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
■ 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在霸上。


然而,可悲的是,曹无伤拜错了菩萨,高估了项羽的政治智慧。

鸿门宴上项羽轻而易举就把他给卖了。

刘邦到鸿门拜见项羽,宴席尚未摆开,彼此刚一交招,项羽便为自己辩解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悲的项羽!可怜的曹无伤!结果,刘邦从鸿门宴上金蝉脱壳之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这种人是可怕的,刘邦杀的及时。

然而,很多阵营内曹无伤之类的小人是防不胜防的,因为,曹无伤常有而项羽不常有。

怎么办?有些领导只能采用“胸中有乾坤,不与外人言。

”以免机密泄露。

■ 义薄云天的项伯。

当项羽得到曹无伤所派人的报告后,十分愤怒。

加之谋士范曾的煽风点火,项羽是出离愤怒,决定立即出击刘邦。

事情恰在此时有了变化,致使项羽的取消了出征刘邦的计划,否则,历史必将重写。

那么,是谁改变了项羽的计划从而坏了他的大事的呢?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父,项伯!
项伯,是个值得称道的江湖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弱智的政治人物!《资治通鉴》中,对项羽欲出击刘邦军事机密的泄漏,有这样一段记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

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许诺。


项伯秦时与张良交好,曾经杀人犯下死罪,张良救了他一命,滴水之恩尚涌泉相报,何况活命之恩。

在关键时刻,那还顾了侄儿的军事机密,报恩要紧,以免江湖人笑话。

事情不仅如此,鸿门宴上,范曾见项羽傻乎乎缺乏政治智慧,于是“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义薄云天的老项伯,爱屋及乌,活命恩人的主子也在他的保护之列。

故而“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由于有了这样一位义薄云天的特殊人物,才使得刘邦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一劫。

■ 大智若拙,临机敢断的“粗人”——樊哙。

樊哙,这个人物在我的印象里是个“粗人”,或许源于他那屠狗卖肉的前期职业,或许是来自鸿门宴中对他“立而饮酒,拔剑啖肉”的生动描写,反正我曾感觉樊哙是个“粗人”,不过这个“粗”不是平常意味的那种。

后来读到鸿门宴上项羽见到樊哙是那句夸辞才为我感觉的那个“粗”找到解释。

项羽称樊哙:“真壮士呀!”
鸿门宴上,樊哙表现得既彪悍豪爽视死如归,又临机果敢睿智可爱。

且看鸿门宴中描写樊哙的情节:“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

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遂入,披帷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段描写了樊哙听到主人有危险时的武夫行为,他视死如归,至纯至真。

刘邦一生能交樊哙这样的朋友,真是他的福气!
项羽继续问道:“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当我读到上段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樊哙的看法,并为以前的感觉感到汗颜,樊将军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武夫,他是粗中有细的人,他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同时,也给我一提醒,在生活中当有人自称自己是个粗人和你打交道时,你一定要提防他,这样的人他绝对不是个粗人,很可能是个精明透顶的家伙。

这段对答中处处有他睿智光芒的闪耀。

这种糊弄人的假话从樊哙口中说出,其份量和真实的程度要比从刘邦口中说出要大得多。

貌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为刘邦受的委屈抱不平,其情真!这种假戏真唱的功夫,表现了樊哙攻城杀敌之外的另一种外交智慧。

当刘邦从鸿门宴上以“如厕”的名义惶惶逃出,去留无计之时,是樊哙表现了他临机果敢不迂腐的可爱.且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 大言希声的张良。

鸿门宴中对张良描写用墨不多,但张良在鸿门宴中所扮演的角色却至关重要,他扮演的是个大角色,同时,他也是鸿门宴事件的总导演。

从项伯夜驰至军,张良引之与刘邦相见,到鸿门宴上的要樊哙入席,以及后来的名为“谢羽”实为断后。

都充分说明张良是退到幕后的刘邦阵营的总导演、大智者!
■ “水牛入井”的范曾。

范曾,项羽的亚父兼谋士,也是谋略大智之人。

然而,在鸿门宴中,他的表现是“老水牛掉到井内-有劲使不上。


范曾曾多次劝谏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


面对宴席上刘邦集团的表演,面对项羽叔侄的政治短见,年逾古稀的谋士范曾,显得是那样的无助无奈,在尴尬愤怒之后,他终于从心底发出了一声怒吼:“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孙子兵法始计一》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范曾何去何从,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被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那就是:鸿门的宴席宴散人去,项羽的悲剧刚刚上演。

总结:
拉开历史的屏幕,透过虚掩的鸿门,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让人窒息。

大碗大碗的醇酒,大块大块的香肉熏得你有点心慌。

斟酒,敬酒谈笑间给人一种笑里藏刀的味儿。

的把饱经沙场的利剑直刺大地,尽管“剑尖一束疲软的硬伤”,却仍要撕破大地的皮囊划向其心脏看看个究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酒肉之上---霸业之争。

好一场没有硝烟斩激战,宛如风平浪静的江面却掩盖着翻滚的热浪。

突然利剑像着了魔似的霹过去,一刹那所有的动作像点了穴般停住了,连空气也凝结了,只有那颗跳跃的心脏不合时宜地扑扑响个停。

一个身影闪现,一切都变化了。

刀光剑影,配合得让人心惊胆颤。

腾腾杀气扑面而来却又奇迹般上升,飘散,一下了就了无踪影。

全首诗分为五部分,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诱人深思。

诗国把历史人物的不同形象托附在那种萧杀凝重的气氛当中,通过简单的几个物象就把项羽的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鸿门宴上的腾腾杀气在整首诗中凝成了乌云浓雾笼罩着整个天空,让人为之一振!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还需要深入探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

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鸿门宴》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人物形象。

上午所看的视频都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但我认为还需要深入探究。

1、文章语言精炼传神,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作者往往三言两语在对比中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樊哙是一员猛将,在鸿门宴上既显得勇猛粗犷,又粗中有细。

刘邦处于危急时刻,他能挺身而出,“臣请入,与之同命”七个字就表现了他的忠心。

当项羽再次要他饮酒时。

他又抓住时机,慷慨陈词,义责项羽,骂得项羽理屈词穷,“未有以应”,这里又表现了樊哙的机智。

这些语言,非常符合樊哙的性格特征,使樊哙智勇双全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另外张良、范增的语言也很符合谋士的特征。

《鸿门宴》中语言也非常精炼,如“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词语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

2、文章还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映衬、烘托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司马迁写人物,不只是写人物各自做了些什么,而且常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彼此对比、映衬、烘托。

展示他们各自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例如:项羽在优势的情况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的情况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心机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才,将士不能尽其力,仁者不能播其惠,信者不能放其忠;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

项羽养歼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除,又能争取敌人内应为自己效劳。

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又如张良和范增,都是刘、项的著名谋士,都有政治远见和谋略,但两个人的性格各异。

在“鸿门宴”这个决定刘、项两方谁胜谁负的关键时刻,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袂以示之三”,暗示项羽下令杀掉刘邦,当项羽“默然不应”后,他就“出招项庄”,要项庄“人前为寿”,以舞剑之名击杀刘邦于座。

这些描写,表现了范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急欲杀掉刘邦的迫切心情。

而张良在这预伏杀机,剑拔弩张的紧急关头,却从容不迫,冷静沉着,为刘邦出谋划策,摆脱险境。

范增与张良在对比、映衬之中,各自个性显得鲜明、突出,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符合人物身份。

3、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

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

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特点。

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更进一步说明了项羽的麻痹轻敌,不懂策略。

当他见了樊哙反喜其勇,受了责备,无以应对,表现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辞令的特点。

在关键时刻,又不善采纳军师范增的意见,也不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特别是刘邦已经逃走,他在失败的情况下,仍不醒悟,表现了他的麻木不仁,头脑不清。

刘邦出生低微,但他善于用人,能随机应变,多谋善断。

对自己的对手能委屈求全。

当他听到项羽要攻击他时,他百般拉拢项伯,亲临鸿门向项羽请罪。

在生死关头,也没有忘记给要杀掉自己的范增送礼,极尽拉拢、蒙蔽之能事,以行缓兵之计,保全自己。

表现出他是一个机诈权变,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政治老手。

对于自己的属下(张良、樊哙等人),他能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使得属下与他相依为命。

刘帮的这段话就是明证。

夫运筹帷账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事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事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记》)
在斗争中,他假话连篇,狡猾多变,富有斗争经验。

他野心勃勃,又能卑躬屈膝,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人物。

作者就是这样把刘邦、项羽等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对比描写的,因此,描写细腻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总之,司马迁在《鸿门宴》里塑造的人物是成功的,而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是多样的,为我们塑造了上至楚汉双方的统治者、军师,下至双方的将领、武士等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着重表现了这些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当中也得到了大量运用,为《史记》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增添了风采,同时也为《史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关于项羽的形象。

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关于刘邦的形象。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③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3.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吕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

③陈平——当时已有心投奔刘邦(奉召而放行)。

一、头脑
项羽的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

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

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

所以,范增鸿门宴前的劝说,会上的“数目”以及“举玦”都没有能使项羽下定决心,他头脑的简单让刘邦死里逃生。

而刘邦则不同,他头脑灵活,一旦发现形势不妙,马上从做关中王的美梦中清醒,立刻着手解决问题,对项伯不仅以“兄事之”,还“约为婚姻”,积极的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天亲自上门致歉并对项羽自称为“臣”,鸿门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厕而逃,终于躲过了生死劫难。

头脑简单的人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只有心思缜密者才能化险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项羽是典型的胸无城府。

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

而刘邦则不然,他城府极深,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

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

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三、决断
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

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

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

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

刘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坚决。

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赴鸿门;见到项羽,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屈;鸿门宴上刀光剑影,他端坐不动;后又抓住时机,巧妙逃离;而且甫回军营,“立诛杀曹无伤”。

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而项羽的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中正是如此。

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头顶“龙虎”“五采”云气的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人尽其用。

他事前巧妙笼络项伯,使之先去为自己说情;再借张良的足智多谋认真准备变被动为主动,而樊哙临危时候的奋不顾身,巧舌如簧也显然是早有准备的。

这样看来,刘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后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

的确,刘邦身上确实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时机,果断坚决才是刘邦的性格优点,“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这些优点和项羽的种种不足,预示着在将来的争霸战中刘邦必然的胜利。

项羽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而且自矜功伐,刚愎自用。

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

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范增的进言,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最可笑的是,他竟然很随便地就把曹无伤出卖给了刘邦,这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

项羽出身楚国名将世家,比地痞出身的刘邦更加讲信义,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项羽最大的弱点,是缺乏战略眼光,刚愎自用。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刘邦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

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