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假作业: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
专题01 八下文言文强化训练
一、《桃花源记》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落英
..()() 4、渔人甚异.之()..缤纷
5、欲穷.其林()
6、仿佛
..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
9、屋舍俨然
..() 10、桑竹之属.()
11、阡陌
..()() 12、鸡犬相闻
..()..交通
13、悉.如外人() 14、黄发
..()()
..垂髫
15、咸.来问讯() 16、遂.与外人间隔
..()()
17、皆叹惋
..() 18、各复延.至其家()
19、此中人语.云() 20、便扶.向.路()()
21、及.郡下() 22、诣.太守()
23、遂.迷() 24、欣然
..规.往()()
25、未果.() 26、寻.病终()
27、无问津
..者() 28、捕鱼为.业()
29、具.答之() 30、一一为具.言所闻()
31、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3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3、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3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二)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这句话有何作用?
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8、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小石潭记》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水尤.清冽.()()
3、隔篁竹
....()
..() 4、如鸣珮环
5、心乐.之()
6、全石以为底
.....()
7、卷石底以出
.....() 8、为坻.()
9、为嵁.() 10、青树翠蔓
..()
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12、可.百许.头()() 13、若空游无所依
......()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澈:
15、佁然
..远逝()
..不动() 16、俶尔
17、往来翕忽
..()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犬牙
..差互() 20、凄.神寒.骨()()
21、悄怆
..幽邃.()() 22、以.其境过清.()()
23、隶而从
..()
...() 24、二小生
2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26、见下见.小谭()明灭可见()
27、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28、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

2、第二自然段写了这些景物,潭水最大的特点,作者是运用了。

此外,作者还写到了游鱼,其中“”是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谭边上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时描写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7、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第二自然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

C.第三自然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

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8、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B.第三段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C.本文在写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核舟记》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有奇巧
...势象.形( )()()..人( ) 2、罔不因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雕栏相望
..焉( ) 8、如有所语.()
9、其.两膝相比.者()() 10、佛印绝类.弥勒( )
11、矫.首昂视( ) 12、神情与苏、黄不属.( )
13、珠可历历
..仰面( ) ..数也( ) 14、居右者椎髻
15、其人视端容寂
....()() 16、若.听茶声然.( )
17、其船背稍夷.( ) 18、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19、长曾.不盈.寸()() 20、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21、能以径.寸之木() 22、舟首尾八分有奇.()
2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4、中峨冠
..而多髯.者()()
25、东坡右手执卷端.() 26、其色丹.()
27、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28、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
2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奇()
30、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1、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32、语若有所语.()此中人语.云()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按“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先说船舱,再写船头和船尾呢?(教参)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方式。

B.文末最后统计雕刻的物品和人物说明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多,赞叹雕刻者技艺精湛,与前文相照应。

C.文中选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文章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四、《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北冥.()
2、其名.为鲲.()()
3、怒.而飞()
4、其翼若垂天之云
....()
5、是.鸟也()
6、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7、志怪
..三千里()
..() 8、水击
9、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10、去.以.六月息.()()() 11、野马
..( )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 13、其视下也
14、亦若是则已矣
......()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油底壳,完成题目。

1、文中描写了鲲鹏怎样的形象?
2、《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讲以大鹏开篇用意是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若垂天之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鲲鹏起飞时的浩大声势。

B.文章开头写鲲鹏之大,后文写野马、尘埃之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生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C.“怒而飞”三个字,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愤怒、凶猛的样子,非常传神。

D.“抟”盘旋的意思,“扶摇”,指一种自下而上的狂风,即旋风。

说经过三千里的潜行,然后盘旋而上,一直高到九万里。

五、《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游于濠梁
..之上() 2、鲦鱼出游从容
..()
3、是.鱼之乐也()
4、子.非鱼()
5、安.知鱼之乐()
6、固.不知子矣()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8、请循其本
....()循.()(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虽然惠子与庄子性格、气质完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B.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C.本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本文虽文短,但旨大,围绕“人是否知鱼快乐”展开论述,体现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2、弗.食( )
3、不知其旨.也()
4、虽有至道
..()
5、不知其善.()也
6、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7、教然后知困.() 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9、然后能自强
..() 10、教学相长
..( )
11、学.()学半 12、其.()此之谓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本文论述了和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2、本文作者是怎么一步步论证观点的?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开头“虽有佳肴”一句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C.“教学相长”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明他们两者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D.“学学半”强调教和学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B.文章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C.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D.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补充说理,以引用论证来论证论点“教学相长”,增强说服力。

七、《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道
..()之行也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 4、故.人不独亲.()其亲.()
5、不独子.()其子.()
6、使老有所终.()
7、幼有所长.()
8、矜.()寡.()孤.()独.()废疾
..()
9、男有分.() 10、女有归.()
11、货恶.()其弃于地也 12、是故谋闭
....()而不兴.()
13、盗窃乱.()贼.()而不作.() 14、故外户
..()而不闭(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出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一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社会观念谈到物质生活。

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5、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
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
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

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散句。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
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八、《马说》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
..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
..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不饱()
7、才美不外见.()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安.求其.能千里也()() 10、策.之不以.其道.()()()
11、食.之不能尽其材.()() 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3、执策.而临.之()() 14、其.真无马邪.()()
15、其.真不知马也() 16、故虽.有名马()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伯乐比
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喻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9、“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论述。

B.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得不到重用得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识别人才的人。

D.通过阅读韩愈的这篇“马说”,我们发现,人才只有等伯乐来发现,否则就会被埋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作者在本文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两句表示反问语气,揭示问题的实质。

C.《马说》围绕“不知马”逐层展开论述;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再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D.文中以排比写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强调了食马者的无知,增强了作者的讽刺意味。

专题02 八下古诗词强化训练
第一部分名句默写。

一、《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7.《关雎》中的男子由“”引起“”的美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二、《蒹葭》
8.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9.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10.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11.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1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三、《式微》
1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四、《子衿》
14.“”,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15.“”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
1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18.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1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20.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2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22.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2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2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2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
2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30.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
3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3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3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的呼喊。

3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3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3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38.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3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41.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
42.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43.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八、《卖炭翁》白居易
44.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45.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46.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47.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48.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九、《石壕吏》杜甫
49.《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50.《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51.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52.概括全诗的句子:
53.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54.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55.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6.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
5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5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