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框架、理清捋顺教学思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本文以《基础》课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探究如何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标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框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
该课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教育主线,以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教学目的。
对于处在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一新生,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
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将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基础》课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框架、理清捋顺教学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处处体现教学目的,时时注意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以《基础》课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探究如何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教学重点与难点,做好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础工作。
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是教师备课的起点。
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才能熟练把握教材教学内容,悟透教材内容安排的奥妙,从而为教学框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基础。
而找准教学重点与难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要言不繁、中心突出。
以《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分析如下:
1、本节教学涉及两大内容:一是“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是“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前者涉及概念辨析,属于理论阐述,相对抽象;后者紧密联系实际,落实到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较为感性。
两部分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相辅相成,前后呼应,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系统。
2、本节教学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确定其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三:从现实需求看,大一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最需要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指导;从实际效果看,如果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就有了正确指向,同时,这也是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从教材体系看,本章本节本问题在整个教材中是第1章第1节第1个关键问题,起着引领全书的作用。
3、本节教学难点: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确立其为教学难点,一是因为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相对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二是这一部分存在较多的概念辨析,如“理想、幻想与空想” 、“信仰与信念”,不太容易区分。
二、精心设计教学框架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决定教学框架。
要摒弃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的章节目标题当作教学框架的做法,精心设计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符合教学逻辑的教学框架。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节在内容上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框架的设计上必须兼顾理论阐述和实践锻炼两个方面,并且要把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设置如下教学框架:新课导入→理论阐释→观点思辨(理论阐述的延伸)→实践锻炼→课堂延伸(实践锻炼的延伸)。
同时,它们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用题为“三个农民工的命运”的小故事(故事梗概:10年前三个农民工都是砌墙的泥工,而10年后三个农民工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还是砌墙的泥工,一个成为了工程师,而另一个成为了前二者的老板。
影响三个农民工命运的重要因素正是他们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
)引出“理想信念”这一主题,引发学生探究理想信念的浓厚兴趣。
2、理论阐释:对教材中“理想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信仰”进行讲解,通过辨析“理想、幻想与空想”、“信仰与信念”等多组概念,达到概念清晰的目的,为后续的“观点思辨”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观点思辨:抛出“理想是一朵无果花,它只能点燃人们生活的激情,却始终尝不到它的果实”这一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然后通过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何重要意义?”等重大问题。
通过观点思辨,可以深化“理论阐述”环节的教学效果。
4、实践锻炼:安排“画理想、秀理想”的课堂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要求学生在欣赏立志歌曲《我
的未来不是梦》,思考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理想及实现情况并用“倒金字塔”简易结构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理想结构简图。
5、课堂延伸:指导学生课后去策划一个“与身边名人面对面”的采访活动,用鲜活的事例和亲身的体验来强化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的意识。
三、理清捋顺教学思路
把特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放置于特定的教学框架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
而组织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如何合理安置、教学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在《基础》课程中,常常要涉及到如何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关系等问题。
这些都是教学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织《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节教学的思路可概括为:“三个结合,统领教学”。
1、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讲清理论。
“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大学生为什么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等内容,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概念要讲明,逻辑要捋顺,道理要摆清。
第二,注重实践。
实践有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画理想、秀理想”可以在课堂完成,而“与身边名人面对面”可安排在专门的实践课时里完成。
第三,找准结合点,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
如此,通过一个或几个结合点,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效果。
2、在教学时间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理论阐释、观点辨析等环节在课堂上要完成,而实践教学、课堂延伸环节则可以合理延伸到课外。
如此,在教学时间上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到收放自如,可以用较多的时间来强化某些学生薄弱环节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观因素。
要重点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课堂引导和理论阐释上,其余教学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某些环节(如“秀理想”)甚至要求学生大胆“主导”课堂。
四、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的使用,受到教材内容、教学条件、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能让它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法科技含量高,能够有效操控大量的影音信息、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值得广泛运用。
但不能以一概全,一般来说,高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同样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1、多媒体教学法。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链接视频(如《我的信念——奥运中国》、音频(如旭日阳刚版的音频资料《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资料丰富各教学环节,诉诸视觉与听觉,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
2、案例教学法。
在观点思辨环节,主要通过有过多次高考失利经历的成功名人(俞敏洪、马云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典型具体,更有说服力。
3、启发式教学法。
用系列提问如“是什么影响了三位农民工的命运?” 、“理想到底是不是一朵无花?”、“你现在树立了什么理想,将用怎样的信念保证理想的实现?”步步引发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情境体验式教学法。
在实践锻炼环节,让学生欣赏立志歌曲的同时思考问题,然后动手“画理想”,再到上台“秀理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再如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课后与“与身边名人面对面”,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被采访者的成功故事将会让大学生记忆深刻,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