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一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一 4专制时代晚期

的政治形态

1.(2014·高考广东卷)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根据题干中的“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故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4·高考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正是由于君权至上,才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干预朝政,形成专权局面,从而导致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因此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显不符,排除A、D两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B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4·高考四川卷)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解析:秦汉至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A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B项表述正确;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D项表述正确。

答案:C

4.(2014·高考江苏卷)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旨办事,故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由此排除A、D两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军机处机构完备,C项错误。

答案:B

5.(2013·高考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大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A项错误、B项正确。仁宗后大学士虽“悉由票拟”,但并不表明就是丞相,因而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D两项错误。本题选B项。

答案:B

6.(2013·高考四川卷)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

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解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可从时间、形式、内容等角度进行归纳,“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结合中央集权制下君主与官员、行政与监察的关系分析即可。

答案: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一、选择题

1.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 160件,共计3 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每天要处理大量奏章,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因此正确答案是C 项。A项发生于秦朝,B项发生于汉武帝时期,D项发生于清朝初年,都与题目时间不符合。

答案:C

2.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解析:材料中“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