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中国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变化的历史脉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新中国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变化的历史脉

新中国成立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化。

首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主要关注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道德教育。

这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视培养劳动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公德等。

科学教育主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成为主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发展。

科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科学教育还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体来说,新中国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注重生活技能和社
会道德教育到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再到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伦理的转变。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