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高职课程开发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高职课程开发路径
作者:李忠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9期
【摘要】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下,针对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困境、逻辑困境和教育不公的困境,高职院校在课程中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企业和政府应对职业教育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显公平。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019-02
一、引言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即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1]。而在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过程中采取哪些路径来应对一些深层次的困境,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下课程开发的困境
1.价值困境
首先,教育的育人观与商业的功利观的困境。教育侧重于育人的合理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商业则极具功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是教导实用合理的手段去追求正义的需求,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商业操作中,会把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发挥到极致。其次,教育的全面发展与企业的规矩意识的困境。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尊严人格和自由发展。而企业强化规矩意识,重视的是人的社会性,强化纪律、规范、制度、服从等,从而弱化个性自由、平等尊重等,当员工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出现出现极端对立时,势必引起阵痛。企业的价值观定与普世价值相常有错位,企业也不一定支持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由于企业自身整体文化决定的。第三,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的困境。从教育价值的层面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普世价值而不是向企业献媚的。如果一味强调企业的价值观高于个人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导向和教育导向系统的偏差。所谓顾客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只有合理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并且,即使是合理的利益,由于人性本身的自私性,顾客的合理利益也未必能得到维护。所以,在教育的价值观上,全社会都是教育者。尤其是企业,应当担负起对实习生、对员工的价值观正确引导的社会责任。社会媒体舆论导向和理论界也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一种错误的思想:企业的需要是压倒一切
的。因此,“教育必须满足企业的一切需要”的观点是是值得商榷的,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应被人为地放大。所谓的“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职业教育观念,是职业教育企业化的异化。
2.逻辑困境
课程模式设置的根据与职业能力的逻辑困境。当下,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或立足工作岗位分析,或立足于工作过程,或强调其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又细分为操作能力、方法能力和基础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不能划分为不相容的关系。所谓课程设置“无缝对接”职业能力是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的,只有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才能成就卓绝的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有过渡带。不存在完全和绝对的一体化课程。毕竟,教育不能企业化,学生不能职工化。教育的仿真无论多么逼真都不是真实的。
3.教育不公的困境
教育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受益于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为教育做出应有的当担,方能凸显社会公平。尤其是实业界,既然对毕业学生的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以及学历水平提出了更越高的诉求,就必须为教育承担责任和义务。企业不能不栽树只摘桃子。目前企业接受实习生顶岗实习只是等价交换而不是义务和责任。企业反哺教育既无政策上、机制上的保障,也无具体可行的实际内容。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困境的的应对路径
1.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树立终身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夯实基础学科知识,提升职教思维方式。“知识本位论”与“能力本位论”都有其局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任何固化的“唯知识论”或“唯能力论”都有局限性。职业高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差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和眼界的不同。思维方式与眼界来源于基础学科群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基础知识和信仰的不同。这些学科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锤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方式的智力源泉。基础学科群的薄弱是导致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在发展后劲、触类旁通的放射性思维等方面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灵感而非技术,推动着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心智是理性之源。创造来自于奇思妙想。化解专业课与基础课争夺课时分配的矛盾,只有先健全职教学制系列化。职业教育要解决当前依旧存在的“职业教育的衔接不畅”[2]的问题,需要建立多层级的具有更高水平的职教学历序列,开通“高职专科----应用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学历直通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全社会中的地位,延缓学生的就业年龄,静待学生的心智成熟。职业教育既要适应广泛就业与进行技术革新的需要,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沟通。
2. 企业与政府勇担职业教的责任和义务,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政府需要对“对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政策实施顶层设计”[3],颁布法律法规,鼓励企业积极融入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生均额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普教与职教均衡发展的教育分流机制,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政府要保障职教员工的薪资待遇,放权职称评定政策,落实同工同酬,以达到正向激励而非反向制约之目的。企业既然受益于职业教育,则反哺职业教育应是必然的自觉。企业奖学金、企业教育基金、企业合作项目既是企业回馈职业教育的途径,也是扩大企业影响力的平台。职业院校的职业生在毕业后一定时间内,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和培训义务。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中冲突的应对路径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的立体化的考量。既需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也需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能持续发展又能适应社会变化受企业青睐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2] 徐涵. 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J]. 职教论坛,2006,(15):12-15.
[3] 和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1):90-93.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2017JKG351。
作者简介:李忠新,男,1972年,汉族,湖北宜昌,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