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五年中考对比阅读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冥有鱼》(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五年中考对比阅读汇总)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海水运动)则.(就)
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
旋着往上飞)扶摇
..(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
风)者也。

”野马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山野中的雾气。

奔腾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
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
..(深蓝),其(悬着)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停顿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
时则.不至。

(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问题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

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
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5.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6.“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7.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8.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9.作者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

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写作主旨
《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15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野马也,尘埃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12、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3分)
9、(4分)
(1)同“溟”,海。

(2)形容词用作名次,奇怪(怪异)的事物。

(3)盘旋飞翔。

(4)山野中的雾气。

10、(4分)(1)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2)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12、示例一:我喜欢鲲鹏。

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喜欢鲲鹏。

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二、阅读《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完成第1~5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去以六月息.者也( ) (2)志怪者也(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金陵人,客此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去以六月息者也以衾拥覆
D.鹏之.背鹏之.徙于南冥也
一、1. 气息,这里指风 2. 记载 2.(1)这只鸟,海水运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2)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3. C
三、阅读《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二、1. C 2. D 3. B
四、《庄子》一则(北冥有鱼)练习题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1)志怪者也
(2)(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3)抟扶摇而上者
(4)(4)去以六月息者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⑵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3分)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4分)
1.(记载) (2)(迁移) (3)(向上) (4)(离开)
2.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3分)
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解析】文章中心谈论的是何为“逍遥游”,而“海运”“扶摇”指外物的力量。

通过这些,我们可明白鲲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4.①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解析】首先文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如在写鲲鹏起飞时,说它们“翼若垂天之云”,造成了一种浩大的声势;也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文章开头写鲲鹏之大,后文又写野马、尘埃之小来作对比,揭示了生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但不管是夸张的想象,还是对比的想象,都寄托了作者的感情,阐述了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围绕这几个方面作答即可。

五、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庄子》一则全文。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父利其然也
B.B.怒而飞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
D.D.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怒而飞( ) (2)去以六月息者也( ) (3)志怪者也( ) (4)此亦飞之至也( )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的形象。

参考答案:1.C
2.(1)用力鼓动翅膀(2)气息,这里指风(3)记载(4) 极点
3.(1)穿越云层,背负青天。

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3)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斥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

所以它们目光短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15分)《北冥有鱼》(《庄子.逍遥游》)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野马也,尘埃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12、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3分)
10、(4分)(1)同“溟”,海。

(2)形容词用作名次,奇怪(怪异)的事物。

(3)盘旋飞翔。

(4)山野中的雾气。

10、(4分)(1)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3)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11、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12、示例一:我喜欢鲲鹏。

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喜欢鲲鹏。

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阅读《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回答下列问题
(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意思上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不独子其子
B.鹏之背大道之行也
C.南冥者,天池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亦若是则已矣是谓大同
10.翻译句子。

(4 分)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文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乙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C.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D.乙文善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排比的修辞,文章也气势磅礴.
答案: 9、( D )2 分 10、翻译(4 分)①(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他仍在地下(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11、( C )
2 分
八、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摘自《庄子·逍遥游》)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①怒而飞。

怒:成语:
②志怪者也。

志:成语:
③则芥为之舟。

芥:成语:
④适千里者。

适:成语: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背负青天
D.腹犹果然
(3) 说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两句的论证特点和表达作用。

(4) 有关蜩与学鸠的分析,是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2.D; 解析:
(1) ①怒:奋发;百花怒放。

②记载;开张志喜。

③小草;视如草芥。

④往,到;适可而止。

(2) 句中义:(吃得)饱饱的样子;现代汉语义:副词,表示跟预料的相同。

(3) 比喻论证。

用浅水托不起大舟这一喻体,说明没有崇高的志向,心灵终究飞不远。

(4) 对比论证。

用没有远大志向的蜩与学鸠反衬鲲鹏的雄才大略。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15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野马也
(5 )去以六月息者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5.《庄子》之文善用比喻,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如比喻仕途得意,可用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比喻前程远大,可用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庄子》一则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寒暑易节()
(2)汝之不惠()
(3)去以六月息者也()
(4)亦若是则已矣()
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面山而居泉香而酒洌
B. 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
C.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奉命于危难之间
D. 告之于帝何陋之有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5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3分)
(2)《齐谐》者,志怪者也。

(2分)
8.请简析甲乙两文(段)想象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分)
5.(4分)(1)交换(2)同“慧”,聪明(3)离开(4)这(这样)
6.(3分) B
7.(5分)(1)(3分)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南岸。

(“毕”、“指”“阴”每字0.5分)
(2)(2分)《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志”、判断句式各0.5分。


8.(4分)甲文写天帝派“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1分),借助想象有力地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美好愿望(1分)。

乙文从“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到“大鹏腾空九万里俯视下界”,大笔挥洒(1分),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感染力(1分)。

(意思对即可)
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的理解。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1.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1、这里采用类比手法。

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
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2、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文意理解与探究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1.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3.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