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信贷创新典型产品创新机制和启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银行信贷创新:典型产品、创新机制和启发 2007年以来,外资银行信贷业务进展迅猛,获利水平迅速提升。

之外资银行集中的上海为例,2007年6月末,全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加%,增幅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同时也高出同期中资金融机构个百分点。

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实现人民币税前利润亿元,同比增加%,高出同期中资金融机构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与其大力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密不可分。

外资银行已成为国内高端信贷产品创新的重要引领者,在无抵押贷款、双保理、结构性授信等领域,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法人化后,外资银行正在加大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创新力度,努力争取本地客户。

因此,深入研究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情况,对于把握信贷市场竞争态势、继续推动产品创新都有重要价值。

一、案例分析:外资银行信贷创新产品
(一)公司类典型产品
外资银行的公司类信贷创新产品往往与其自身拥有的风险控制、跨国经营等优势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品牌美誉度,难以被竞争对手简单模仿。

1.依托现金流分析,发展无抵押小额信贷。

2006年5月,外资银行推出“无抵押易贷金”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贷款品种。

其具体做法是:(1)营业时间在两年以上、经营稳定的中资私营企业均可申请,无需任何抵押担保;(2)贷款额度可达5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24个月,贷款利率根据企业信用状况确定,年利率约为15%-18%;
(3)申请流程简易快捷,一般2周内可以审批放款;(4)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实行按月还款。

截至2007年3月末,贷款余额已超过4亿元,呈快速增长态势;一半以上的申请企业成功获得贷款。

这一产品通过风险控制等技术解决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或担保的难题,满足发展状况良好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外资银行的风控做法包括:(1)通过现金流分析技术识别偿债能力强的优质客户;(2)采用按月还款方式,降低企业一次还本的资金链压力;(3)通过试错法寻找合理利率,有效覆盖客户群的整体风险;(4)设立专门的服务团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2.把握客户动态需求,发展结构性授信产品。

近期,外资银行把传统银行服务按照客户的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进行组合,推出结构性授信产品。

例如,面对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出口型企业,外资银行提供的结构性授信包括用于购买原材料的指定收款人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买设备的进口融资,缓解财务压力的出口融资以及汇率避险产品等一揽子服务。

与中资银行的综合授信相比,结构性授信的优势在于:银行可根据客户业务特点,度身搭配信贷组合;产品搭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客户业务量、供应商以及购买商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确保支持的有效性和信贷资产的安全。

3.创新服务内涵,做强贸易融资业务。

在传统贸易融资领域,外资银行尤其重视通过创新构筑竞争优势。

其具体做法包括:(1)延揽熟知各国市场、法规,拥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的专家,建设遍及全球主要贸易城市的网点,寻找稳定的当地合作伙伴,以此为基础,设计个性化的贸易融资产
品,如富有特色的结构性贸易融资、转运前后融资等;(2)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理念,不仅提供传统的信用证、进口贷款和提货担保服务,还提供配套贸易单据追踪、专业的应收账款催收和销售账户管理等各类非融资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业务需求。

与中资银行提供的单一、无差异化贸易融资产品相比,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贸易融资产品,成为客户真正的贸易支持伙伴。

这一案例表明,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综合服务水平的高低日渐成为衡量信贷产品创新质量、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4.利用跨国网点优势,发展双保理业务。

外资银行创新传统信贷产品的一种思路是,依托跨国经营的网点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准,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例如,2006年10月,外资银行针对国内的单保理融资模式,联合海外进口保理商引入双保理业务,融资额度可达应收账款的80%,平均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

同传统保理相比,双保理对客户更具吸引力:(1)进口保理商提供可信的进口商信用评估,承担买方信用风险;(2)进口保理商的选择遵循“市场靠近”原则,可消除语言和法律障碍,降低贸易风险;(3)出口商只需与一家出口保理商签订协议,就可覆盖不同国家进口商的资信风险,节省了费用支出;(4)进口商可赊销方式付款,无需申请贷款,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

5.紧跟加息预期,拓展固定利率长期贷款。

随着央行频繁运用加息手段,以“风险锁定”为特征的固定利率信贷产品成为创新热点。

2006年12月,外资银行针对市场加息预期,推出人民币固定利率长期贷款业务。

其具体
做法是:(1)申请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客户,除需遵循一般长期贷款的流程外,还需向银行确认预测的现金流量等信息;(2)银行根据客户提供的完备信息设计贷款期限结构,客户既可到期一次性还款,也可根据事先约定的还款计划分期还款。

与中资银行类似产品相比,外资银行固定利率贷款期限更长,利率水平更低。

(二)个人类典型产品
相比公司类业务,外资银行个人类信贷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空间广阔。

目前,外资银行侧重采取以高端客户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客户群和覆盖面的发展战略,零售业务将成为今后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

以房贷创新为例,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主要创新包括:
1.突破细节,定制特色服务。

例如,推出“贷款额度预审批”服务,客户可预先获知贷款额度,先于其他购房者一步,更有计划地挑选满意的房产。

2.把握个性,创新还贷方式。

例如,汇丰银行推出双周定额还款等4种还款方式,德意志银行推出“阶段性净息还款法”等9种还款方式。

还款方式的创新迎合了不同买房者的经济实力和理财规划。

3.巧妙设计,降低财务成本。

例如,针对外籍及港、澳、台人士,推出包括美元、港元、日元、欧元和人民币在内的多币种按揭产品,减低利息负担,规避汇率风险。

二、创新机制:外资银行竞争优势之源
(一)外资银行的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多数外资银行都能秉承“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等经营理念,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境内分支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并逐渐成为国内高端信贷产品创新活动的引领者。

1.重视利用专利制度维护产品创新收益。

外资银行高度重视通过开发专利技术取得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排他性收益。

例如,从1996年到2003年底,花旗银行已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19项发明专利申请,都是“电子货币系统”等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核心专利。

相比之下,同期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加起来只有15项,并且大多都是比较简单、容易过时的发明,和外资银行的差距较大。

2.重视提升风控水平拓展产品创新空间。

突破风控手段和提升风控技术,为外资银行产品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

例如“无抵押小额贷款”的创新,就是通过现金流分析、小额高频还款、财务跟踪支持等技术,突破以抵押保证为基础的传统风控理念,满足中小企业的无抵押融资需求。

3.重视建设产品创新的部门协作机制和矩阵管理模式。

外资银行开发一项新产品的大致流程包括:(1)研究本地法规,探寻是否存在创新空间;(2)开展详细的市场调查,锁定目标客户群,搜集客户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反馈意见;(3)提出初步的产品方案,通过客户关系网络进行论证与
修订;(4)参考其他同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情况,寻找独具特色的设计思路;(5)提出较为成熟的产品方案;(6)统一部署测试和推广工作。

尽管涉及诸多环节,但是外资银行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使得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产品创新、营销、改进等环节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形成创新合力。

这样,产品创新工作就是部门协作的共同事业,而非单一部门的自家活。

4.重视建设创新风险的事后化解机制。

当某笔贷款出现问题后,外资银行通常都会成立专门小组,协助客户分析市场容量、竞争对手等情况,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咨询指导意见,而非急于抽走贷款,急于处置抵押物或提出司法诉讼。

这种先进的双赢理念和实践,也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包容度,提高了产品创新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
中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新能力的对比。

比较中外资银行的产品研发行为可以发现,两者差距是全方位的。

产品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存在四大差距:其一,产品研发以移植模仿为主,自主创新数量较少,多数新推产品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实质创新,以名词创新和组合式创新居多,同质性程度较高;其二,研发动机明显表现为数量扩张型和体系完善型,注重巩固和争夺市场份额,而非创造利润;其三,受制于缺少长期的经验数据以及高效的成本核算体系,产品创新的效益评估水平较差,定价能力徘徊不前;其四,中资银行推出的许多产品并非针对目标客户设计,只是“攀比”思想产物,无法形成有效规模。

管理方面,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主要包括:其一,缺少国贸、租赁等领域的业务专家,缺少金融工程人才;其二,产品研发的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资源调度、关系协调和规划决策机构,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其三,无法有效评估新产品的潜在风险,风险控制水平有待提高;其四,营销支持不足,缺乏客户资料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产品创新的质量和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三、启发:推动国内信贷产品创新的思路
相比海外地区,国内外资银行的产品创新受到较多限制,创新活力仍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

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创新能力优势明显,这已成为他们扩大信贷市场份额的利器。

因此,可采取放松管制、加强引导、缩小差距、推动合作等综合措施,推动信贷产品创新。

(一)改善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
目前,完善政策环境、变革监管理念已经成为金融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完善担保法规,简化担保物执行程序,提高处置效率,便利财产担保类信贷产品的创新;二是要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强化信息披露监督,发展信用评级市场,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改善产品创新的信息信用环境;三是要推进功能监管改革,提高金融机构运作自主权和创新自主权,鼓励综合经营,积极发展衍生类和复合型信贷产品。

(二)加大产品创新的引导力度
比照国外市场经验,金融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产品创新的引导:一是提高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帮助商业银行明确创新方向,降低创新活动面临的政策风险;二是明确信贷产品创新报批、报备的范围,简化创新流程,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三是定期汇总信贷创新产品,发布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产品创新的品牌效应和竞争效应。

(三)提高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
根据前述中外资产品创新能力现状的比较,中资银行应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一是理顺产品管理体系,实行产品经理制。

此举有利于加强产品管理相关部门及前后台的协调配合,形成产品信息收集、开发及整合、销售及日常维护等职能的联动机制,提高对市场需求反应的敏感度;二是实施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机制。

中资银行应当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审视自身业务和产品,提高产品创新与客户潜在需求的关联性,提高更具动态性、针对性的产品;三是加大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通过
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产品研发队伍,重点增加行业专家、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人才,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四)拓展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合作力度
总体而言,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着广阔的互利合作空间。

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保理等公司业务方面,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势且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创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个人业务方面,考虑到中资银行在网点、门槛和本土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预计较长时间内,“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将是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采取的阶段性策略。

中外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阶段战略,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国外特色、精品银行和境内银行的合作,引入海外中小特色银行(如印尼人民银行、泰国农民银行等)发展特色产品的丰富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