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电影《拜月记》与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剧电影《拜月记》与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的比较■杨子懿中国戏曲学院
〔摘要〕湘剧电影《拜月记》的故事脱胎自关汉则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
亭》,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编。

两者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研究《拜月记》对《拜月亭》的改编有助于思考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整
理改编如何对传统戏剧进行扬弃。

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对比两部作品中王镇、
蒋世隆、王瑞兰的形象塑造,并分析两版本情节增加更改方面之差别。

分析认为
差异缘起自作为地方剧种的湘剧更重大众对故事与表演的接受程度以及新中国的
社会历史背景与元代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拜月记》;《拜月亭》;北杂剧;湘剧;比较
湘剧是湖南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称“省剧”,为多声腔综合性剧种,有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腔四种声腔,其中高腔戏除了“四大本”连台大戏外,尚有七十余种,《拜月记》便是其中之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湘剧《拜月记》仅存《抢伞》《请医》和《拜月》三折,后《请医》亦失传。

1954年湖南省湘剧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以《抢伞》《拜月》为基础,参照元杂剧《拜月亭》和明传奇《幽闺记》改编全本拜月记,由朱少希先生执笔,②1957年由上海江南制片厂拍成戏曲片《拜月记》。

此为湘剧第一次登上银幕。

《拜月亭》③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不光湘剧《拜月记》的故事源自于此,后来相关改编整理也主要参照此剧o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研究《拜月记》对《拜月亭》的改编自然构成研究戏剧内容史的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思考在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整理改编如何对传统戏剧进行扬弃。

湘剧《拜月记》与《拜月亭》有较大差别,本文将从湘剧电影《拜月记》与北杂剧《拜月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两方面进行比照,分析二者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一、人物塑造
(一)王镇:更有人情味的父亲湘剧中的王镇更富有人情味,他阻止女儿自由婚配的行为源于品德缺陷,是个有错误思想需要改正的人。

杂剧中王尚书则主要作为封建势力的具象化存在,他代表旧封建社会腐朽的婚姻制度和以大家长制为首的一种社会之恶。

二者差别具体体现在对结尾的不同处理上。

北杂剧《拜月亭》中王尚书给女儿招亲充满对利益的追求:为了“将相双全”,招文武状元为婿。

为了家族荣誉利益罔顾女儿的意愿,连非亲生的孩子瑞莲的婚事也强行包办,只为了好事成双。

则图今生贵,岂问夙世缘,违着孩儿心只要遂他家愿。

则怕他夫妻百年,招了这文武两员。

他家里要将相双全,不顾自家嫌,则要旁人羡。


女儿是“今生贵、旁人羡”的资本,关汉卿借王瑞兰之口揭露了富贵之家中亲子关系之虚伪,进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之罪恶。

⑤爱别离之苦全由两鸳鸯分担,第四折中王蒋二人互相猜疑指责,“王尚书”仍然高高在上,丝毫不受影响。

杂剧《拜月亭》里王尚书不是“人”,他代表的是将女人不当人,随意剥夺、肆意压迫的社会。

这种社会之恶在某一固定历史时期必定一直存续,如同王尚书的不可动摇。

“王尚书”是社会大环境,“环境”不可能失败,只可能暂时妥协,在“王尚书”的统治下王蒋能圆满只能感谢命运。

湘剧电影《拜月记》中王镇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人”。

在蒋世隆找上门退亲时,王镇发现了事情真相,并且作为唯一知道事实真相的人,我们看到他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屡屡打断追问蒋世隆的作陪官员。

最后羞愧地认错,表示自己嫌贫爱富是不对的。

他代表的是犯错的人,非真正的黑暗。

对他的考量需要从社会意义缩小为对个人品德层面的审视。

再者,杂剧《拜月亭》第二折中尚书初闻蒋世隆的清贫背景,二话不说便用蛮力将女儿带走,全然不顾王瑞兰哭诉与丈夫的恩情,无视蒋世隆现下卧病在床的事态,表现得冷酷无情。

相比之下湘剧电影《拜月记》的王镇首先考虑的是娇养的女儿“下嫁”受苦。

他用钱补偿蒋世隆,因他真心感谢蒋世隆对女儿的保护。

为了让女儿不用担心蒋世隆病死在旅馆安心和自己回去,他能做出妥协。

这是一个做事有方法
30
华][艺*
的人,在可接受的范围里会做出妥协。

总而言之,湘剧《拜月记》中塑造的王镇是个品行有缺的人。

作为剧中的反派,他仍旧较《拜月亭》中的王尚书更具人情味。

(二)蒋世隆:从复杂走向单纯蒋世隆在杂剧《拜月亭》中的性格带有一定的邪恶性,行为带有残酷性,形象更加复杂。

在湘剧电影《拜月记》中蒋世隆更加单纯,偏重于片面化的“好男人”形象,虽在人格高度上比杂剧《拜月亭》里的蒋世隆更加完美,但损失了人物的独特性。

在北杂剧《拜月亭》中蒋世隆有“恶”性。

王瑞兰向他寻求帮助,蒋世隆没有马上答应,反而吓她乱军掳掠单身妇女,明显带有逗弄意味,这立刻和见惯的“才子佳人”区别开了。

蒋世隆的“邪性”使他免落俗套。

在兵荒马乱中,亦正亦邪的人更有生存优势,侧面表现此人头脑聪明,为他顺利保护王瑞兰做铺垫。

从真实性考虑,蒋的性格具有合理性。

湘剧电影《拜月记》塑造的蒋世隆善良憨厚,稳重踏实,符合当时民众对于“优秀男性”的刻板印象。

二人交流发乎情,止乎礼,充满朴素的扶危济困情感。

人物性格的单面性同时带来的是戏剧深度和真实性的削弱,这样的人物更加“正”,但是也失去了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性格的单面性同时促成了他人格的理想性,蒋世隆人格的理想性在湘剧中被大大增强了,他变成一个对爱情绝对忠贞,不受任何逼迫和诱惑的理想爱人。

在杂剧《拜月亭》中蒋世隆事实上背叛了王瑞兰,王瑞兰斥责他:
须是俺狠毒爷强匹配我成婚眷。

不刺,可是谁秧及你个蒋状元,一投得官也接了丝鞭!我常把伊思念,你不将人挂恋,亏心的上有青天!⑥
因为无法反驳,所以蒋世隆反过来以同样的理由质疑王瑞兰。

关剧末折里的“负心郎”和“改嫁女”⑦的“喜重逢”百感交集,喜中有涩,欢中有疑。

相反,在湘剧电影中蒋世隆登王府不是来提亲,而是来拒婚。

他非常坚决地说道“状元不给媒婆应声答门”,他甚至都没有媒婆进家门。

须知在湘剧中蒋世隆面对的是圣上赐婚,这种婚姻是带有强迫性的,抗旨有很大可能面临惩罚,但他仍旧坦白自己已有妻室,这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理想爱人,不为任何外力改变心意,他的感情经得起诱惑和考验。

在人格的理想度上,湘剧蒋世隆明显高于杂剧。

(三)王瑞兰:现实与理想关剧中王瑞兰更现实,湘剧中王瑞兰更理想。

杂剧中的王瑞兰真实,高门绣户的大家闺秀矜持一毫不差,她的落难充满了现实中兵荒马乱下的狼狈。

在杂剧里,王瑞兰更像个落难者,“我都折毁尽些新鏤鍾,关扭碎些旧钗篦,把两付藤缠儿轻轻得按的揣秫,和我那压钏通三对,都绷在我那睡裹肚薄绵套里,我紧紧的着身系”。

⑧这样的落魄、谨慎是一个逃难者的真实状态。

相比之下湘剧中的王瑞兰少了如隔云端的矜持,并且她的落难只是存于台词里的“落难”。

为了使她更加“体面”,她头戴金钗,衣服整齐。

用电影空镜头渲染战争氛围。

杂剧王瑞兰跟男子说句话都感到羞耻,而湘剧王瑞兰在谈及爱情时很直白。

为了让木讷的蒋世隆开窍,她用“金钗落地”暗示终身落定,比起大家闺秀更像邻家少女。

虽和尚书小姐的形象有出入,脱离人物应有的行动,但符合大众对爱情中少女的印象,添了观赏趣味。

杂剧中瑞兰得知自己被许配给文状元时的反应可谓“内敛”至极,她羡慕瑞莲”贪着个断简残编,恭俭温良好缱绻”,不满于自己“贪着个轻工短箭,粗豪勇猛恶因缘”。

⑨王瑞兰虽想念丈夫,但接受了被支配的婚姻。

她只希望能有个像丈夫的人当替代品。

封建制度之下的大家闺秀多是这样,只能抱怨配偶不合心意,没有资格做出实际的抵抗。

湘剧中将矛盾集中在蒋世隆和王镇身上。

王瑞兰虽然无法抗争,但《拜月记》在她的态度上做了模糊化处理,只将她想念蒋世隆,顶撞父亲凸现出来,没有直白地刺破王瑞兰的无力,比杂剧理想化。

不同处理方式相比,杂剧更具戏剧品格。

为好看而损失真实性,让人物在真空里出现是得不偿失的。

二、情节对比
《拜月记》基本继承了《拜月亭》的情节,在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增“抢伞”桥段,《抢伞》也是舞台至今常演不衰的折子戏。

元杂剧《拜月亭》在四折一楔子的体制下为保证叙述完整,未充分挖掘情境中有舞台价值的成分。

湘剧作为地方戏,从清初昆腔传入,绝大部分剧目都是曲牌连套,受北杂剧影响小,只有《单刀会》《抱妆盒》可能是北杂剧在湖湘的遗响。

⑩到花部兴起融入湘剧,可谓博采众长,因此在深度挖掘情境上湘剧更胜一筹。

湘剧没有继承杂剧同招文武状元的情节,彻底删了蒋瑞莲的线索。

变为圣上赐婚蒋王二人,情节更集中,人物塑造更理想化,故事更加悦人。

31
(一)抢伞杂剧中第一折是王瑞兰和蒋世隆结伴,关系处在陌生状态下,王瑞兰对蒋世隆充满戒备。

第二折两人就已成亲。

中间如何产生感情,在杂剧《拜月亭》中是没有的。

但地方戏观众希望看到愉快轻松的场面,便有了折子戏《抢伞》,也化用在了湘剧电影《拜月记》中。

两人途中突遇大雨,在风雨中共用一把伞,蒋世隆的绅士风度很得人喜欢。

蒋世隆一手扶王瑞兰,一手执伞,就是一幅风雨同舟、鸾凤和鸣的画像。

这样的场景很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体验。

二人的感情戏细腻动人,充满生活情趣,这是地方戏演剧特色的优良表现。

(二)文武状元同娶与圣上赐婚杂剧中文武双全、同招二婿的情节偏向批判“强婚配”的社会,体现女人的悲哀命运。

这里王瑞兰和蒋世隆的重逢是难堪的,两人互相责怪,共吞苦果。

王镇是妥协,不是认错,他丝毫不受影响。

湘剧中没有同招文武状元做丈夫的情节,只有圣上赐婚文状元和相府小姐。

问题集中在大家长王镇嫌贫爱富,独断专横,蒋王二人坚守爱情,把难堪都留给这个顽固的父亲。

退婚的宴会是为了公开清算王尚书。

蒋世隆直言退婚,“在下已有家室”。

宴上另一官员听到两夫妻因蒋世隆生病陷于贫困之中,岳父是一个尚书,并找到二人时,感叹道,“做尚书的岳丈来了,就有人解救危难了,怎么还说是不幸呢?”王尚书坐立不安,连声劝酒。

最后旁人评论,“这般嫌贫爱富世俗之人,人人可恨,他也不想想,古人云后生可畏。

”⑪大笑这位尚书有眼不识泰山。

最后蒋瑞莲在席上直接公开更是让王尚书越发无地自容。

前文说这是王尚书的个人品德问题而非影射社会,这里就可以得到印证。

那个见证了尚书丢脸的官员表现得很开明,蒋世隆坦白事件经过就能获得认同。

整出戏中只有嫌贫爱富的王尚书受到了批评,所以社会迫害有情人不是《拜月记》要批判的。

三、差异原因探究
前文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简析了杂剧《拜月亭》与湘剧电影《拜月记》的差别。

研究这样的整理改编有助于思考在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对传统戏剧进行扬弃。

前文分析可知对《拜月记》的改编影响最深的或是时代因素。

时代因素对作品的影响不言而喻,二者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下,文艺作品表现的思想必然与封建统治下的元朝有巨大差别。

我们的观众面对的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的文艺作品表达也应该有所取舍。

元杂剧中尚书代表封建势力下的大家长,是当时所有追求自由者的公敌。

现在的观众不用面对这个问题,封建主义已被取代。

现在面对的是思想上的敌人,是落后的庸俗思想对自由理想的阻碍。

我们在整理改编传统剧时要以扬弃为主,书写现代问题,表达现代思想。

湘剧电影《拜月记》对王镇的塑造具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作品里对待思想落后分子的风格。

王镇作为反派,接受“正道之光”(蒋世隆登门退婚)的洗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种“公开处刑”的惩罚是作为落后分子需要接受的”报应”。

不同时期观众喜好不一样,对作品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湘剧作为地方剧,注重普罗大众对故事的接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众对于“大家闺秀”式爱情故事的接受度一定不如农村姑娘的爱情故事接受度高,由此王瑞兰身上大家闺秀的风范少了,小家碧玉的讨喜多了。

戏剧服务于人民,艺术的内容和思想无法完全脱离时代,尤其是戏曲这样与民众紧密相连的形式。

在湘剧电影《拜月记》与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了社会历史环境对作品的深刻影响。

戏曲是面向大众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人遇到什么问题,戏剧都有责任给人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做不到高台教化,起码要有关于此刻对人生、世界的反思。

这是对现今改编传统剧目的思考,望对以后的创作有所启发。

(责任编辑:张责志)
注释:
①范正明:《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上卷),岳麓书社2011年,第1页。

②范正明:《湘剧剧目探微》,岳麓书社2011年,第206页。

③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关汉螂创作的北杂剧。

本文主要参考《全元曲•第一卷》收录版本。

④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全元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4-576页。

⑤杨帆:《<拜月亭>与<幽闺记〉比较研究》,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关汉鲫:《闺怨隹人拜月亭》《全元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4-576页。

⑦〔韩〕吴秀卿:《<拜月亭〉在杂剧、南戏中的演变》《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

⑧关汉师:《闺怨佳人拜月亭》《全元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4-576页。

⑨关汉螂:《闺怨佳人拜月亭》《全元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4-576页。

⑩范正明:《湘剧剧目探微及其消长规律初识》,岳麓书社2011年,第3页。

⑪见1957年湘剧电影《拜月记》。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