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第一节风湿性多肌痛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一般症状: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状;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

(2)典型症状: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至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2.辅助检查:

(1)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沉显著增快( 50mm/h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

(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范围内。

(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

(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

(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诊断标准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四周以上。

(3)血沉≥50mm/h(魏氏法)。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d)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2.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2)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无类风湿结节,通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3)多发性肌炎:该病肌无力更为突出,伴肌萎缩、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肌炎表现,而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甚于肌无力。

(4)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该综合征躯体疼痛有固定的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斜方肌上缘中部,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肱骨外上髁下2cm处,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皱褶处,大转子后2cm处,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等9处,共18个压痛点。并伴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

(5)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并注意同其他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相区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一般治疗作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防止病情复发。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药物治疗

(1)非甾类抗炎药: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双氯芬酸等。约10%~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控制症状。但难以防止并发症发生。用药注意常规见类风湿关节炎。

(2)糖皮质激素:一般病例首选泼尼松10~15mg/d口服。若诊断无误,一周内症状应明显改善,血沉开始下降。对病情较重,发热、肌痛、活动明显受限者,可以泼尼松15~30mg/d,随着症状好转,血沉接近正常,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10mg/d,维持时间不应少于6~12月。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可导致病情复燃或复发,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可停用激素,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

必须指出,对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及时给以相应治疗甚为重要。

(3)免疫抑制剂: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症,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或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7.5~15mg/w,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经过适当的治疗,PMR的病情可迅速控制、缓解或痊愈;亦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疾病后期也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或肩囊挛缩等严重情况。PMR如不发展为GCA,预后较好。

第二节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GCA是以血管内层弹性蛋白为中心的坏死性全层动脉炎,伴肉芽肿形成,可有巨细胞,一般无纤维素样坏死。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

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如腹主动脉),以及中小动脉(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后睫动脉、中央视网膜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因典型患者呈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TA);又因累及颅内动脉称为颅动脉炎(cranial arteritis);又由于巨细胞动脉炎为全层坏死性动脉炎,常形成巨核细胞肉芽肿,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很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致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蒙、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绵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眼肌麻痹可能由颅神经或眼肌病变引起,出现时轻时重的向上凝视困难。

(3)间歇性运动障碍:约2/3患者因面动脉炎,局部血供不良,引致下颌肌痉挛,出现间歇性咀嚼不适、咀嚼疼痛、咀嚼停顿和下颌偏斜等;有时因舌肌运动障碍出现吞咽困难、味觉迟钝、吐字不清等。严重的面动脉狭窄可导致下颌肌痉挛或舌部坏疽。间歇性运动障碍也可影响到四肢,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上肢活动不良。

(4)神经系统表现:约30%患者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而出现发作性脑缺血、中风、偏瘫或脑血栓等,是GCA主要死因之一。由于神经血管病变引致的继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单神经炎、周围多神经炎、上、下肢末梢神经炎等。偶尔表现出运动失调、谵妄、听力丧失等。

(5)心血管系统表现:GCA躯体大血管受累约10%~15%,可累及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因而可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