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20卷)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故B项正确。

C中挑战没有体现;D中没有提及功能的变化。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名师点睛】
2、《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推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建立·背景
【名师点睛】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①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②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③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3、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

这反映出: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阁制
【名师点睛】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

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4、《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改批如制。

”下列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解,材料“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反映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所以D项符合要求;上述材料也反映了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上升,所以B项说法跟史实不符;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夸大阁臣票拟权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名师点睛】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担心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决定以谋反罪名废相,之后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君主的信任,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张居正等。

至清代其权力始消减,部份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时期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5、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
【名师点睛】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
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一主张:
A.否定了孔子思想至高无上
B.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强调以孔子作为是非标准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守仁提出学关键是合乎本心。

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

王守仁之意,并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否定孔子的权威,A项正确;B是明清之际反儒家思想体现;C与题意相反;D中动摇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名师点睛】
7、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行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技术领先世界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D。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影响。

【名师点睛】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8、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相应的考评标准。

例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
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
9、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材料关键信息“乡村妇女”、“与男子共其劳”,题干材料的核心,即体现“男耕女织”的经济组织形式,即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当时正常的生产方式,故D项正确;并不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也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的萌芽,故B项错误;C属于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名师点睛】
1 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

所以答案选C;A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B技术更新,不符合题意;D中工序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名师点睛】
手工业三种形态比较:
11、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睛】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5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2、《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的。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

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的主要因素是: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

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

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整个明朝海商走私的主要原因。

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较小,D项错误。

故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政策
【名师点睛】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13、2019年《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主要理由是: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B.会议开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答案】D
【解析】
【名师点睛】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4、“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

不只军队某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

但是苦战之后,实力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军队虽然英勇抵抗日军,但最终败退的事实,比较客观,“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表明是抗战初期,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苦战”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党抗战不消极,故A项错误;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此时战场在长江下游,故C项错误;“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体现了正面战场的抵抗,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
15、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主要反映了洋务派: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
D.注重民间资本的大量引入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睛】
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

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16、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

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侯。

由此推断: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合史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到,总体上看1914-1936 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故A项正确。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关知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7、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8、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化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答案】D
【解析】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公理战胜强权”说明反对强权政治,再结合题干时间1918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题干中的公理应该是指民主,即自由、平等,故B项正确,CD项错误;A项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名师点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可归纳为“一、二、三”
(1)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3)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

20、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辜鸿铭曾指出……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可知其旨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辜鸿铭对文学革命、自由平等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辜鸿铭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工业发展·原因和特点
22、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9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

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

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英雄形象受到文革“左”倾思想的影响,电影也以样板戏拍摄成的戏曲艺术片为内容。

2019年徐兜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形象的改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电影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因此选择A。

BC与题意无关,D不是主要的,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智取威虎山》
23、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B.《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答案】C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