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性,森林与环境的相关性,林业的基础条件与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等,对我国地域进行逐级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各级分区单元的林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为现代林业发展构建空间布局框架。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为现代林业建设服务,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和系统性。

同时全国林业发展区划的服务对象是各级管理部门,应具有很强的宏观战略性。

本次区划采用三级分区体系。

一级区:为自然条件区,旨在反映对我国林业发展起到宏观控制
作用的水热因子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虑地貌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制约林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林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不同区域今后林业发展的主体对象,如乔木林、灌木林、荒漠植被;或者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开发、保护、重点治理等。

二级区:为主导功能区,以区域生态需求、限制性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对林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依据,旨在反映不同区域林业主导功能类型的差异,体现森林功能的客观格局。

三级区:为布局区,包括林业生态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

旨在
反映不同区域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生产力的差异性,并实现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区域落实。

通过一、二、三级区划,将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符合我
国国情的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体系,对全国林业发展进行分区管理和指导,从而提高全国林业发展水平。

这不仅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迫切需要。

2
三级区划既是二级区功能的落实和完善,也是二级区特殊地段和
优势区域的反映,是实现林业宏观控制的基础。

为全面落实一、二级区的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组织实施和实现三级区的目标,特此制定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区划办法。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工作组
二○○七年十二月
3
第一章指导思想、原则与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1 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2 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3 依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 4 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二章区划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1 指标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2 类型划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 3 主要区划因子的确定和主要因子分析要求. . . . . . . . . . . . . . 9
2. 4 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2. 5 命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第三章区划数据统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第四章区划成果编制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4. 1 区划报告编制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4. 2 附表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4. 3 成果图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附件一:生态区位等级与划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附件二:森林生产力级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附件三:非木材林业资源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附件四:林业产业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附件五:林业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附件六:各二级区三级区划参考指标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55 1
1 . 1
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在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一、二级区划体
系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合
理分区和布局,以生态优先, 生态恢复和治理为重点, 积极发展速生丰
产林、特色经济林,保护与发展并重,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山区林农的脱贫致富,构建现代林
业空间布局。

同时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 2
(1 )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为
依据,实事求是地来区划。

区划基于区域的具体实际,不能过多地考虑当地的不适宜的主观
需求,与已形成的规划要科学衔接。

(2)遵循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原则。

充分协调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国家利
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把认识自然,改善和利用自然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下级区划要在上级区划的控制下进行。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保证其完整性。

三级
区划范围要在二级区划范围内进行。

三级区的区划指标要以二级区划
主导功能为主线,围绕其服务性、特殊性和优势性,提出其三级区划
指标。

服务性是对二级区划目标的落实,特殊性是二级区内特殊地域
的体现,优势性是本区域内具有优势区域的明确反映。

2
(4)在对现状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发展。

区内生态
功能或生产力布局要有协调性。

生态功能布局根据生态区位和生态敏感性,重点考虑区域主要的
自然灾害和主要的生态需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产力布局要全方位地考虑物质产品布局、生态产品和森林文化
产品。

根据林业生产潜力和市场导向,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利用不能对区域生态环境总体上造成危害。

相邻省之间要有协商,在相邻区域、相似条件的区域布局和发展
要有相对一致性。

(5)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考虑与其它规划、工程的衔接。

与有关规划、工程的衔接,应遵循科学客观结合,决不迁就盲从;
与其它行业区划的关系,遵循以林为主,科学融合。

(6)遵循主导因素分异的原则。

每个区域在区划上有其主导因子和优先原则。

生态区位、生产力
级数、非木材资源的产值和规模应是每个区域共性的主导优先指标。

其他主导因素和优先原则的确定应以区域的主要生态威胁和区域的
主要优势来确定。

(7)保证乡镇界线完整和根据实际确定分区面积的原则。

为便于资源统计,三级区划界线以县界为主,至少保证乡镇界线
的完整。

各三级区的面积应以实际确定,不追求一致,三级区的个数
不限定,但不宜过碎。

1 . 3
(1 )法律、法规和政策
全面执行国家法律规定,全面落实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要求。

(2)法定调查、监测、统计资料
3
气象、水文、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数据资料采用法定部门
调查、监测和统计成果资料,避免错误信息误导和人为因素干扰。

(3)科学研究成果
综合考虑区域已有的林业、气象、土壤、植被、地貌、地理、野
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综合区划等研究成果,参考生态、经济、农业、水利等区划实践,博采众家之长。

(4)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区划大纲和一、二级分区方案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三级区划要依据全国林业
发展区划区划大纲和一、二级分区方案进行区划。

1 . 4
在二级区划的范围和林业主导功能的框架下,根据自然地理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区域林业发展潜力和林业主导功能,
进行林业生态功能和林业生产力布局,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措
施及优化模式,分析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并完善区域林业政策和措
施,明确林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为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
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 . 4. 1 林业生态功能布局
林业生态功能布局应与主导功能区区划结合,重点是根据生态区
位重要性,确定生态功能级别,明确林业生态功能、主要生态产品类
型和生态影响范围。

1 . 4.
2 林业生产力布局
林业生产力布局包括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综合
生产力布局。

依据区域森林生产力测算结果,确定生产力级数。

依据
社会需求、区域优势、森林资源现状和发展潜力,确定可以满足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提出适宜的林业生产力布局。

重点是从可
持续经营的角度提出公益林发展布局、商品林发展布局、非木材林业
4
资源发展布局、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文化产品发展布局。

1 . 4. 3 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措施
根据区域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现状,提出优化的森林经营、保
护和治理模式,促进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1 . 4. 4 分析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
分析区域的森林覆被率和发展目标,评价区域内森林资源俊? 质量和满足社会、生态需求的程度、发展趋势及达到需求的途径。

1 . 4. 5 完善区域林业政策
重点提出需要调整或完善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林地保护利用政
策、森林经营管理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工程、
投资、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1 . 4. 6 明确林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为了实现生产力优化,应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本区
域发展的科技需求。

5
2. 1
遵循主导因素分异的原则,就每个二级区单元的具体情况,选取
主导因素进行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主要指标包括两大类:
2. 1 . 1 共性指标
(1 )生态区位等级:以县为单位,根据区域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确定生态区位的等级。

(2)生产力级数:以县为单位,计算区域的林地生产力,确定
区域生产力级数。

(3)非木材林业资源:以县为单位,统计区域内的非木材林业
资源状况和规模,提炼特色。

2. 1 . 2 其它指标
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异区异指标,主要有:
(1 )地质地貌、土壤、光热、水、植被
——地貌类型的差异性:沙地、沙漠、戈壁、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岩溶、湿地。

——土壤条件的差异性: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

——光热指标的差异性:年均气温、≥ 1 0℃年均积温、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小时)、太阳总辐射(千卡/cm
2
)、。

——水资源指标的差异性:年均降雨、地表水资源(径流量及利
用条件)、地下水资源(储量及利用条件)。

——局域性植被类型的差异性: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灌丛、草甸、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森林(应考虑到森林类型,优先
考虑基本森林类型)。

(2)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6
——社会性指标的差异性
人口密度,GDP,人均GDP,农村人口GDP,一、二、三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及农、林、牧用地比例,城市化水平和新农村建设。

——社会发展对林业建设需求的差异性和对林业的依赖。

生态环境的依存程度,经济发展的带动程度,文化生活的需求程
度。

(3)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强度及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和主要的
生态需求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强度、面积及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主要的生态需求
(4)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类型
——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类和分布面积等)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面积
(5)森林资源和土地对未来生态和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支撑力
——森林资源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
森林资源的防灾减灾能力,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潜力,生物多样
性保护能力。

——资源潜力
(6)主导布局
主导布局是指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布局,可能不是区域中面积比重
最大的部分,而是本区最有优势、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部分。

但并不排除也是区域面积比重最大的部分。

(7)措施
根据生态敏感性、主导布局等确定主要治理措施、发展措施、保
护措施的差异性。

各分区优先采用什么指标,各区可以有所不同。

附件六提供了各
7
二级区区划三级区指标的选取参考意见。

2. 2
三级区划的类型划分按表2. 1 执行。

类型划分主要为数据统计、
计算、测算使用。

同时也是三级区命名后缀类型的参考。

三级区划类型表
表2. 1
二级区划类型三级区划类型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防护林
护牧林
护岸、护路林
沿海防护林
红树林
防护林
其它防护林
一般用材林
工业原料林
大径木培育林
珍贵用材林
特种用材林
用材林
竹用材林
一般薪炭林
薪炭林
能源林
自然保护林
国防林
实验林
母树林
环境保护林
风景林
特种用途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果材兼用材
果树林
饮料林
竹笋兼用林
经济林
香料林
8
二级区划类型三级区划类型调料林
木本粮油林
近海及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天然
湿地
沼泽湿地
湿地
人工湿地
石漠化
盐碱地
沙化土地
高原冻土
荒漠
水土流失
经济林产品
花卉产品
陆生野生动物产品
藤、棕、苇产品
林产化学产品
林产工艺品和文教体育用品非木材资源
林药
风害
病虫害
火害
冻害
种类
干旱
严重:占区域面积1 %以上
中等:占区域面积0. 5-1 %以上灾害
程度
轻微:占区域面积0. 5%以下生态区位重要性
生态区位
生态区位敏感性
重点治理
综合治理
封山育林
封禁保护
飞播
自然恢复
治理措施
人工培育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木材和竹材的采运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
花卉的种植
第一
产业
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林业产业
第二
产业木、竹、藤家具制造
9
二级区划类型三级区划类型
木、竹桨造纸
林产化学产品制造
木质工艺品和木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非木材林产品加工制造
第三
产业
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
2. 3
2. 3. 1 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各县应按规定确定其生态区位等级和敏感性等级(见附件一)。

若生态区位的主导因子与相邻县差别显著,应作为划分三级区的依
据。

若差别不大,应将生态区位情况在分区报告中说明。

生态敏感性是考虑区域保护发展措施的依据之一。

相邻区域保护
发展措施差别过大,也应考虑单独成区。

差别不大,或不宜单独分区
应在分区报告中说明。

2. 3. 2 森林生产力级数
各县应按规定计算现实和期望的森林生产力级数(见附件二)。

若与相邻县差别显著(≥ 5 级),应作为划分三级区的依据。

若差别
不大(林业资源分析
各县按规定统计因子分析非木材林业资源情况(见附件三)。


优势明显,应作为划分三级区的依据,其它应在分区报告中说明。


出区域非木材资源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3. 4 林业产业分析
各县按规定统计因子分析林业产业情况(分类见附件四),林业
产业的统计范围是全社会。

提出区域林业产业的条件和发展方向,探
讨产业规模的最优容量。

2. 3. 5 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措施
1 0
根据区域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措施现状,提出优化森林经营、
保护和治理措施的途径和措施。

探讨森林经营、保护和治理的优化模式。

2. 3. 6 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分析
分析区域的森林覆被率和发展目标,评价区域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满足社会、生态需求的程度、发展趋势及达到需求的途径。

区划三级区后,应研究分析各三级区的区域优势如:丰富的森林
旅游资源,高森林生产力,优越的名、特、优、新林产品发展条件,完善的具有某种特色的企业群,繁荣的城市群周遍,以及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等及能为林业发展提供的潜力。

并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
续发展原则提出适当途径来发挥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

对区域的现实生产力和期望生产力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差异,
提出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措施和途径,分析包括枝桠材、次小径材等在
内的木材供给能力和可优化途径。

2. 4
(1 )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提出区域间的差
异性和区域内的一致性。

(2)对重点区域进行专题分析和必要的补充调查。

(3)以县为单位进行共性指标的计算和主要因子的统计分析。

(4)提出区域划分指标、优先次序和计算方法。

(5)用类型进行空间布局,提出三级区划方案草案。

(6)与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工作组进行交流。

(7)论证三级区划方案。

(8)确定三级区划方案,统计数据。

(9)编制三级区的区划报告(论述提纲另附)(1 0)审定。

11



确定三级区划方案,统计数据,
提出三级区划方案草案
论证三级区划方案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工作组进行交流
编制三级区的区划报告
审定
提出区域划分指标、优先次序和计算方法
共性指标的计算和主要因子的统计分析

上报
(1 1 )上报。

具体见三级区划工作流程图。

三级区划工作流程图收集分析相关资料
专题分析和必要的补充调查
1 2
2. 5
(1 )顺序和排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命名:地名(地理位置)+区划的主要特征+主导布局(类
型包括二级林种或特殊区域或代表产业或治理措施)
(3)序号
——一级区用罗马数字编号,二级、三级用阿拉伯数字,如:
Ⅰ . 01 -01 ,Ⅰ . 01 -02,…,Ⅱ . 01 -01 ,Ⅱ . 01 -02,…
以省为单位,在二级区内统一排序。

跨省的,各省先独立排序,
最后在二级区内统一排序。

1 3
按要求完成以下表格的数据统计。

表格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
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

数据应采用各区域最新的林业规划调查(二类调查)数据。

如果时差在5 年以上,应进行
必要的数据更新。

统计单位以三级区为统计单位,分县(企业局、林场)列行。


列的表格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所列的表格格式基本一致,略有改动。

表格具体内容与格
式具体如下:
1 4
一、各类土地面积按权属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


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













地合计小计乔木林红树林竹林疏林地小计国家特别规定
它小计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封育地苗圃地小计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地
小计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其它宜林地林业辅助用地非林地合计





%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一。

二、各类林木蓄积按权属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万株
四旁树
县名
土地
权属
林木
权属
活立木
总蓄积
有林地
蓄积
疏林地
蓄积
散生木
蓄积
株数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二。

1 5
三、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权属和林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县名权属林种
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三。

四、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四。

五、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
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五。

1 6
六、天然林资源面积蓄积按权属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天然林面积蓄积
灌木林地
面积
疏林地
乔木林面积蓄积
县名
土地
权属
林木
权属面积蓄积
天然林
面积计
面积蓄积
红树林
面积
竹林
面积
国家
特殊
规定


未成
林封
育地
面积
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六。

七、天然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权属和林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县名权属林种
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七。

八、天然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八。

1 7
九、天然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九。

十、人工林资源面积蓄积按权属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人工林面积蓄积
灌木林地
面积
疏林地
乔木林面积蓄积
县名
土地
权属
林木
权属面积蓄积
人工林
面积计
面积蓄积
红树林
面积
竹林
面积
国家
特殊
规定


未成
林造
林地
面积
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

十一、人工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权属和林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县名权属林种
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
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一。

1 8
十二、人工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二。

十三、人工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三。

十四、竹林面积株数按权属和林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万株
毛竹杂竹
县名权属林种
竹林
总面积
面积总株数竹林株数散生株数面积株数
1 2 3 4 5 6 7 8 9 1 0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四。

1 9
十五、经济林面积按权属和类型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
县名权属
乔灌
类型
合计
果树林
面积
食用原料林
面积
林化工业原料林
面积
药用林
面积
其它经济林
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五。

十六、疏林地各林种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百立方米
合计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县名
优势
树种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
积蓄积面积蓄积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3 年1 2 月)中的表十六。

十七、灌木林地各林种面积按权属和类型统计表
统计单位:
单位:百公顷
县名权属类型合计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