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
(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
故句子划为: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
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⑴C;
⑵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
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
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
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
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
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
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
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
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
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
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
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
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
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
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后,火其尸,拾骨置囊。
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①文山:文天祥自号。
②辟:征召。
③潜:偷偷地。
④椟: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
B.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
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
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答案】(1)A
(2)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1)A到。
B不/不,通假字,通“否”。
表疑问的语气词。
C三年/约数,多次。
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
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
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⑴A;
⑵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⑶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
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
”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
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
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