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微课程《养蚕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微课程《养蚕记》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班孩子的《养蚕记》。我将以下面四个部分来展开介绍,背景理念,我们坚持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教师追随幼儿的态度;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归纳梳理关键经验、顺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围绕课程的发展教师给予适宜的支持、完善幼儿的经验脉络;最后教师梳理整个课程中幼儿的经验提升、明确整个课程开展的价值所在。
而根据虞永平教授的理念,班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就是从问题到行动的动态实践进程。在饲养过程中的环境准备、探究方式、表达内容、延伸形式等饲养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帮助幼儿建构有益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应该观察、追随幼儿,鼓励幼儿亲近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养蚕记》就是在孩子们的兴趣中不断生发的课程,有个孩子带了一些蚕宝宝卵来,有一天,小小的蚕宝宝出来了,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于是我请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孩子们的问题又许多,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教师进行了价值判断,和孩子一起梳理了问题,发现问题是与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于是生成了这样一个“关键经验树”,根据蚕宝宝的成长分成四个阶段,并梳理了相应阶段的关键阶段,并且在关键经验下面罗列了幼儿想到的一些关键问题,但是随着课程的发展,许多新的、具体的问题在不断生成,所以“关键经验树”有留白,这是一棵属于孩子的经验树。
而孩子们的经验在饲养蚕宝宝的小故事中不断发展。
故事一:给蚕宝宝找个家
当看到许多的蚕宝宝出来时,孩子们激动地问了许多:“蚕宝宝怎么小小的、黑黑的呀?”也有孩子觉得:“怎么像毛毛虫一样呢?真有趣!”孩子们回去查资料就知道这么小的蚕宝宝叫做“蚁蚕”。孩子们第二天来就发现桑叶都干了,很焦虑:桑叶干了怎么办?谁来照顾它们?于是就有孩子说:“我们给它们找个家”孩子们从收集箱中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盒子做蚕宝宝的家。可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的蚕宝宝需要照顾,每天都要换桑叶,怎么办呢?孩子们讨论决定,组成蚕宝宝饲养小分队,每队认领若干条蚕宝宝,分别照顾:给蚕宝宝找家,商量谁去找桑叶,谁换桑叶,周末谁带回家照顾。
照顾蚕宝宝过程中,幼儿发现了喂食的“难题”,这就有了故事二,蚁蚕很小,有的小朋友不敢用手捏住蚁蚕,但喂的桑叶又大又多,来不及吃完叶子就干枯了,很多枯叶子造成了浪费,也导致不少小蚁蚕被压在枯叶子下面,再放新叶子小蚁蚕也没有能力去食用。
孩子们在区域中讨论:如何让蚁蚕吃到新鲜的桑叶?其实好多小组都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区域讲评环节让孩子把这个问题交给更多的孩子进行讨论。
幼儿1说:可以把桑叶弄得小一点。
幼儿2说:可以把蚕宝宝和桑叶一起倒出来,把干枯的叶子挑出来,在蚕宝宝家里放好桑叶,再把蚕宝宝放进去。
幼儿3说:我们要多看看蚕宝宝,如果桑叶干了要马上换掉。
幼儿说:“蚁蚕很小很小,我不敢用手抓,桑叶干掉了蚕宝宝又在桑叶上,我没办法把蚕宝宝弄出来。”“蚕宝宝的大便又小又多,蚕宝宝的家很脏。”
教师问:“这是确实是一个问题,谁有好的办法呢?”
幼儿说:“叶子每次要喂的少一点、等快要吃完了再喂。”“把叶子撕两半再喂,就来得及吃完了。”“我们要经常看看它们,早上喂过以后,玩游戏的时候再看看,睡午觉起来也要看看,就知道它们叶子吃的情况了。”“可以用毛笔把蚕宝宝的大便扫掉。这样不会弄痛蚕宝宝啦!”
教师说:“你们这么关心蚕宝宝,想的办法都可以试一试,再细心观察一下,看看这些办法行不行”。
孩子们从不会照顾到会照顾蚕宝宝,从粗枝大叶地照顾到细致地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细致、耐心等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在面对问题情境时也能讨论解决策略。
蚕宝宝一天一天地长大,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些新发现,有许多许多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就将这么多的想法就变成了一本本观察记录本上记录的内容,孩子们说:“我们可以每天去看看,把蚕宝宝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观察记录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蚕宝宝拉肚子了。
有一天,一位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了:这里怎么有一滩水!
有幼儿说:蚕宝宝拉肚子了吗?(引来了许多孩子围观!)
老师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能马上解决吗?不行就记录下来。
有孩子猜测:这个是蚕宝宝拉肚子了吧!蚕宝宝是不是感冒了!
有孩子回去问了大人,第二天来告诉大家:蚕宝宝可能吃了有水的桑叶。小朋友细心地发现桑叶从冰箱拿出来,上面会有水。
那该怎样给蚕宝宝准备食物呢?小朋友想了好办法:用餐巾纸把桑叶上的水吸干就可以喂蚕宝宝吃了。
又过了几天,又有新的发现被记录下来了:蚕宝宝快死了。
跟随着蚕宝宝成长的历程,孩子们的观察也不断进行着,孩子们用小本子记录了自己的困惑和惊喜……
一个孩子在5月4日星期四的记录中记录了如下内容:蚕宝宝怎么一动不动的,它难道快死了?这个孩子叫来了同伴一起看这条一动不动的蚕宝宝?
有孩子喊道:它怎么不动呢?有孩子说:它怎么也不吃桑叶,会饿死吗?有孩子说:我们等会儿再看看它吧。
第二天,孩子发现这条蚕宝宝又动了,来告诉老师:蚕宝宝没死!
有孩子观察到:看,边上有层皮,蚕宝宝蜕皮了!
有人就问:蚕宝宝为什么会蜕皮呢?
老师说:这个问题难到我了,怎么办呢?
马上有人回答:我们回家去上网查。
查资料后,孩子们知道蚕宝宝蜕皮是为了长大所以蜕皮,蜕皮之前会不吃也不喝。
产生的问题,有些幼儿通过自主阅读、网上搜索、询问有经验的养蚕者等方式解决;有些则是幼儿自己能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来解决。
最近幼儿在进行测量的活动,孩子们发现蚕宝宝有的长有的短,于是就有孩子发起了“测量蚕宝宝”活动,根据他们的经验,孩子们找来了测量材料——软线、小棒、小积木块等。教师在一边观察后,问:“你们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这些引发了孩子们
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