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安国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北安国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
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
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
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
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
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
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
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
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
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
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
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
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且将蚕豆伴青梅
钟芳
①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
”描绘的是古人用蚕豆伴青梅,煮酒咏诗的情景。
手捧一碗香蚕豆,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绵软甜爽的感觉在味蕾弥散,让人回味隽永绵长。
②蚕豆是一种有灵气的庄稼。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
”孩童时的乡村,成排成行的蚕豆苗漫生在墙角沟边、田间垄上。
疏密的叶片间,悄悄地绽开白底黑边的小花,近看好似无数睁开的眼睛闪着清澈的光芒,远看仿佛千万只漂亮的蝴蝶飞舞在藤蔓间,令人赏心悦目。
花开数天凋谢后结出一串串青青的豆荚,像青蕉,似佛手,煞是可爱。
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大诗人杨万里曾写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
”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清甜,别有风味。
③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
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下蚕豆荚。
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
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链,短的是手链。
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
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
晚上睡觉时我也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被压扁了也舍不得扔,继续吃。
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④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焖炒炸煮,样样皆宜。
如把外面的一层皮剝掉,里面的青青的豆瓣更加水嫩,可与鸡蛋、韭菜、蒜苗、成菜、火腿、笋片等或烧或炒,也可做汤,吃进嘴里一股清香,是妙不可言的美味。
清代饮食名谱《随园食单》中记载:“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
随采随食方佳。
”
⑤鲁迅先生在《社戏》里,一群小伙伴搭船去邻村看社戏,夜半船过六一公公的蚕豆地,孩子们纷纷上岸偷摘蚕豆,然后就在船上生火,用河里的清水将蚕豆煮熟,用手夹着撮盐吃。
在先生的心目中,这盐撮清水蚕豆的味道胜过母亲下厨炒的蚕豆。
相比较,我最喜欢的是母亲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倒入蚕豆翻炒,抓一把葱花扔进去,翻两下,直到豆皮起皱才出锅。
炒出的蚕豆,碧嫩鲜香,入口酥软,是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菜。
⑥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大多短暂,鲜蚕豆吃不几天,就会渐渐老去,正如《蚕豆谣》所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
”这时的蚕豆另有一番风味,可以做炒豆子。
把蚕豆放进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外皮黄黄的,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即止,嚼起来,嚙喘作响,香脆无比。
更有手巧
的,还将蚕豆泡了,拿剪刀,很细致地一一剪花,做成油炸兰花豆,味道更胜一筹,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⑦“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
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
”如今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
母亲也总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城,让我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到这原生态的乡野美味。
(有删改)
4.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蚕豆的观赏价值写到其实用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蚕豆的深情。
B. 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名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增添了文章典雅的韵味。
C. 第⑤段回忆母亲做葱花蚕豆,采用动作描写、视嗅味多感官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
D. 本文标题极富意蕴,借蚕豆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隐喻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理性思考。
5.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章借写蚕豆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
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枚《阿房宫赋》等都作为“行卷”而知名。
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
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
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
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
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
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
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
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
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
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
若非高门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
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凭此于往返路上可在公家的驿站招待所免费食宿。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寒素子弟仅占15.9%。
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至北宋末已达64.44%。
从宰相一职来看,唐代仅崔氏十房前后就有23人任相,在唐代369个宰相中占比1/15;而宋代宰相里,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足以证明宋朝的权力结构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
(摘编自李贵《两宋时期何以“寒门多出贵子”》)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官职和科名的获得由“行卷”和“公荐”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李白和白居易、张继等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
B.宋朝科举相比唐代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
C.宋代科举考查能力见解及应用水平,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须知识面广、有独立见解。
D.两宋时期,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官办学校、书院,“公券”发放等多种渠道获得补贴或者免费食宿来解决花销问题。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宋朝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是严密、成熟、有效的,后面阐述该特点时,采用了并列结构。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佐证宋代寒门出贵子的观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数字进行了印证。
C.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用欧阳修的话对宋朝科举制度特点进行总结,强调了宋朝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D.文章写唐代受应考身份限制、录取人数远少于宋代、升迁困难等现象,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宋代彻底取消了出身和门第限制,比如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等这些在唐代不被允许的身份,在宋代可以参加科考。
B.宋代实行锁院糊名誊录制度,严肃了考试纪律。
这种考试制度较为有效地防范了识别笔迹作弊、工作人员舞弊等情形。
C.宋代扩大科考录取名额,北宋南宋取士人数比唐五代、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都多,因此,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
D.由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较多,唐代崔氏任相人数之多,可以推测唐朝的权力结构不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曰:“原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原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原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
②嘿:同“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
无人者/
B.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11.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王位、皇位继位人。
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唯皇储称“皇太子”。
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B.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宫变徵分别是宫音徵音的变调,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
C. 卿,既可指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又可指古代对人的敬称。
D.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诗余”,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篇幅有长调、中调、小令之分,如《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文章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 荆轲与狗屠、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欣然应允并帮助太子劝说荆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
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注】①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曲中“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不同的数词使行文富有变化,生动活泼。
B. 作品前两句以“一江烟水”和“两岸人家”总写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一个“接”字写出了两岸房舍的稠密。
C. “晴岚”是指晴天中仿佛有烟雾笼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意为芰荷呈妩媚轻盈的淡粉之色。
D. 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上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5.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按要求填空。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______·蒹葭》)
(2)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雨霖铃》下片呼应上片“寒蝉凄切”,表明离别伤感,突出离别凄冷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一段对话逻辑思维比较严密,请写出王大夫的逻辑。
王大夫不想替弟弟还赌债,自残了。
医生缝完116针后报了警。
警察:“谁干的?”王大夫说:“我自己干的。
”警察说:“你要说实话。
”王大夫说:“我说的是实话。
”警察说:“你有义务给我们提供真相。
”王大夫说:“我说的就是真相。
”警察说:“我再说一遍,虽然你是一个残疾人,可你一样有义务为我们提供真相。
”
王大夫抿了两下嘴,眉梢吊上去了。
王大夫说:“虽然你不是一个残疾人,可你一样有义务相信一个残疾人。
”警察说:“那你告诉我,动机是什么?”王大夫说:“我的血想哭。
”警察语塞了,不知道怎样对付这个胡搅蛮缠的残疾人。
警察说:“我最后一次问你,真相是什么?你要知道,说出真相是为了你好。
”“是我自己干的。
”王大夫说,“我对你发个毒誓吧,如果我说了瞎话,一出门我的两只眼睛就什么都能看见。
”(节选自毕飞宇《推拿》)
警察的逻辑:每个人都有义务向警察提供真相,即使是残疾人也不例外;王大夫你虽然是残疾人,可
一样有义务向警察提供真相。
王大夫的逻辑: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创造”已经渐渐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
“中国创造”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①不是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就意味着不需要体力劳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0月7日晚,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医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三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值班医生表示不能脱岗,结果无一人出院将要伤者拉进医院。
无奈之下,司机再次拨打120,等待近40分钟后,120急救车将伤者送往14公里外的吉林大学中日联合医院总院进行救治。
司机董先生认为,事故就发生在北湖医院大门口,而该医院无一人帮忙,“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实在太不应该。
”
事发次日,北湖医院负责人回应,医院确有值班医生不能脱岗的规定,且当日急诊只有一名医生值班,并坦承“值班医生黄某确实责任心不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向《都市晚报》“社会纵横”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结合文本内容“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分析可知,“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绝对化。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