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本单元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本课主题为“大破坏与大重建”下的两宋政治。
从纵向看,北宋结束了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制,而其后所暴露的问题,间接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横向看,宋朝的政权机制为同时期其他民族政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方便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机制的理解,而第10课到第12课的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相对于政权的并立,各民族间呈现交融的趋势。
教材的四个子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宋初统治者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但防弊之政导致了新的问题:严重的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进而演化成全面的统治危机。
为挽救危机,范仲淹、王安石相继主持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北宋灭亡后,南宋继续秉持崇文抑武的方针,对外求和,偏安一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宋初采取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进行过具体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只需简单梳理这部分内容即可,重点可放在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和王安石变法内容及意义的探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包括四个子目(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涉及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概况。
课标要求:了解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了解两宋与边疆少数民族对峙的情势;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必要性、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四位历史学家对宋朝的评价。
提出问题:
为什么历史学家对宋朝的评价如此之高?
学生活动:根据名人名言结合所学知识述说宋朝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宋朝的特点在于变法革新。
设计意图:以历史学家的名言引起学生对宋朝的兴趣,以名人名言提前埋下主线,宋朝的特点在于变,在于革故鼎新。
教师活动:展示五代十国、黄袍加身、北宋地图等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找到宋朝开国的背景。
学生活动: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学生讲述“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教师进行过渡:五代十国末期,契丹南下侵扰,赵匡胤临危受命,率军北征,但是部队在行至陈桥驿时却发动了兵变,赵匡胤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长时间的稳定统治,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宋朝做了哪些制度的创设维系统治?在宋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危机?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下吧……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活动:展示《雪夜访普图》和材料: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上(宋太祖)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教师设问:1.宋太祖即位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军阀割据、国家统一。
教师设问: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学生回答: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教师设问:3.根据赵普的建议,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进行回答。
1、地方:加强地方控制。
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制钱谷):设转运司管辖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教师活动:展示图表: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教师设问:从这两幅图表中,你们可以发现北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分散权力?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进行回答。
中央:①二府三司: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分割兵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
地方:①设立四监司,监控各州;②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教师活动:展示“杯酒释兵权”图片和唐宋时期科举人数图表。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北宋为了抑制武将,实行什么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治国方针:崇文抑武
A.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B.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人的地位。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让学生进行措施填空加深印象。
展示材料: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书本知识,请同学们分析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1)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影响: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古言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信息来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学习,最后进行填空加深学生对北宋中央集权的印象。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教师活动:教师过渡:在经过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之后北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展示北宋时期边防地图让学生分析北宋有哪些边防大患,为了解决边防又采取何种举措?
学生活动:北宋边境有辽和西夏虎视眈眈。
1、边防压力:
(1)宋辽协议---“澶渊之盟”
内容:①双方维持旧的疆域边界
②双方约定称为兄弟之国
③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④辽撤兵,北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
影响:
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
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
(2)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①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
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1)不可取:议和体现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
(2)可取: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2、财政危机
教师活动:展示图表,分析三冗局面。
冗兵--招募组建的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诸多战争赔款,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教师活动:在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的背景下,北宋也感到了不安,为了缓解危机,北宋进行了变法运动。
教师让学生翻看书本进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填空。
学生活动:1、序幕——庆历新政
支持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变法
支持者:宋神宗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教师设问: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当时的大臣和百姓都是何种意见?最终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影响;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
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较为重要但比较简略,学生可以根据书本进行归纳,让学生自主填写变法内容加深学生记忆,在变法的影响中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对变法的影响有更深的体会。
四、南宋的偏安
教师活动: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读。
教师设问:靖康耻,耻的是哪一事件?臣子恨,岳飞他恨什么?
学生活动: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之变,臣子恨指的是岳飞没有收归故土,金和南宋议和。
1、南宋的建立
(1)北宋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
北宋被金所灭,二帝被俘。
(2)南宋建立: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
内容: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南宋向金缴纳财物,称为“岁贡”。
③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由于该和议是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签订的,因而历史上称之为“绍兴和议”,绍兴和议后,金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就把都城迁到燕京,并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
3、南宋偏安
南宋地位稍有提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阅读《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从词中了解靖康之耻和绍兴和议等关键内容,并且还能从岳飞的词中感受到国家破灭的遗憾和精忠报国收复故土的决心,让学生对两宋内容更有所感触。
【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