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小学教育是在(D)。
A.1878年
B.1920年
C.1903年
D.1904年
2.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B)。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3.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7.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D)。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8.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A)。
A.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B.推进党的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C.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D.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10.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以改进工作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A)。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绝对评价
D.相对评价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3.新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4.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A)。
A.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形式
D.考试制度
1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是指(C)。
A.读、写、画B.读、算、画
C.读、写、算D.画、写、算
1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17.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是(C)。
A.组织
B.实施
C.组织与实施
D.组织与发展
18.教育科学工作者必须把(C)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依据。
A.教学质量
B.教学方法
C.为学生发展服务
D.为科学服务
19.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整个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是(A)。
A.研究课题的选择
B.研究课题的评价
C.研究假设的提出
D.研究方案的设计
20.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是(A)。
A.实验法
B.个案法
C.观察法
D.调查示
21.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B.观察法
C.实验法D.调查法
22.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A)。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汉代
23.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C)。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2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
25.(C)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水平
C.生产力水平
D.文化发展程度
2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C)。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7.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C)。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8.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
29.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是(C)。
A.孔子B.孟子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30.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3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4.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C)。
A.理论联系实际
B.因材施教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35.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C)。
A.低水平B.高水平
C.中等水平D.极高水平
36.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C)。
A.符号学习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37.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3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C)。
A.乌申斯基B.皮亚杰
C.维果斯基D.鲁利亚
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0.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一思维过程属于(D)。
A.联想B.幻想
C.理想D.想象
41.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C)。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4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A)。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43.童年期是生理发展(C)的时期。
A.相对稳定与不平衡
B.变化与不平衡
C.相对稳定与平衡
D.变化与平衡
44.衡量一个人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D)。
A.认识B.情感
C.意志D.行为
45.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兴趣D.知觉
46.许多人利用早上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不受(C)的干扰。
A.双重抑制B.多重抑制
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47.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B)
A.气质B.性格
C.能力D.兴趣
48.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眼)和ball后学习eyeball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D)。
A.一般迁移B.负迁移
C.水平迁移D.正迁移
49.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50.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
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D)。
A.安全需要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D.审美需要
51.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A)。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
C.刺激获得D.刺激消退
52.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53.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C)。
A.否认B.文饰
C.投射D.幻想
54.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C)。
A.定势效应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D.首因效应
55.教师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C)开始的。
A.教育行政机构
B.学校制度
C.师资培训机构
D.教育法律法规
56.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B)。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5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
A.以业余为主
B.以国外学习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参加辅导为主
58.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A)。
A.学历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
C.知识素养D.能力素养
59.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那几个阶段?(A)
A.非专门化——专门化——专业化
B.专门化——非专门化——专业化
C.专业化——专门化——非专门化
D.非专门化——专业化——专门化
60.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B)。
A.素质情操和自我情操
B.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C.A和B
D.以上都不正确
61.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D)。
A.合格教师
B.教育教学能手
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D.教育家型教师
62.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C)。
A.专业预备期
B.专业形成期
C.专业成长期
D.专业更新期
63.我国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长规律中“站住脚”阶段是(A)。
A.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
B.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
C.在第5至8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
D.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
64.(A)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永动机”。
A.在职教育
B.教学实践
C.校本培训
D.教学反思
二、简答题
1.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入学或中途辍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
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强制性。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受教育者的义务;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2.试分析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生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要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自己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
做到以上这一切,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老师应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老师要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微动作,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予以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其逻辑思维,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要让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
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其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之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各种问题,提高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公式及系统。
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成为技巧。
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双基”教学,而“双基”教学是我国的优势和传统。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形成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
所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诸方面的认识,而且教学活动本身也具有教育性。
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过程中,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也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不仅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自觉能动
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分科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国家将按照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让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上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不同学科的课时规定上给学校留有一定的余地,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在学校课程中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本校课程方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7.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从客观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
②制定法律法规。
③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①善于学习。
②恒于研究。
③勤于反思。
④勇于实践。
8.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9.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观念方面有哪些重大转变?
答:(1)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4)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5)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10.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表现。
答:(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的转移。
11.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2.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1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15.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