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___________
2.而陛下说之___________
3.遂散六国之从___________
4.河海不择细流___________
2、请解释加粗词语。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①________三川之地,西②________并③________巴、蜀,北收上郡,南取④________汉中,包⑤________九夷,制⑥________鄢、郢,东据⑦________成皋之险⑧________,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⑨________,使之西面事⑩________秦,功施________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________穰侯,逐华阳,强________公室________,杜________私门,蚕________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________于秦哉!向使________四君却客________而不内________,疏________士而不用________,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
①西取由余于戎__________
②蚕食诸侯__________
③强公室__________
④故能明其德__________
⑤却宾客以业诸侯__________
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①西取由余于戎__________
②并国二十__________
③民以殷盛__________
④举地千里__________
⑤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__________
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__________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
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
黔,黑。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B.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D.①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
7、下列对《谏逐客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
以此来看,客卿并没有什么亏欠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夜光之璧、骏马等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驱逐一切客卿以致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使得天下的贤士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驱逐客卿“以资敌国”。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黔首”成了平民的代称。
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高案治李斯。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救之。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
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爱: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狱: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掠:拷打
D.逮秦地之狭隘逮:及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B.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与其中子俱执
C.幸二世之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吾以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诛灭自己的兄弟自封为皇帝,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 希望二世能觉悟然后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以实情对答,他自恃有辩才且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察看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人民的不同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决策,决非一代英主所为。
4.作者认为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收并蓄,就像“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1.“内”同“纳”,接纳。
2.“说”同“悦”,喜爱。
3.“从”同“纵”,合纵。
4.“择”同“释”,舍弃。
2、答案:①政取;②向西;③兼并;④攻取;⑤吞并、囊括;⑥控制;⑦占有;⑧险地,要隘;⑨同“纵”,合纵;⑩服事、侍奉;延续;废黜;加强,巩固;王室;堵塞、封闭;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辜负,对不起;假使;拒绝远客;同“纳”,接纳;疏远;任用
解析:重点把握下面字词的意义:“拔”“并”“取”“包”“制”“据”。
3、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西面。
②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⑤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⑥“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弱。
4、答案:①状语后置句,“西于戎取由余”。
②定语后置句,“并二十国”。
③省略句,“民以(之)殷盛”。
④定语后置句,“举千里地”。
⑤判断句,“非……也”表判断。
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内虚自而外于诸侯树怨”。
5、答案:B
解析: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
6、答案:D
解析:A.都为连词,表目的,来。
B.都为介词,相当于“于”。
C.都为副词,竟然。
D.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7、答案:C
解析:“李斯对……做法很不理解”错,应该是李斯对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极力反对。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答案:1.D;2.B;3.C
4.(1)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
(2)太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舍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解析:1.句中“客”作“何负于秦哉”的主语,不要断开;“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结构对称,注意断句。
2.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3.“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理解有误,原文是用类比的形式,为说理服务,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4.(1)强:使动用法,使……强,译为“增强”;杜:堵塞;蚕食:逐步侵吞。
(2)让:拒绝;择:舍弃;就:成就;却:抛弃。
(二)课外阅读
答案:1.C; 2.D; 3.D;
4.(1)从前诛灭自己的兄弟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臣,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
我不是不劝谏,只是他不听我的。
(2)后来二世派人去察看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更改口供,认罪屈服。
解析:1.A.爱:爱惜。
B.狱:案件。
D.逮:及,至。
2.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代词,这样/代词,他的。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都是介词,因为。
3.“李斯……不顾一切以实情对答”错误,原文是“斯……终不敢更言,辞服”,意思是“李斯……最终不敢更改口供,认罪屈服”;“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错,原文是“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李斯屈打成招,最终未获得二世的欢心。
4. (1)夷:消灭,诛灭。
谏:劝谏。
“而不吾听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不听吾也”。
(2)验:验证,检验。
以为:认为。
辞服:认罪屈服。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惩治李斯。
李斯被捉拿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
无道的昏君,怎么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
这三位臣子,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不能免于一死,他们尽忠而死,然而效忠的对象错了。
现在我的智慧比不上这三个人,但是二世的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是应该的。
况且二世的统治难道不混乱吗!从前诛灭自己的兄弟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臣,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
我不是不劝谏,只是他不听我的。
凡是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都有节制,(使用的)车马器具有定数,宫殿的规模有限度,发布命令、兴办事业,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获利的就禁止,所以能够长治久安。
现在在兄弟间大行暴逆,不顾及这样做带来的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不考虑这样做带来的灾祸;大规模修建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爱惜钱财:这三件事实施之后,天下人都不听从他。
现在天下已经有一半的人反叛了,但二世的心还没有醒悟,却让赵高辅佐,我一定会看到敌寇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的废墟上来来往往。
”
这个时候二世派赵高查办丞相李斯的案件,定罪名,赵高惩治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下,李斯忍受不了疼痛,自己无辜而服罪。
李斯不自杀的原因是他自负有辩才,有大功,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如果侥幸能够上书陈述自己的冤屈,希望二世能够觉悟然后救免他。
李斯于是从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三十多年了。
我到秦国时,秦国的领土还很狭小,先王在位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几十万。
我竭尽自己微薄的才能,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供给他们金银财宝,让他们游说诸侯,暗中修整军队,整治政令教化,使勇猛善战的人为官,使功臣
受尊重,提升他们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因此终于能够胁迫韩国,削弱魏国,击败燕国、赵国,灭掉齐国、楚国,最后吞并六国,俘虏他们的君王,拥立秦王为天子。
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秦国的领土不是不广阔,又向北驱逐胡人、貉人,向南平定百越,来显示秦国的强大。
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
尊崇大臣,提升他们的爵位,来巩固他们同皇上的亲密关系。
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
建立社稷,修缮宗庙,来显示君主的贤明。
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
更改度量衡器上的刻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颁布天下,来树立秦朝的威名。
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
修建道路,兴建游览的地方,来显示君主的志得意满。
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
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君主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君主,至死不忘君主的恩德。
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
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幸而皇上让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去,赵高让官吏去掉不上报,说:“囚犯怎么能上书!”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个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去审问李斯。
李斯更改口供,把实情告诉这些人,赵高就又让人拷打他。
后来二世派人去察看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更改口供,认罪屈服。
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背叛了。
”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具五刑,论罪在咸阳街市腰斩。
李斯出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看着他的次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
哭,被诛灭了三族。
三、默写题
答案: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3.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