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新课标及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育人工作的核心。
当下社会浮躁干扰教育,家长焦虑捆绑教育,政府方面强调升学率影响教育。
但新时代的孩子有着明现的时代特征,学习、做事缺少专注力,心理和思维严重“低龄化”,没有明显的爱、也没有特别的恨。
价值趋向、思想行为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持征。
与家人、父母沟通不畅,热衷于电子产品与媒介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教育的新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换言之,不是今天的孩子难教育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没有满足网络时代孩子的需求,还是对现在的孩子了解不够。
立足三新背景,学科教师务必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实现“思想教育、心灵教育、价值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树立新的质量观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实质是育人的高质量。
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学应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提高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确定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在教育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每一“育”
都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教育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要从单一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升到培养可持续发展,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如果内心不长鲜花,就会生杂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学生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他是一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主体存在,都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均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规定,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对生命要有敬畏感。
同时,他们都还是一个雅气未脱的孩子,都处在一个动态发展变化之中,人生没有一个阶段是只为了另一个阶段服务而存在的,失去当下的时候就无法谈论未来。
因而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
现在的学生思想多元、信仰多元,需求多元,群体分化,有明现的网络时代烙印。
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倍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爱好特长、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两双渴望的眼睛,每个学生的当下都关系着他的未来和一生,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发展和幸福。
往大里说,更关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未来。
俗话说先有父母心,后作教书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国家、家庭的高度,学生的角度,常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理念引导和评价自己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因为教师对孩子天性的认知和体悟越深刻,其教育行为就越能接近孩子的心灵,越能接近教育的本真,越能产生教育的成效。
李镇西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着丰富内心和独立思考的人,无论一个学生现在怎么样,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
”所以对学生的研究是教育领域的经典论题、也是永恒的话题,更是复杂的课题,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新课标(2022版)》指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思想多元,信仰多元、需求多元、群体分化。
同时,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国家也要求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向未来、创造未来。
面对变化和不确定,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教现在的学生,他们肯定不愿接受,肯定没有未来,只会停在原地,甚至倒退。
正如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言,教育是从确定性的群岛出发,在不确定的海上航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充满着不同内容和形态的不确定性,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
所以现在的教育一定要和世界链接、和时代链接、和未来
链接。
再次充分认识:教育是一个日日新,月月新的工作,每年都会遇到新的学生,因此在教育陪伴学生过程中,要有发展思想、求变理念、创新思维。
四、树立新的课堂观
“什么是一节好课?首先好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只把现成的教材给学生念一遍、解释一遍,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实践、探索。
”课堂是学校育人理念得以落实,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是学校履行和完成育人任务主要阵地。
其次,没有尊重,就没有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是真实的,尊重体现在承认学情的差异化。
按照《新课标》和《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及中考命题方式的变化,在课堂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增加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
改变课堂中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只关注“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的现状,把课堂活动优化设计的关注点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活动过程是否顺畅等表面问题,转向活动能否让学生深度思维参与、能否促进学生深化理解、能否使学生获得多元收获等深层次问题。
一堂好课的要素是传道、授业、引起积极学习。
对于学习,“孩子厌恶的不是内容、而是方式”,好的课堂要关注能否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兴趣”。
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是从孩子内心生发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无关的知识碎片。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体现孩子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要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