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九版儿科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儿科学(第9版)
01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02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03 Na+、水进入细胞内 04 细胞源性脑水肿
16
儿科学(第9版)
01
02
Ca2+通道开启 异常
Ca2+通道开启 异常
03
Ca2+内流
04
脑细胞损伤
05
受Ca2+调节的 酶被激活
06
磷脂酶激活
07
08
蛋白酶激活
脑细胞完整性及
2
早产儿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 ○ 病变范围和分布取决于脑成熟度、严重程度及
持续时间
儿科学(第9版)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
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 分为轻、中、重三度。
临床表现
儿科学(第9版)
HIE临床分度
脑室内积血(箭头) 额叶白质水肿
CT扫描
儿科学(第9版)
头颅MRI
左顶叶局灶性水肿,T2WI信号 增高,皮层变薄,灰白质分界 欠清,而正常灰白质的高低相 间的柱状影消失
T1WI
重度HIE
T2WI
T1WI双侧大脑皮层呈线条状高信号;T2WI双侧弥漫性脑 水肿,白质信号增高,灰质变薄,灰白质分界消失
儿科学(第9版)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 力改变 ( 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 干症状(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
文艺清新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新 生 儿 与 新 生 儿 疾 病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刘伟、常立文
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难点
掌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及诊断标准
熟悉
了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儿科学(第9版)
01. 定义 01. 病理 01. 诊断
儿科学(第9版)
治疗脑水肿
控制液体量
每日液体总量不 超过60~ 80ml/kg
颅内压增高首选 呋塞米 每次 1mg/kg,静注
严重者用甘露醇 每次0.25~ 0.5g/kg,静注
每4~6小时1次, 连用3~5天
一般不主张用糖 皮质激素
儿科学(第9版)
亚低温治疗
○ 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证实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最佳治疗窗口在发病6小时内,越早越好 ○ 持续72小时
儿科学(第9版)
辅助检查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腰穿 B超 CT扫描 核磁共振(MRI) 脑电图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
儿科学(第9版)
0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 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0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01
02
与病情严重程度、抢 救是否正确及时有关
预后
05
脑电图持续异常者
06
预后差!
03
病情严重
04
惊厥、意识障碍、脑 干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
周
07
运动,智力障碍
08
癫痫等后遗症
儿科学(第9版)
积极推广新法复苏
01
防止围生期窒息
预防
02
4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 新生儿脑损伤。临床上根据新生儿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将缺 氧缺血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亚低温和新生 儿期后治疗。
大脑大动脉分布
10
儿科学(第9版)
矢状旁区损伤图解
11
儿科学(第9版)
01
缺氧为急性完全性
02
丘脑、脑干受损
03
大脑皮层、甚至其他器官不发 生缺血损伤
04
脑血流改变
05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 布
12
儿科学(第9版)
1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ability) 2 足月儿 3 早产儿 4 脑组织内在特性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 5 大脑矢状旁区脑组织 6 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谷氨酸↑,突触后谷氨酸回摄↓ 06 凋亡 08 坏死
19
儿科学(第9版)
病理学改变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 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多见于足月儿) ●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 ● 脑干和小脑半球 ● 后期 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成
20
儿科学(第9版) 1
出血: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 脑实质出血
通透性破坏
17
儿科学(第9版)
氧自由基损伤
缺氧缺血
再灌注
ATP ADP AMP 腺苷 次黄嘌呤
黄嘌呤脱氢酶
Ca2+
次黄嘌呤氧化酶
O2
蛋白水解酶
尿酸+O2-
18
儿科学(第9版)
01 Na+、 Ca2+内流 03 突触间隙内谷氨酸↑ 05 能量持续衰竭 07 细胞水肿 09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02 突触后谷氨酸受体激活 04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氨基酸-
定义
6
儿科学(第9版)
1
缺氧 是核心 围生期窒息 是最主要的病因 其他 出生后肺部疾患 心脏病变 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
2
病因
7
儿科学(第9版)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脑血流重新分布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组织代谢改变
○ 能量衰竭 ○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 Ca2+通道开启异常 ○ 氧自由基损伤 ○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控制惊厥
儿科学(第9版)
苯巴比妥 首选
○ 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静脉滴入 ○ 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加10mg/kg ○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
苯妥英钠 肝功能不良者用,剂量同上 安定 顽固性抽搐者加用
○ 每次0.1~0.3mg/kg,静脉滴注
水合氯醛 50mg/kg灌肠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肌张力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中枢性呼吸衰竭 瞳孔变化 EEG 病程及预后
激惹 正常
嗜睡 减低
昏迷 松软
活跃
减弱
正常
减弱
可有肌阵挛
常有
无
有
扩大
缩小
正常
低电压,可有痫样放电
症状在72h内消失, 症状在14d内消失,
预后好
可能有后遗症
消失 消失 有,可呈持续状态 明显 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 爆发抑制,等电位 症状可持续数周,病死率高, 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图2 脑实质和基底节回声基本恢复正 常,侧脑室显示清晰→脑水肿消失 头颅B超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后冠状切面:枕叶脑白质回声弥漫性增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儿科学(第9版)
左额叶局限性水肿(箭头)
01
CT扫描
02
弥漫性脑水肿、室管膜下出血(箭头)
儿科学(第9版)
大脑弥漫性水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箭 头)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 持续5min 以上和(或) 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 评分1min ≤3分,并延续至5min 时仍≤5 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 气pH≤7.00。
支持治疗
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
○ —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 ○ 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 ○ 低血压可用多巴胺,从小剂量开始 ○ 可同时加用多巴酚丁胺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支持治疗
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75~100mg/dl) — 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
➢输糖速率通常为6~8mg/(kg·min) ➢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值调整输糖速率
8
儿科学(第9版)
脑血流改变
logo
大脑半球血流↓
○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 缺氧缺血为部分性或慢性 ○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边缘带(矢状旁区及其下
白质)受损 ○ 代谢最旺盛部位血流↑ ○ 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小脑血流↑
9
儿科学(第9版)
04
大脑后动脉
03
大脑中动脉
02
大脑前动脉
01
01. 病因 01. 临床表现 01. 治疗
01. 发病机制 01. 辅助检查 01. 预后和预防
儿科学(第9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 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 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常值<6U/L 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左矢状切面显示脑实质弥漫性回声增强, 侧脑室消失
脑水肿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冠状切面:脑实质回声明显增强,侧脑室变窄几 近消失
脑水肿
儿科学(第9版)
图1 生后24h 图2 生后7d
图1 示脑实质弥漫性点状强回声,基 底节回声增强更为显著,侧脑室显示 不清→脑水肿
头颅MRI
T2WI
DWI
重度HIE
左侧顶枕叶大面积脑梗死(箭头),呈楔形高信号
儿科学(第9版)
头颅MRI
T1WI(1d)
重度HIE
T1WI(14d)
双侧弥漫性脑实质出血, 顶枕叶可 见“脑回征”(箭头)
额叶、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大范围多 囊脑软化灶(箭头)。侧脑室后角周围 多发白质软化灶(箭头)
T1WI: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T2WI: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 同时具备以上4 条
确诊
○ 第4条暂不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者 拟诊病例
○ 目前尚无早产儿HIE诊断标准!
○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A
支持治疗
B
控制惊厥
C
治疗脑水肿
D
亚低温治疗
E
新生儿期后治 疗
39
儿科学(第9版)
支持治疗
○ 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 ○ —支持疗法的中心
● 保持PaO2>60~80mmHg ● PaCO2和pH在正常范围 ● 避免PaO2过高或PaCO2过低
13
儿科学(第9版)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高
血压低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缺氧、高碳酸血症
脑血流过度灌注
脑血流减少
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14
儿科学(第9版)
脑组织代谢改变 脑组织无氧酵解↑ 能量产生↓↓ 钠钾泵功能不足 氧自由基损伤
缺氧 组织中乳酸堆积 能量衰竭 Ca2+通道开启异常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头颅MRI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脑电图
客观反映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 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在生后1周内检查 表现为脑电活动延迟、异常放电,背景活动
异常(以低电压和爆发抑制为主) 等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
是常规脑电图的一种简化形式
简便、可床边连续监测危重新生儿脑功能、 评估HIE程度及预测预后
儿科学(第9版)
01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02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03 Na+、水进入细胞内 04 细胞源性脑水肿
16
儿科学(第9版)
01
02
Ca2+通道开启 异常
Ca2+通道开启 异常
03
Ca2+内流
04
脑细胞损伤
05
受Ca2+调节的 酶被激活
06
磷脂酶激活
07
08
蛋白酶激活
脑细胞完整性及
2
早产儿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 ○ 病变范围和分布取决于脑成熟度、严重程度及
持续时间
儿科学(第9版)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
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 分为轻、中、重三度。
临床表现
儿科学(第9版)
HIE临床分度
脑室内积血(箭头) 额叶白质水肿
CT扫描
儿科学(第9版)
头颅MRI
左顶叶局灶性水肿,T2WI信号 增高,皮层变薄,灰白质分界 欠清,而正常灰白质的高低相 间的柱状影消失
T1WI
重度HIE
T2WI
T1WI双侧大脑皮层呈线条状高信号;T2WI双侧弥漫性脑 水肿,白质信号增高,灰质变薄,灰白质分界消失
儿科学(第9版)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 力改变 ( 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 干症状(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
文艺清新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新 生 儿 与 新 生 儿 疾 病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刘伟、常立文
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难点
掌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及诊断标准
熟悉
了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儿科学(第9版)
01. 定义 01. 病理 01. 诊断
儿科学(第9版)
治疗脑水肿
控制液体量
每日液体总量不 超过60~ 80ml/kg
颅内压增高首选 呋塞米 每次 1mg/kg,静注
严重者用甘露醇 每次0.25~ 0.5g/kg,静注
每4~6小时1次, 连用3~5天
一般不主张用糖 皮质激素
儿科学(第9版)
亚低温治疗
○ 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证实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最佳治疗窗口在发病6小时内,越早越好 ○ 持续72小时
儿科学(第9版)
辅助检查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腰穿 B超 CT扫描 核磁共振(MRI) 脑电图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
儿科学(第9版)
0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 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0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01
02
与病情严重程度、抢 救是否正确及时有关
预后
05
脑电图持续异常者
06
预后差!
03
病情严重
04
惊厥、意识障碍、脑 干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
周
07
运动,智力障碍
08
癫痫等后遗症
儿科学(第9版)
积极推广新法复苏
01
防止围生期窒息
预防
02
4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 新生儿脑损伤。临床上根据新生儿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将缺 氧缺血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亚低温和新生 儿期后治疗。
大脑大动脉分布
10
儿科学(第9版)
矢状旁区损伤图解
11
儿科学(第9版)
01
缺氧为急性完全性
02
丘脑、脑干受损
03
大脑皮层、甚至其他器官不发 生缺血损伤
04
脑血流改变
05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 布
12
儿科学(第9版)
1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ability) 2 足月儿 3 早产儿 4 脑组织内在特性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 5 大脑矢状旁区脑组织 6 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谷氨酸↑,突触后谷氨酸回摄↓ 06 凋亡 08 坏死
19
儿科学(第9版)
病理学改变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 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多见于足月儿) ●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 ● 脑干和小脑半球 ● 后期 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成
20
儿科学(第9版) 1
出血: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 脑实质出血
通透性破坏
17
儿科学(第9版)
氧自由基损伤
缺氧缺血
再灌注
ATP ADP AMP 腺苷 次黄嘌呤
黄嘌呤脱氢酶
Ca2+
次黄嘌呤氧化酶
O2
蛋白水解酶
尿酸+O2-
18
儿科学(第9版)
01 Na+、 Ca2+内流 03 突触间隙内谷氨酸↑ 05 能量持续衰竭 07 细胞水肿 09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02 突触后谷氨酸受体激活 04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氨基酸-
定义
6
儿科学(第9版)
1
缺氧 是核心 围生期窒息 是最主要的病因 其他 出生后肺部疾患 心脏病变 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
2
病因
7
儿科学(第9版)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脑血流重新分布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组织代谢改变
○ 能量衰竭 ○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 Ca2+通道开启异常 ○ 氧自由基损伤 ○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控制惊厥
儿科学(第9版)
苯巴比妥 首选
○ 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静脉滴入 ○ 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加10mg/kg ○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
苯妥英钠 肝功能不良者用,剂量同上 安定 顽固性抽搐者加用
○ 每次0.1~0.3mg/kg,静脉滴注
水合氯醛 50mg/kg灌肠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肌张力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中枢性呼吸衰竭 瞳孔变化 EEG 病程及预后
激惹 正常
嗜睡 减低
昏迷 松软
活跃
减弱
正常
减弱
可有肌阵挛
常有
无
有
扩大
缩小
正常
低电压,可有痫样放电
症状在72h内消失, 症状在14d内消失,
预后好
可能有后遗症
消失 消失 有,可呈持续状态 明显 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 爆发抑制,等电位 症状可持续数周,病死率高, 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图2 脑实质和基底节回声基本恢复正 常,侧脑室显示清晰→脑水肿消失 头颅B超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后冠状切面:枕叶脑白质回声弥漫性增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儿科学(第9版)
左额叶局限性水肿(箭头)
01
CT扫描
02
弥漫性脑水肿、室管膜下出血(箭头)
儿科学(第9版)
大脑弥漫性水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箭 头)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 持续5min 以上和(或) 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 评分1min ≤3分,并延续至5min 时仍≤5 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 气pH≤7.00。
支持治疗
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
○ —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 ○ 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 ○ 低血压可用多巴胺,从小剂量开始 ○ 可同时加用多巴酚丁胺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支持治疗
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75~100mg/dl) — 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
➢输糖速率通常为6~8mg/(kg·min) ➢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值调整输糖速率
8
儿科学(第9版)
脑血流改变
logo
大脑半球血流↓
○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 缺氧缺血为部分性或慢性 ○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边缘带(矢状旁区及其下
白质)受损 ○ 代谢最旺盛部位血流↑ ○ 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小脑血流↑
9
儿科学(第9版)
04
大脑后动脉
03
大脑中动脉
02
大脑前动脉
01
01. 病因 01. 临床表现 01. 治疗
01. 发病机制 01. 辅助检查 01. 预后和预防
儿科学(第9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 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 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常值<6U/L 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左矢状切面显示脑实质弥漫性回声增强, 侧脑室消失
脑水肿
儿科学(第9版)
头颅B超 冠状切面:脑实质回声明显增强,侧脑室变窄几 近消失
脑水肿
儿科学(第9版)
图1 生后24h 图2 生后7d
图1 示脑实质弥漫性点状强回声,基 底节回声增强更为显著,侧脑室显示 不清→脑水肿
头颅MRI
T2WI
DWI
重度HIE
左侧顶枕叶大面积脑梗死(箭头),呈楔形高信号
儿科学(第9版)
头颅MRI
T1WI(1d)
重度HIE
T1WI(14d)
双侧弥漫性脑实质出血, 顶枕叶可 见“脑回征”(箭头)
额叶、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大范围多 囊脑软化灶(箭头)。侧脑室后角周围 多发白质软化灶(箭头)
T1WI: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T2WI: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 同时具备以上4 条
确诊
○ 第4条暂不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者 拟诊病例
○ 目前尚无早产儿HIE诊断标准!
○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治疗
A
支持治疗
B
控制惊厥
C
治疗脑水肿
D
亚低温治疗
E
新生儿期后治 疗
39
儿科学(第9版)
支持治疗
○ 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 ○ —支持疗法的中心
● 保持PaO2>60~80mmHg ● PaCO2和pH在正常范围 ● 避免PaO2过高或PaCO2过低
13
儿科学(第9版)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高
血压低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缺氧、高碳酸血症
脑血流过度灌注
脑血流减少
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14
儿科学(第9版)
脑组织代谢改变 脑组织无氧酵解↑ 能量产生↓↓ 钠钾泵功能不足 氧自由基损伤
缺氧 组织中乳酸堆积 能量衰竭 Ca2+通道开启异常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头颅MRI 儿科学(第9版)
儿科学(第9版)
脑电图
客观反映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 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在生后1周内检查 表现为脑电活动延迟、异常放电,背景活动
异常(以低电压和爆发抑制为主) 等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
是常规脑电图的一种简化形式
简便、可床边连续监测危重新生儿脑功能、 评估HIE程度及预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