时代的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确立与以往时代不同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发展观,并且所有这些观念又必须以系统观念为统帅。

②解决物质手段问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当代全球性社会问题,仍然要依靠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的物质手段。

③解决社会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不协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协调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光要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纳入我们的视野,还必须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纳入视野;不仅要确立正确的自然观,还要确立正确的社会观。

6、弄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有什么现实意义?分别举出你所熟悉的交叉学科三种类型的例子。

答:(1)区别:①任务不同:科学是认炽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技术是改造世界,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发现世界上已有的东西,技术是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

科学是技术的归纳和升华,是实践的抽象;技术是科学的演绎、具体化、实用化,是科学理论的应用。

②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是寻找“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技术的目的是寻找“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什么用”。

③形态不同:科学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

④选题方法不同。

联系: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

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现实意义:既有助于顺应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又有助于我们指定有关科学领域的方针政策,还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电化学、天体物理学、地质力学;经济法学、社会心理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

横向学科:控制论、统计论、信息论、数学及其分支学科。

综合学科:城市科学,它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建筑学等一系列学科,它们被用来共同研究和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人口,环境,生态,交通,住房,能源等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

环境科学、战略科学、空间科学。

7、为什么说继承是前提而创新才是目的?
答:(1)科学继承是科学创新的前提。

继承性是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点,有了科学的继承,科学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科学的继承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横向继承和纵向继承。

横向继承是指借鉴同一历史时期中的不同的理论成果。

纵向继承,则是指接受前人已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事实材料。

如果继承或接受前人和他人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问题、科学方法和科学事实越多,就越具备创新的基础,因为没有这些继承就根本谈不上创新。

(2)科学创新是科学继承的目的。

继承可以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但它只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形式。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的突破、创新,才能导致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这才是继承的目的。

科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创新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科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科学真理长河中渐进与革命交互更替的性质。

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变革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①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②科学技术可以革新劳动工具③科学技术可以拓展劳动对象④科学技术可以加速管理现代化 2、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超强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3、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①产业发展方向高次化。

②产品科学技术含量高密化。

③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缩短化 4、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①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幅度提高②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③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今天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追求,又实行了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这一切,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

炼钢工人在车间通过操纵多媒体的劳动方式与刚睡打交道;农民在家里通过操纵多媒体了解地里农作物生长的行情;科学技术工作者通过多媒体就可以搜集到全世界同行的科研信息。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答:(1)科学技术对文化素质的影响:精神文化层包括人的思想、信仰、兴趣、意志等,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内心的认识能力与认识结果的综合表现,是文化系统中的“软件”。

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这些文化素质或文化气质、文化修养。

提高人类道德修养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科学技术不是道德规范形成的源泉,但对道德规范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现代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提出的许多尖锐的伦理问题,必然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这就有助于激励科学家部位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所有这一切,不仅构成了科学家们所共同遵守的科学道德准则,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成
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改变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在内的社会管理的完善化、科学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了政治民主化或决策民主化的进程。

10、科学技术工作者为什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把一般道德与科学技术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科学技术道德规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如下:
(1)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是作出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也是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作评价的重要内容。

(2)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

(3)道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传统科学的发展,而且还触发了新兴学科的诞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科学技术道德是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道德品格的修养至关重要。

11、如何做到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
答:真正的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需要我们:(1)应该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或社会后果具有两重性。

这是因为,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在这种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预期属性的人工自然,但却不可能把这种人工自然产生后的全部效应和复杂联系在事先予以穷尽。

所以科学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效应和负效应,总是同时并存的。

我们不能追求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的绝对好的科学技术,只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增强其正效应,减弱负效应,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其消极作用。

(2)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包含科学技术以外的诸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不能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仅仅归因于科学技术本身,必须把科学技术本身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

只有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弱和避免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消极方面。

人类应借鉴既利用又限制核能技术的经验及环境保护的经验,使科学技术沿着不危害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及环境的方向发展;人类应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监控网络,总体规划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应尽快研讨并制定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法和与之配套的各国法规,以帮助世界科学技术不偏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答:科学创造与技术发明没有刻板的固定程序,但在多数情况下,会包括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大凡一项科研工作,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①选择科研课题。

选择一个好的科研课题作为主攻方向,是科研劳动的起点,是关系到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战略性环节。

科研选题的好坏,将决定科研成果具有怎样的科学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价值。

②着手获取科学事实。

要全力去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占有详实而又可靠的事实材料。

从科学技术方法论上讲,就是要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去获取科学事实。

③进行思维加工制作。

如果不将所获得的科学事实加以整理制作,或缺乏科学抽象与归纳等思维加工过程,人的认识就不可能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也就不能把它叫做科学。

因此,科学研究中,科学抽象、逻辑推理和非逻辑思维等思维方法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关于逻辑推理的三大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与类比法。

④产出假说和理论。

建立科学假说这一阶段,使得科学认识凭借科学假说,并借助于科学假说内容的逐步更替,最终构筑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完成一个周期的科学认识过程。

⑤同时贯穿科研全过程的还有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3、什么是机遇,它如何产生,如何捕捉机遇?
答:(1)机遇是指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机会,并且能够敏锐的予以识别、紧追不舍地加以研究,从而做出了不同于原来目的和计划的科学新发现。

机遇的最大特点是意外性。

(2)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根据和主观原因。

①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乃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偶然性以必然性为依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机遇就是偶然性,但偶然性的机遇背后却隐藏着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机遇所导致的新发现则揭示了这种必然性。

在观察和试验中,由于随机性的具备了某些条件,未知的现象突然显现出来,只要不失良机,就能抓住其中的必然之光,从而得到科学发现或获得技术发明的成功。

②机遇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主体的目的性与客体的复杂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在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主观不符合客观的情况,探索性的观察和实验尤其如此。

这种认识上的差距,恰恰是机遇之源,因此,在观察和实验中,未曾料到的意外事件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只要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机遇,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3)总结科学技术史的经验教训,人们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碰没碰到机遇,而主要在于善不善于抓住机遇。

因为在许多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碰到机遇而没有抓住它,从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要比成功的事例多的多。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能否捕捉机遇的真谛在于研究者的科学素质,即是否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部的科学教育就在于使受教育者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亦即当今全社会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当代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去构建自己的素质,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广义理解。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意味着研究者要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具有诚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革命的批判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具有坚强的毅力等。

只有准备好了必备的素质,才能抓住机遇病并进而得到新发现或做出新的发明。

14、什么是科学抽象,它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
答:(1)科学抽象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排除事物的非本质的、次要的、表面的因素,抽出其本质因素,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等理性思维素材,以达到揭示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和普遍规律的思维方法。

(2)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①能够抽取和概括出科学概念,以此作为表述科学发现的“知识细胞”。

②能够抽取和创造科学符号,以此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通用语言。

③能够研制和发明形式化语言,以此奠定人类思维过程机诫化、自动化的基础。

15、演绎、归纳与类比在可靠性与创造性的对比上有什么不同?
答:(1)演绎法: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的结论具有必然性,因而是可靠的。

因为作为前提的一般原理包含有个别事物的本质,它和结论之间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当然这也决定了它的创造性没有归纳法大。

它的创造性比较小。

理论的探索可以高度地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2)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和演绎推理相比,归纳推理是扩充性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包括的。

归纳推理因为是概率性的,总是被新事实的发现所推翻、所更新。

对于归纳结构的研究而言,尽可能地穷尽所有已知的科学事实是提高结论正确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3)类比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可以弥补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不足,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力。

类比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可靠性小。

它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和不可靠性。

所以相对于归纳法和演绎法而言,它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尽管可以通过提高共同点的数量来提高类比的可靠性,但是事物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它的不可靠性,往往导致失败的几率性大。

16、非逻辑思维可以违背逻辑规则吗?
答: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逻辑思维的帮助,而且还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参与。

由于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更具有创造性。

当然,非逻辑思维不能完全离开实验基础,也不能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把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是理想化方法。

所谓非逻辑,并非完全违背逻辑。

其实,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类型,非逻辑的背后仍然隐藏着一定的逻辑链条,只不过人的思维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时,循规蹈矩的逻辑程序不可能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已。

一般来说,非逻辑思维主要有想象、灵感和直觉三种类型。

17、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句话?
答:科学假说是以已知事实和科学原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精测性说明,通常是由三大要素:命题、理论陈述和推理出预言和预见。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

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而假说的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

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假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