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发布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发布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有哪些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议案”“提案”混淆、“入驻”误为“入住”、“通信”误为“通讯”、“折桂”误为“折桂冠”等常见的用字、用词错误上榜。
一、“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期间,部分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的说法。
这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二、“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入驻”被误用为“入住”。
“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显然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
子的政策后,许多媒体提出“单独二胎”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出现双胞胎或多胞胎,就可能会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4年11月APEC 会议在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
际,即彼此之间。
“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
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
五、“通信”误为“通讯”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许多媒体把“通信”误为“通讯”。
“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
“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
“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拘留”误为“逮捕”
2014年8月,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称“房祖名被警方逮捕”。
“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征采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
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七、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报道“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
“70几”应写成“七十几”。
“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
如:几千、一百几十。
八、“碑文”误为“墓志铭”
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称之为“墓志铭”。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
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
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松树”误为“?树”
影视作品中常需要用繁体字。
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树”。
如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中,便有“三径寒?含露泣”的联语。
“松”“?”是两个不同的字。
“松”即松树,本有其字。
“?”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
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合并为“松”。
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树”。
十、“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4年8月,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
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
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
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
后也可指某种光荣的称号或者竞赛中的冠军。
“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
(选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