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二十四孝图》[优秀范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二十四孝图》[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我看《二十四孝图》
我看《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宣扬孝道的书,看后总觉得这本书在很大一部分内容中不仅未揭示出孝道之本质,反而歪曲了中国的孝道的内质。

例如是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和老莱子戏彩娱亲及唐夫人乳姑不殆这四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册书画的糟粕。

郭巨因为家贫,粮食不够分,竟然决定将自己三岁的儿子活埋了以节省粮食侍奉母亲,今天听起来,着实让人毛骨悚然。

侍奉母亲固然是好,可若这代价是将自己三岁的活蹦乱跳的儿子埋掉,则让人不敢想象。

就算埋了儿子养活了母亲,难道他的母亲愿意苟活吗?自己成了杀死孙子的罪源,我想,她不仅不会为活下来高兴,还恨不得马上死去以赎罪。

幸亏郭巨挖出一堆金子,否则不仅做不到孝,还未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反倒违背了伦理。

再仔细想想,家里吃饭的嘴太多了,凭什么就要在母亲和儿子间做选择?既然这么孝顺母亲,郭巨还不如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叫妻子代他侍奉母亲。

但郭巨埋儿的行为居然感动了上天,天上掉下了金疙瘩!事实上,若不是古人总爱搞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好结局,也许就是郭巨的母亲饿死了或者他的儿子被活生生地埋了。

这样的故事读之让人脊背发凉,谁还会被郭巨的孝心感动呢?倒是很可能有想不劳而获者看了这样的故事便学着借孝之名,挖个坑看看能不能挖出金子来。

还有王祥的故事,这个苦命的孩子遭遇的是后妈,亲妈肯定病死饿死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大冬天跑到河上用自己的身体化冰捞鱼。

就算古代经济不发达,也无所谓商业,王祥买不到也买不起鱼,就算他1
非得到河里捞鱼,后曾官至太尉的王祥应该很有智商吧?他难道想不到用石块砸开冰再捞鱼吗?他这样的行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秀。

而且,我想大概鱼还没求到,王祥就冻死了。

搁现在,这就是一不叫人省心的孩子,妈妈病了还得担心王祥是不是被冻坏了,而
且为了那两条鱼,得再花多少医药费啊!
让我觉得不堪入目的故事还有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成天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个拨浪鼓“咚咚咚”地摇着,让他的父母看到,他们的儿子还这么顽皮可爱,都忘了他已经七十了。

老莱子摔倒了怕父母心疼,竟装作婴儿般啼哭起来。

姑且不说婴儿啼哭的声音是怎么从他那苍老的喉咙里发出来的,就说他父母,八成是老眼昏花,老糊涂了,否则怎会看不清又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老莱子也是,这样痴傻疯癫在别人看来就是老年痴呆症的表现嘛!而且,自己也是子孙满堂的人了,自己的孙子都不玩拨浪鼓了,自己还若三岁痴儿,这让儿孙辈情何以堪?煽情到了极点就无所谓真情了,只会让人反感。

老了就老了,只要还耳聪目明健康硬朗,父母自是宽心,何苦扮一小儿做痴傻状呢?
让人不能理解的还有唐夫人乳姑不殆的孝行。

虽说如此和谐的婆媳关系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可给婆婆喂自己乳汁总让人难以接受,就算唐夫人愿意,婆婆公孙夫人能接受吗?古人的思维还真是让人费解!虽然婆婆牙齿脱落嚼不动饭食了,也还是有很多办法让婆婆顺利进食的。

唐夫人家里并不穷,可以买羊奶牛奶,非要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吗?总感觉这样的孝行形式大于内容。

而这些在我们看来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孝行,在古代大概会被贴上“青少年必读系列”的标签,成为宣扬孝道的范本,他是古人的启蒙读物。

这样的读物不知使小孩子学到了孝行,还是使小孩子学会了弄虚作假如何演戏。

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我看过这本书,幸亏小时候没看过,不然在我痴痴傻傻还怕大灰狼的童年大概也会像鲁迅先生所写的“怕家里太穷被埋了以奉祖母”吧。

第二篇: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
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

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

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

《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

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

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

”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

这里讽刺国民的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第三篇:《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
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2
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我更是无从下笔,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

现在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化的良苦用心。

中国历朝历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饱读圣贤之书清一色张口闭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整日挂在嘴上。

似乎这就是饱读圣贤书的证明。

时过境迁,到了民国仍然离不开之乎者也,不说这些仿佛就不会说话了。

文言文更加叫人难以理解。

民国初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在文化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已被尊称为国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同时受到现代文学家们的尊崇。

我反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文章的潜在思想在说明一个我无法理解,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思想理念。

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从个侧面来讲中国文学发展必须改革的一个趋势,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势在必行。

先生提倡白话文主要原因,白话文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无论老幼都可以学会听懂。

文言文繁琐寓意深奥,叫人难以理解。

孔孟之道讲的无非就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陈旧的封建教育理念。

贵为哲学也有不可取之处,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鲁迅先生推广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决了旧文学。

先生写作时也会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启下的作用。

文言文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短小精悍蕴藏很深的哲理。

博学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识浅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雾罩,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鲁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改,总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文,反对白话者。

”其实这并不是先生
真正的恶言恶语,他也不是厌烦了白话文,只是借着这些话来发泄内心的悲愤。

白话文及新文学不能推广应用,绅士们和资产阶级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以此压迫剥削生活在黑暗底层的劳苦大众,使得他们永不的翻身。

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清朝政府灭亡,一切科举制度也跟着消亡。

前清遗留下来的秀才举人虽说满腹文采,却没有用武之地,与一块朽木没有什么区别。

民国时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残留在前清遗老们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根深蒂固,让他们顽固不化。

民国初期的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学说。

不忘孔孟之道周庄之理也是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陈腐不思进取只会使人的思想退步,人类也就不会有新的文明。

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就开展了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的口号。

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来提倡新文学。

由此表明这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呼声,也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学生的呼声,更是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呼声。

急切呼吁民国政府推行实施新文学,使用白话文推广新教育体系,倡导使用白话文教学,却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资产阶级文人的无理阻挠。

白话文无法推行实施影响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

那些初读“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们也有渴求新知识的心灵,有追求美的天性,厌恶了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文言文。

旧文学在一点点抹杀孩子们爱美的天性,一点点抹杀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

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锢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真。

鲁迅对那些所谓的知识学者以老卖老非常痛恨。

绅士们就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小有成就,就会原形毕露的进行言论攻击。

文人们也一定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

”绅士们自认为鲁迅先生提倡新文学,有违背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学礼教,也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有违孔孟之道周庄之理。

鲁迅先生文笔犀利刻薄讽刺辛辣,对那些枉称文人的大学问家们一通胡劈乱砍,让他们遍体鳞伤羞
愧难当。

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毫不留情地揭开他们的伪善面具。

“幸而还没爬上象牙之塔去”。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时的文坛以开拓出一片天地,也并非徒有虚名。

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化,却遭到了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排挤,因为他们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先生的文笔严厉批判资产阶级文人的腐朽,揭露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假仁假义道德败坏的丑恶行径;揭穿他们文人外衣下隐藏的伪善的罪恶。

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他们感觉如芒刺在背,永远感不到舒服。

鲁迅先生的文章受到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的青睐。

先生也是从前清走过来的,但骨子里却没有绅士和资产阶级文人的那种顽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

激进爱国人士和学生喜欢阅读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对新文学的创作激情。

文章中融进了作者的灵魂,将他个人的新思想、人生观、道德观毫无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

没有虚假,更没有高谈阔论,显然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和鲁迅先生比起来,他们就是龌龊小人。

另一个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较少白话文较多,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先生大力提倡白话文,所以先生首当其冲多使用白话文,以此来感染他身边的人都来学习使用白话文,也将所有人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白话文就会发展壮大。

鲁迅在校任教期间,陈西滢杨荫槐等为一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与先生水火不相容。

他们反对白话文新文化的推广应用,极力阻止先生的倡导。

陈西滢常对鲁迅先生进行言论攻击,还以此镇压学生响应提倡白话文新文化的运动。

借此污蔑学生的爱国热情,破坏学生的爱国思想。

鲁迅还借阴阳之说论证公正公理,谈论正义是非。

在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仍是专权当道,谬论肆意横行,根本没有公正公理可言,这也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锋一转,谈到了家藏的老书。

唯先生专有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应言而生。

孝无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而在先生年
少时看来实在太难。

对于《二十四孝图》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网络中浏览看到的并未在意,想不到这次写博文它帮了我大忙。

当我再次查看时心中不免认同先生的言语。

从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到宋朝的《涤亲溺器》,《二十四孝图》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为古人的孝行感动但却不能完全苟同。

其中《戏彩娱亲》或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两点和先生看法一致。

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讨好先生,实在让我觉得古人太过迂腐。

这样的孝也可以被公认为孝吗?
《郭巨埋儿》真可谓是迂腐之极。

不说现代人的不孝,换做是我也绝不会埋掉亲生儿子来奉养老母。

郭巨为夫,可以耕田种地打柴度日奉养老母,也可供养孩子。

郭妻可以纺纱织布做些女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样可以生活。

为奉养老母节省粮食宁可埋掉儿子却不寻求生活出路,这和愚人有区别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结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怜了吗?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乐正是享受父母爱护的年龄,面临死亡都已无所知。

一个地坑,一抷黄土,两个愚蠢的脑袋就要轻易断送一个鲜活的生命。

愚蠢!以我看来这样的孝行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

这样的孝千万不要有人拿来效仿,否则孝就会变成罪恶的帮凶。

《戏彩娱亲》虽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处。

高龄双亲在堂,老来子行年七十。

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会过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说些安慰的话,也不至于要装作小孩子哭闹来哄双亲高兴。

这样一来倒显得做儿子的有失大体,不会让人认同,孝反而让人觉得掺了假也不会有教后人行孝的意义,只当是一个笑话来讲。

其他孝子图做起来倒也容易,只是当今社会不同于往昔,行孝也没有那样艰难。

父慈子孝社会风气日渐好转,作恶忤逆也不多见。

孝子图宣扬孝字当前含义颇深——为人子孝,育子承孝。

让我感动的是《卖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贫寒,无钱安葬过世的父亲就卖身为奴,真可谓之大孝。

但在现代社会早已没有卖身葬父的说法,只是董永行孝为之感动为之钦佩。

孝的寓意广泛,并不拘泥于点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


要对父母没有忤逆行为,经常和老人沟通增进与老人之间的感情,都可以称为孝。

孝是人的情感行为的基本准则。

我想,对于孝有人会比我理解的更为深刻透彻。

难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

《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社会宣扬孝道的故事,故事也着实感人。

关键一点,用封建思想旧的观念宣扬这样的孝道让置疑。

“老玩意”一词鲁迅先生似乎隐藏了什么没有说出来,是坚决提倡推广新文学的决心,还是藐视旧观念的陈腐?“本来谁也不实行”从本质上讲这种旧的思想观念驱使下做出来的孝道已经太显陈腐,应该淘汰。

孝应该传承下去,但要切合实际的生活。

鲁迅先生学识渊博,虽然提倡新文学,但并不表示他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中也有精华,可取而代之为我所用。

他忧心父亲因家中贫困担心自己被父亲的孝心卖掉,其实另有玄机。

时逢动荡年代民不聊生。

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制该有多少无辜的性命丧生,就会家破人亡,哪里还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扬的意义呢?
含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无恙,儒家宣扬的孝也就是一个失败,事实证明孝也会有错误,不一定要依他们所说去做孝子必须履行的孝子行为。

我的文学知识浅薄,只能凭我个人的感念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图》为介质,阐述了儒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也会有瑕疵。

这样的瑕疵对人文教育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将人的理性扭曲异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谬是人类恶行的起端。

旧文学旧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环境需求,就应该去掉糟粕,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

这就是社会所需求的,实际也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

孔孟之道固然要学习,但绝对不可盲目是从,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3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还有一个“子”字构成的。

就是做晚辈的要把老一辈的顶在头上,以示尊敬。

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个孝的故事编在一起,用来教育后辈。

那古代的孝到了现在对我们有多少有效了?
鲁迅曾经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和“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可以看出鲁迅竟然和竟敢同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

你想想这两个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儿”来说吧,这大约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导致口粮供应不足,在母亲和儿子中只能保证一个人有饭吃。

郭巨为了做孝子,尽孝道,便准备将儿子埋入地下,可当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时掘出了黄金一釜。

这个故事的结尾可算是皆大欢喜,因为郭巨掘出了黄金,所以郭家便有钱了,郭巨也不必埋儿。

不过,这个故事却使儿时的鲁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哪一日家中也没钱了,他的父亲也当一回孝子将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黄金的概率是几乎为零的。

这种恐惧感直到鲁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们看了此文后定是会笑的,《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本是想要传播孝道的,可他们万万不曾料到这却在童年的鲁迅身上产生了这种作用。

记得我初读此文时,觉得这位鲁迅先生也太霸气了。

后来,鲁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鲁迅是在讽刺古代的封建礼教,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在古人看来,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没了孝,便没了道德。

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们,不要说对父母不敬了,那些打骂父母者、动辄训斥父母者,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母亲为了让不务正业的儿子用功读书,感化儿子,竟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向儿子下跪,可那不知羞耻的混账儿子不但没有向母亲认错,反而当街骂起了母亲!
从鲁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读到古“孝”对现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学习,那我们要怎么样发扬从古到今的孝道了?
读“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们不能仿效老莱子摔倒娱亲,也不能学郭巨为母而埋儿,我们读“二十四孝”是学习做晚辈孝顺长辈的孝顺精神,学习“百行以孝为先”的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学习孝顺长辈尊重晚辈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