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科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2.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
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D.王权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3.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上述现象()
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
C.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4.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
这反映出秦朝()
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
C.基层管理严密D.行政效率提高
5.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
之风。
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
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6.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
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缓慢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分裂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7.图1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写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
画面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
该作品()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
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
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8.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两者的主张说明()
A.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记录是最为准确B.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郡县制确保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稳固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
9.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
“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
由此可以推断()
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
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
10.苏轼认为,“吴生(画圣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王维的字)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由此可知()A.苏轼主张绘画重诗意B.苏轼被奉为文人画鼻祖
C.苏轼排斥绝对的形似D.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11.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
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
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
”
据此可知()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12.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
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
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巩固了全国的大统一局面
C.推动了外交体制近代化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3.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祗,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
这一现象说明()
A.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
B.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
C.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
14.朱熹之学讲“格物致知”,以心物为两事,主以心格外物,致天理存、人欲灭。
王守仁则认为人心本与天理相系,不当由外物求天理而当求于本心。
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宇宙万物的本原所在B.求理的方式和途径
C.科技知识的重视程度D.儒学的地位和作用
1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
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
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6.(15分)表中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5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
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
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
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
表3: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请予以说明。
(6分)
18.(14分)“玄武门之变”疑云
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一例。
材料一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
……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
——《旧唐书》卷64《隐太子传》材料二
(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
——《唐太宗入冥记》注:《唐太宗入冥记》成书于武则天时期,是一篇民间话本。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2分)
材料三
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在敦煌被发现,铭文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守卫)。
(2)请解读“墓志铭拓本”对研究玄武门之变的价值。
(6分)
材料四
太宗曰:“今欲自看国史……卿可撰录进来。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隐晦)。
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哪一方发动的?说明你的理由。
(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
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亿。
……“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
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
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
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材料二
乾隆中期,官方记载的全国耕地面积为亿亩,通常认为实有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左右。
根据清人估计,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应达到4亩,方能维持温饱。
以此测算,则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亩。
自康熙后期起,粮价、地价直线上涨,涨幅高达数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
人口过剩现象也逐步出现,无业流民数量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4分
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饰纹变得“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结合《纲要》上册第5页“学习聚焦”所学:大量的西周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可知饕餐纹体现了统治阶级要求强化权力,以更有效地维护统治,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相比于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制品更加精美等信息,排除A项;“发生根本转变”不合常识,饰纹的用途即装饰功能并未大的变化,排除B项;“民众”主体不对,应为“统治阶级”希望神化权力以加强统治,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商朝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而西周时期则是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或者有亲戚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可以使得王权统治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故选D项;由“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可知,西周时期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相比于商朝时期是加强,而不是式微,排除A项;商和西周时期的统治方式都属于奴隶制统治方式,所以西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体制,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黄老之学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韩非子借鉴儒家、道家思想,《吕氏春秋》融合各家之长,说明随着战国时期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迅速走向融合,即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华夏认同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社会阶层流动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而材料是思想出现融合趋势,排除C项;思想融合趋势为政治一统服务,不能直接推动富国强兵,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管理非常严格和全面,得出秦朝时期地方基层管理较为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政府对百姓征税和派发赋役,但是不能判断其是否过分沉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多方面是地方基层治理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法律制度,且不能判定法律制度是否严格,排除B项;行政效率提高要体现机构精简或者办事效率提升,和材料表述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汉代祠堂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的,其中蕴含的祭祀文化、崇尚孝道与道德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所倡导的,所以通过祠堂可以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故选C项;汉代祠堂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当时的儒家学说是一致的,并未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其内涵,排除A项;题干中的汉代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纪念缅怀,具有祖先崇拜的观念,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昭德劝来的功能,B没法体现,所以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之后就不存在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现象了,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题干设问中“这一现象”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中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
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
们不得不使用谷帛来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故选C项;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缓慢并不是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奢靡腐化之风盛行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而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排除B项;在市场上,人们“废弃货币”而采用谷帛来交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业发展萎缩,与“货币的铸造技术”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狂奔的马队……马球表演”可知,《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的马队、马上杂技以及马球等内容,说明当时中原农耕民族(唐时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间有民俗间的交融,故选D项;宫廷生活的奢靡与“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
不符,排除A项;《便桥会盟图》是白描画(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通过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不是宫廷画,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境内民族关系,而非外交,排除C 项。
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柳宗元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的做法是不能改变的,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据此可知,二者都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B项;文学作品是历史现实的反映,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其文本记录“最为准确”,与历史文献相比,其史料价值要稍逊很多,并且该表述与题干之意无关,排除A项;柳宗元和顾炎武的论述在于说明国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没有论述国家实行郡县制的作用,并且郡县制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并不能确保政权的稳固,排除C项;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两者的主张说明”,并没有涉及“多种历史叙述”,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松赞干布和唐朝公主的和亲是民族融合的典范,材料表明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将“孝亲敬上、孝顺父母、非礼勿动”等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融入其中,说明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故选C项;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被融合在《二十条律》中,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并不能主导吐蕃的政治发展,排除A项;三教并行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并驾齐驱,材料中没有提到道教,不能反映三教并行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二十条律》只是引入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的继承发展关系,也没有沿用唐朝的礼仪法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知,苏轼主张绘画时注重诗意,故选A项;王维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排除B项;苏轼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兼备,并未彻底否定形似,排除C项;据材料“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知,苏轼注重绘画的意境诗意,未表明中国画的精髓是否是文人画,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不涉及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效”说法错误,排除B项;
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早在汉代时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表明会同馆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处理中外事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中外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D项;“摆脱了”的说法不准确,天朝上国的思想始终根深蒂固,直到中国近代才逐渐被打破,排除A项;会同馆处理的是中外之间的关系,巩固大一统主要指的是国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会同馆的设置不等于外交近代化,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是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盛行,而关羽是“义”的化身,并成为“全民信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比较快,城隍成为守护城市的“神祇”,在该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妈祖成为商人和渔民的共同信仰,据此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故选A项;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B项;虽然在宋元时期有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是文化的交融与信仰的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题干所述史实述及的是社会信仰,而不是“社会伦理”,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从材料信息看,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中,主张“格物致知”,从宇宙万物中找寻“理”的存在;王阳明则主张“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两者的分歧在于求理的方式和途径,故选B项。
两人都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排除A项;两人求“理”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追求科技知识,排除C项;两人都认为儒学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由材料“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可知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故选B项;明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排除A项;“君臣共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不符合封建统治的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体制,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答案】(15分)
(1)规律:山东占有相当的比重,然后从山东地区逐渐向外扩展;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逐渐增多。
(3分)
(2)成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早在齐鲁地区产生和发展;(3分)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3分)
②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辽阔,为儒学传播创造条件。
(3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3分)
③古代教育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育,促进儒学传播。
(3分)
【解析】(1)第一小问规律,据材料“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可知从山东地区逐渐向外扩展,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逐渐增多。
(2)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辽阔,为儒学传播创造条件。
思想上,儒家思想最早产生于齐鲁地区,逐渐得到重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文化上,古代教育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育,促进儒学传播。
17.【答案】(14分)评分标准
(1)变化: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
(每点2分,共4分)原因: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
(每点2分,任答两点
得4分,共4分。
)
(2)示例1:观点:唐至宋,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削弱,社会地位下降。
(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
)(2分)
说明:唐代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分)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
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
妇女的贞节观念因此逐渐增强,守寡的节妇烈女倍增。
(2
分)
示例2:观点:材料二不足以反映唐宋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
(2分)
说明:节妇、烈女典型的树立是封建政府行为,其数量多少也由封建政府决定,因此反映的是统治者的价值引导,而不能反映实际生活中妇女地位的高低。
(2分)妇女地位的范畴比
较广,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家族地位、家庭地位以及经济地位,因此
仅以节妇烈女的数量变化开展研究其证据力是远远不足的。
(2分)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考生可以依据材料提
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也可以就史料的价值、论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生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观点2分,论据2条,每条2分,共6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