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膜表面结合,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伴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障碍,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二)分类:
1.新诊断ITP:指确诊后3个月内的ITP;
2.持续性ITP: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仍持续减少的ITP;
3.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
4.难治性ITP:指脾切除无效血小板仍持续减少的ITP;
5.重症ITP:指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伴有出血症状的ITP。
(三)诊断标准: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
4.具备以下情况之一以上者:1)泼尼松治疗有效;2)切脾治疗有效;3)PAIgG增多;4)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或因素,如感染、免疫性疾病、药物、肝素、妊娠、丙肝感染、幽门螺菌感染等。
(四)临床特点:
ITP的出血特点为皮肤粘膜的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皮肤粘膜的瘀点、瘀斑;常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
重症ITP病人容易发生消化道、泌尿道等内脏出血。
颅内出血是ITP的致死因素,其发生与年龄、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心血管功能状态等有关。
有明显出血者,可合并缺铁性贫血。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新诊断ITP、血小板大于30×109/L者;
2.持续性ITP,出血仅现皮肤粘膜,无内脏出血;
3.慢性ITP;
4.治疗后恢复期,血小板稳定在20×109/L以上。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新诊断ITP合并贫血者;
2.对激素治疗无反应或激素依赖患者;
3.考虑脾切除患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脾切除术后病情稳定患者;
2.新诊断ITP,经初次诊疗后血小板恢复至20×109/L 以上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重症ITP,血小板低于10×109/L;
2.有颅内出血风险,或深部出血不止;
3.难治性I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