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5高一上·辽宁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这十名来自不同水平的参赛选手将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完成苛刻的野外生存训练科目,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奖励。
B . 不管是真的由于系统问题,还是出于舆论压力导致核查服务暂停,对于推出这项服务的公安部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件尴尬的事。
C . 一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做人这些做父母亲的最基本的职责。
D . 伴随着明亡清兴,曾经作为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非但没有再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一变而为感伤文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6高三上·莆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
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
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
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
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
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
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
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
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 .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 . 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 . 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 . 《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 . 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 . 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亡国”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 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 . 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3. (2分) (2017高三下·泰州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
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1)本文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说说结尾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 (12分)(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忆
余显斌
娘由于小脑萎缩,记忆力就开始一天天衰退,以至于现在,几乎忘记了一切。
他自己又在外面忙着生意,整天不是塞北,就是江南的,到处奔波。
照顾娘的任务,就落在老婆肩上。
老婆待娘,就如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
老婆经常对他开玩笑:“我啊,带着两个小孩。
”可是,就这,老婆仍
背着个不孝的名声。
随着娘失忆越来越厉害,有个毛病竟慢慢凸显出来,每次吃饭的时候,如果发现饭桌上有小黄鱼,娘就一定会悄悄拿了,装进自己的衣兜。
因此,大家都背后纷纷议论老婆:“家里那样富有,咋就舍不得给老人吃?”
老婆为此,很是委屈,对他道:“你劝劝娘吧。
”他长叹一声,他劝得还少吗?每一次,他一劝,娘就如小学生一样,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让他看着心疼。
过后,娘仍藏小黄鱼。
他不想再这样,再这样,对自己的心是一种伤害,让老婆背着恰逆的名声也不公平。
他坐下来喝着茶,仔细想着办法,随后眼睛一亮,笑了。
几天后,他回到家,提着些小黄鱼。
娘蹒跚着迎出来,一见小黄鱼,眼睛就亮了。
他对娘笑着说:“娘,给您做油炸小黄鱼,好不好?”娘笑着说好。
娘说话的时候,口水流了下来。
他忙拿出纸中,给娘擦了。
老婆也出来了,笑着对娘说:“瞧您儿子多孝敬。
”娘满意地点着头。
那一刻,娘的脸上铺满阳光。
小黄鱼炸好了,拿上桌子。
老婆做得一手好茶饭。
老婆做的油炸小黄鱼,更绝,表面金黄焦脆,泛着一种油亮的颜色。
筷子一拨,里面的肉白嫩嫩的,进嘴就化。
老婆说:“娘牙不好。
”说着,拿了一只小黄鱼,将里面的鱼刺一根根拔了,将鱼肉放在娘面前的碟子里道:“娘,您吃。
”
娘点着头,用筷子央着。
这时,他们都转过眼,望着别处,当然,眼角仍然悄悄睄着娘。
娘望望他们,见没注意自己,果然伸出手,悄悄拿起一个小黄鱼,准备收藏起来。
他和老婆已经商量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忙回过头,望着娘的手。
娘尴尬一笑,手停在空中。
他埋怨着道:“娘,您咋又这样啊?”娘低着头,如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轻声道:“娘以后不了。
”老婆如对孩子一样问道:“娘,您是想留着吃吗?”娘摇着头。
他猜测道:“娘,您……是留给我吃的?”娘仍摇着头。
许久,她说:“你吃的好着呢,我放心。
”
他和老婆对望一眼,老婆再次轻声问:“那……您这样是干啥啊?”娘过了许久,轻声道:“给春生留着。
他走时说了,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
”
老婆不知娘说的什么,回过头,疑惑地望着他。
这一刻,他热泪盈眶,难以自己,一件童年往事,倏地凸显眼前: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背着书包,看着娘手里提着的小黄鱼,嘎嘎乐着说:“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小男孩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被一场洪水冲走。
那个名叫春生的小男孩,是他的弟弟,比他小一岁。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嘎的笑声,早已在他忙碌的记忆里失去,甚至全然没了影
子。
对于这件事,这个人,他已几乎失忆。
可是,在一个已经失忆的老人脑中,那双眼睛,那个稚嫩的声音,还有那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那样清晰,从未消失。
老婆听后,也泪流满面,对他说:“让娘藏吧,别人要说不孝顺,就让说去吧。
”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老婆待娘如孩子,却背上不孝的骂名,很是委屈,就跟他商量出一个劝娘的办法,却引出伤心的往事。
B . “那一刻,娘的脸上铺满阳光”这句神态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娘的快慰心理。
C .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自由灵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关于亲情、关于孝德的动人故事。
D . 本文语言朴素无华,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情节简单,却能平地起波澜,直抵肺腑,催人泪下。
(2)小说中两次写到人物眼睛“亮”了,请分别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失忆”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
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帝喜曰:“徐当议之。
”请裁抑
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
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 . “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 . “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 “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
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 . 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
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 . 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
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 . 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
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客中九日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
诗歌的第三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________,一去三十年。
________,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
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
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
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
望大家配合。
9. (5分)(2016·天津模拟)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
央视著名记者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走进公众视线。
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
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一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18·奉贤模拟)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圆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意志,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