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谢志强
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

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

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故事。

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

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

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了。

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

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80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

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

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

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

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

雨披的声音我听得出。

他说:今天要下雨。

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

我说:爸,喇叭昨天预报晴天。

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体育课,突然下起暴雨。

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

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
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

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

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

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

父亲的身体里藏着过去的战争。

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

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

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

有一天,我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

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

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

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

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一个。

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
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

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

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

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

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

我听说战争年代,父亲也是突击队队员。

父亲一身土和汗。

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

母亲念
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

父亲一累就打呼噜。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

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

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

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坐着交谈过。

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

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

我匆匆来,匆匆走。

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

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

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说,却已说不出话。

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

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里疼。

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

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

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用。

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

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

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

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

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我有遗憾。

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
故事吗?他摇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我心里紧了一下。

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

我已失去机会。

骨灰盒,默默无声。

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

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住在家里,对书特别感兴趣,很少到外面“调皮捣蛋”,所以“我是个乖孩子”。

B.“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每天忙着跟土地打交道,“我”来去匆匆,“与学生打交道”,很少有时间面对面交谈。

C.首长的儿子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这是因为老一辈革命者淡泊名利,想“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

D.父亲去世“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这个结尾蕴含丰富,也颇具抒情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能准确预测到“今天要下雨”,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后文父亲脑袋里留着弹片、腰部受过伤埋下了伏笔。

B.作为次要人物,母亲对父亲参加突击队两次唠叨埋怨,这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凸显了父亲的品质。

C.“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我”的善解人意以及对父亲的细心照料。

D.小说以“我”为讲述者,可以更自由灵活地讲述父亲的往事,增强
真实性,也具有主观抒情性,引人深思。

3.小说中父亲与连长的一节对话,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作者几次把父亲比作“拖拉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

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

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

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

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

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

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

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

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

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

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

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

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

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

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

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

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

营长问,他答。

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

”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

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

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

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

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

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

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

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

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

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C.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6.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里”表现了林晋苏心里的温暖、踏实,这或许是部队的团结友爱带给他的感受。

B.“捉迷藏”写出了林晋苏虽然认定爸爸就在解放军部队,却又不知如何找的困难。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晋苏结束流浪生活找到解放军部队后的不适。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林晋苏与营长的互动和被送到纵队司令部等情节。

7.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8.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红灯记
谢志强
1974年3月底,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的十八连接受“再教育”。

十八连紧挨着沙漠。

第二天,沙漠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

早晨,童连长说:不出工了。

我们待在宿舍里,闭门关窗。

可是,沙粒还是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

仿佛有一群汉子要进门,又是敲又是推。

门窗不断响。

用毡子蒙住窗户,玻璃像要破碎一般,风携带着沙子、石子敲击。

屋顶落着石子,还滚动。

沙暴刮了三天,突然停息。

室内,所有的平面都覆盖着一层沙子。

嘴里,也含着沙子。

抖一抖被子、床单,像湿柴燃着了一样,一片沙尘。

打开门,我发现,门前的沙枣林带,细细的枝条生出豆粒般的芽苞。

过几天,枝与枝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沙子蒙着的芽苞钻出嫩绿的叶片。

田野,像尿了床,东一片、西一滩地湿润。

大地解冻,渗出来了冰水。

童连长说: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的家乡在浙江,江南水乡的春天很温柔。

十八连有个上海支边青年叫朱安康,跟我有曲里拐弯的亲戚关系,算起辈分,他可作我的远房舅舅。

朱安康说:这算啥?现在有防沙林带了,我们刚到这里,无遮无拦,刮起大风,连个抓的东西都没有,风可以吹跑人。

1966年,童连长这个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英雄,接到团部的命令,要在沙漠的边缘建个连队,团里分配了110名上海支边青年。

那一年,朱安康同一批上海青年,辗转来到军垦农场,在场部招待所休整了三天,童连长赶着牛拉的大轱轮车去接,老牛慢车,傍晚来到了十八连驻地。

当时,起了沙暴。

沙暴席卷过来,昏天黑地。

牛车停在连部前边的一片空地,其实,仅仅平了沙包,连部不过是临时挖的地窝子,只不过竖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是没挂旗的旗杆,那是连队唯一明显的标志。

朱安康已抱住旗杆,风几乎要把他刮得脚离地面。

童连长命令:全体卧倒。

朱安康受不了,松开了手。

沙暴来得快,去得快。

一个多小时后,沙暴莫名其妙停止了,连队前边平空增加了几个沙包。

大家纷纷从沙堆里面拱出来。

天色已黑。

童连长立刻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三个人。

于是,本来用作欢迎的锣鼓,遍野敲锣打鼓,还伴有呼唤。

安顿了其他的上海青年。

童连长组织了连队的老职工,继续敲锣打鼓。

夜深了,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三个人,其中就有我1974年认的舅舅。

童连长急了,那么远来到边疆,根还没扎下,一场沙暴里失踪了,怎么向他们远在上海的父母交待?他拿出一盏马灯,灌足了油,叫了个能爬树的职工,说:把马灯挂上去。

旗杆的顶端挂上了一盏马灯。

童连长一夜没睡,他亲自在旗杆下边站岗。

他用砍土镘轻轻地刨连部前边的沙包——那是沙暴的成果。

沙包里仅仅埋了行李、包裹。

遥远的地平线,升起了太阳。

太阳给一群沙包镀上了金黄,平静地像是没有发生过沙暴。

离连队驻地不远,一个沙包顶端还留着红柳的细枝,沙包增大增高了许多。

朱安康从沙包里拱出来,好像一个帐篷在动。

随后,沙包里又钻出来另外两个人。

三个人出来,沙子像秃头泼了水一样,一身流下沙子,然后,显出人形。

昨晚,朱安康放开旗杆,手脚乱动,总想抓住什么,却像游泳一样漂移,身不由己。

他说:幸亏被沙包截住了,不然,不知要吹得多远?三个人仿佛被沙子塑造过了,灰头土脸,吐出的唾沫,是一团沙子,像浓痰。

童连长握了握他们的手,说:昨晚,你们没看见亮光吗?
旗杆上的马灯仍亮着,但是,阳光强过了灯光——那一点光亮躲在灯罩里。

朱安康说:风刮得我糊里糊涂晕头转向了。

童连长说:你们三人昨晚看电影了吧?
马灯已从旗杆上取了下来。

朱安康说:啥电影?
童连长拎着马灯,说:《红灯记》呀。

那一天,马灯就交给了朱安康。

童连长说:大风的纪念。

沙漠边缘出现了绿洲——我想象不出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好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抠出了小小的一块。

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

春夜的田野,一点一点的亮在游动。

(有删改)
【注】《红灯记》是一部京剧艺术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给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
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表现农场荒凉死寂、毫无生机,衬托了“我”初到农场时内心的恐惧。

B.童连长跟三名短暂“失踪”的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他们昨晚看了电影《红灯记》,意在表现童连长的风趣、乐观。

C.“马灯”象征弱小而顽强的力量,军垦队员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是弱小的,但他们坚忍顽强,最终改变了荒漠的面貌。

D.小说结尾“春夜的田野,一点一点的亮在游动”,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氛围,很有画面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0.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11.这篇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鸽子
谢志强
一晃七日。

我们准备了“头七”——早晨去墓园祭祀,但家里也要做个仪式。

头一天,妻子筹办了一桌祭“头七”的斋饭,她时不时地追忆该怎么摆放,后悔没有上心将母亲言传身教的细节保留下来。

她只有摸索着摆放。

天蒙蒙亮,我醒来,半边床已空了。

我听到客厅的脚步声。

我喊她。

妻子以为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她进来首先拉开窗帘,阳光一下子涌进来,豁亮刺眼,像舞台拉开了帷幕,打亮了灯光。

妻子开始叠被子。

我说你别急着整理,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你母亲。

还是傍晚下班,我走到我们居住的楼前,岳母在楼下散步,她竟然放弃了拐杖。

岳母看见我,似乎特意等候着我下班归来。

我走到她的面前,停住。

我说:我说过你能够下楼走一走嘛。

她在我面前五六米的幅度内,走了两个来回,然后说:我走得好不好?
我对岳母说:你走得这么好,但是,在最佳状态的时候,要节省力气,那么就能细水长流了。

现在,我们上楼了。

梦里,岳母说:我走累了。

我说:我来背你上去。

我在床上做出背负的样子,好像我背起了岳母,做出迈上楼阶的姿势,一步一步,很稳。

我超越了梦里的我和岳母,观察自己背的情况。

我说:我像平常一样迈上台阶,感到越背越轻,轻得简直没有分量,我始终没有回头,进了门,我说:我们到家了。

我叙述着,我松开手。

我说,那一刻,我背上飞起了一张白纸,像是一张纸被风揭走。

我记得那张白纸像小船一样悠悠地飘荡,那上面没有字迹,一张纯粹的白纸。

我的身后,岳母不在,没有她的身体了。

我四下里寻找。

白纸轻盈地穿过了阳台的防盗栅栏,往上飞升,天空像海一样蓝,地面都是鲜绿色的。

那张纸,超越了楼的高度,阳光、蓝天衬着它,就在那一瞬间,它似乎展开了翅膀,我分明听见翅膀拍击的声音,很有力。

空中,本来是一张白纸,瞬间转化为一只白鸽,白鸽飞向圣归山墓园。

梦里,我看见绿色的墓园,一排排静穆而醒目的墓碑,白色的
鸽子,一点白融入一片绿,鸽子落在一个墓碑上,一动不动。

我期待着妻子的反应,做了个叙述完毕的动作。

妻子眼里盈满泪水,说:我怎么没梦见,这么多天,不进我的梦,倒给你托梦。

我说:你看看,你看看,你嫉妒我的梦了吧?可能体谅你这几年的精心照料,那不是一般的家人可以承受的琐碎,相比之下,我闲来无事,甩手先生,所以走进我的梦,是提醒一下我吧,也是发挥我擅长做梦的能耐,用人用的就是一技之长嘛。

妻子像是受了委屈:不管怎样,也应该走进我的梦里呀。

我说:你也许遗忘了,你没有忆梦的习惯,做了梦,醒来一动,梦就消失了,像胶卷曝光,梦相当娇气,好了好了,准备出发。

儿子已经等候在墓园的大门口。

他乘了高铁赶回来。

我们径直到了岳母的墓前,墓是双穴墓,另一半墓穴是空的,是我未曾见过的岳父的墓穴。

梦中的墓模仿了现实的墓。

我俯身细观墓碑,想寻觅鸽子栖过的痕迹——仍然没脱开梦。

还不甘心,试图在现实里寻觅梦的证据。

妻子摆出了点心、果脯、苹果、香烛。

橄榄、酸梅都是岳母常含的果脯。

记得我妻子给她削一片苹果,在温水里浸泡过,然后让她含上。

过一会儿,她原封不动地吐出来。

有一天,岳母提醒道:能咬动的时候,要赶紧吃,现在我的牙齿不管用了。

我望着绿色中显眼的墓碑,一排一排,整整齐齐,从上到下列在整座宁静的山体上,宏伟壮观。

我期望看见那一只白鸽。

蓝天辽阔,有羽毛般的淡云。

妻子说:过来,拜一拜。

妈,你有什么想法,也给我托
个梦,我真想看见你。

于是,我脑海里飞起一本童话。

那还是我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一位上海知青那里借的禁书,不敢带回家,我就用一张报纸包住,挖了个小土坑,把书埋在屋前不远的柴垛下边。

半夜,雷声惊醒了我,像天崩地裂,还有利剑一般的闪电。

接着是暴雨。

满世界净是雨声。

我以为这是老天爷发现了我的秘密,采取这种方式惩罚我阻止我进入童话世界。

我想像书里的人物仓惶逃出,却无处避雨。

第二天早晨,天空像水洗过一样明净、晴朗,似乎昨夜未曾下过暴雨。

雨水浸透的书,软塌塌、黏糊糊,像一块浸湿的土坯,正在回归泥土。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看到妻子伤心,“我”向妻子解释了岳母入梦的缘由,检讨了自己“闲来无事,甩手先生”的行为,这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B.到了墓地,“我”俯身细观墓碑,想寻觅鸽子栖过的痕迹,试图在现实里找到梦的证据,说明我对梦境存有怀疑,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

C.“能咬动的时候,要赶紧吃,现在我的牙齿不管用了”,岳母这句提醒的话既表明了岳母对自己现在状况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对子孙辈的关心。

D.小说很注意营造意境,如开篇祭头七、墓地场景、天气描写,与记叙的内容一致,都充满了灰暗、悲戚的色调,使文章充满了画面感。

E.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现实隐喻的探索精神,引导我们品评人物的经历与心灵,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确是意蕴独特的作品。

13.小说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写梦境,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4.小说在刻画妻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A.“一直住在家里,对书特别感兴趣,很少到外面“调皮捣蛋”,所以‘我是个乖孩子’”错误。

原文“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可以推出我乖的原因在以防挨揍。

B.“很少有时间面对面交谈”错误。

原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我和父亲不是没有时间交流,而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沉默状态。

C.“这是因为老一辈革命者淡泊名利”错误,原文“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不是不谈而是不知从何说,如何说,老一辈的革命工作者由于对战争岁月的难以忘怀和斗争悲惨的伤感,以及自身的性格等因素,所以对于战争避而不谈。

2.A
B.“这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原文“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母亲并不是真正反对父亲参加突击队,而是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