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近年-近年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

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

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 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

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

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

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故选A。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故选C。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

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
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
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
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
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

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
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

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

他回答:是星辰!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

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

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

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

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

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

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鸟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莫定情感基调。

B。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滴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飘涉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

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
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5.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心先生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6. 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4。

A 5. 木心的形象:①学贯中西;②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③历尽坎坷,坚毅乐观;④果断率真,睿智风趣;⑤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6. ①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②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③木心与梵高都是以生命来追求艺术;④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说法错误,应该是: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清幽、古朴的特点。

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心先生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是考查学生概括散文人物形象能力。

把握散文中形象,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

同时还要结合文中写作背景,适当拓展。

解答此题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段,木心先生的形象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木心先生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木心先生所作的评价里,如学贯中西;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历尽坎坷,坚毅乐观;果断率真,睿智风趣;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是考查学生把握散文选材意图能力。

选材的目的无非是因为该材料与索要表达的内容有某种关联,能更好地为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情感服务,丰富文章内容。

本题也不外乎这几点。

本文写作者站在美术馆看见木心先生在狱中的手稿.想到当时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想到“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不由得想到了梵高的《星空》。

梵高创作《星空》的状况与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是何其的相似: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

文学是木心和梵高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生命来追求艺术,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文章指出“他(木心)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

’”说明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

还有文章写梵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

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
有日食之灾,乃诏举敦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

州举玄,诣公车
..,对策高第,拜议郎。

帝始作期门,数为微行
..。

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

玄上书谏曰:“
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故《易》有干蛊之义,《诗》咏众多之
福。

今陛下圣嗣未立,天下属望,而不惟社稷
..之计,专念微行之事,爱幸用于所惑,曲意留于非正。

窃闻后宫皇子产而不育。

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

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爱金玉之身,均九女之施,存无穷之福,天下幸甚。

”时数有灾异,玄辄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郎官。

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

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
..,复拜议郎,迁中散大夫。

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遁。

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

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赐以毒药。

太守乃自贪赍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巳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

"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

彼独何人,我亦何人。

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

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东有严敌,兵师四出。

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

(节选自《后汉书·谯玄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B.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C。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D.
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和现代“公车”含义不同.
B。

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

简言之,就是“微服私访”之意。

C. 社稷,原为谷神和火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D。

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的考试方式。

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独占宠爱,心怀忌妒,很多皇子横遭夭折。

B。

谯玄希望皇帝心怀天下,爱惜身体,对后宫中的嫔妃给予同样的宠爱。

C. 谯玄曾一度被升任为太常丞一职,可后来因为给弟弟服丧而辞去了官职.
D。

谯玄被儿子出钱赎回性命后,为保性命,隐藏于田野,直到去世之日。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

(2)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

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

【答案】7. A 8. C 9. D
10. (1)臣听说天子禀承上天,继承祖宗登上皇位,保有大业,延续帝祚,没有比继承人更为使人着急的.
(2)以后公孙述在蜀僭称天子名号,连续聘他去做官,他都不去,公孙述于是派使者准备了礼品召他去。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玄(人名)”“绣衣使者"“节”“风俗”“诛赏”“事”“王莽”“使者车",虚词“为”“而”,再结合本句意思:当时大家一致推举谯玄,谯玄是绣衣使者,手持天子符节,与太仆王恽等人分别巡视考察各地民风民情,每到达一个地方都自行行使惩罚奖励的职权.这件事还没有完成,而王莽统摄朝政,谯玄于是抛弃了使者的车马队伍。

句子可以断开为: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

故选A 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社稷,原为谷神和火神”说法错误,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

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隐藏于田野,直到去世之日”说法错误,“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指谯玄隐藏田野,直到公孙述去世之日。

故选D.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继”,继承;“延",延续;“嗣”,继承人;“莫”,没有人。

第二句关键点:“僭”,超越本分;“诣",到……去,在这里意译为“不去做官";“乃”,于是;“征”,征召;“之”:他。

参考译文: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

年轻时好学习,能讲解《易》、《春秋》。

他在州郡任职。

成帝永始二年,出现了日食的灾异,于是皇帝下诏书要各州举荐一名敦厚朴实而又谦让、有品行有道义的人。

州府举荐谯玄,谯玄到公车,策问应对成绩优异,被授任为议郎.
皇帝开始设置期门,多次微服外出。

皇帝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独占宠爱,心怀忌妒,很多皇子横遭夭折.谯玄上书劝阻说:“臣听说天子禀承上天,继承祖宗登上皇位,保有大业,延续帝祚,没有比继承人更为使人着急的,所以《周易》有子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原则,《诗经》吟咏子孙众多的幸福。

现在陛下的继承人没有确立,天下的人都在注目,然而陛下不去考虑社稷之计,一心想着微服外出的事情,恩爱宠幸用在使人惑乱的人身上.臣私下听说后宫皇子生下而不能养育。

臣得知以后很忧伤,心中十分悲痛,私下片刻不忘忧念国家.希望陛下想着天下极端重要,爱惜自己像金玉般的身体,对后宫中的妃后给予同样宠爱,保存无穷的幸福,(这样的话)天下的人都非常欣慰。

”当时国家多次发生异常灾害,谯玄经常陈述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