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第【1】篇〗
一、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为此,围绕本单元“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的教育主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言语表达。
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教法设计: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
所以本课教学
的重点是如何才能读好,难点是因此才能好读。
为此,我主要采取导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角色体验法、拓展迁移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导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诵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
流程一、激趣导入,揭题释疑:课前设计谈话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利用揭题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好奇。
流程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
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自主深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自由读,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示范读: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由此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四人串读:领会、揣摩老师范时的停顿、重音、语气,学生合作串读全文,借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这三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好了断句,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环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利用学法迁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将理解词句、读透内容、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
主要安排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通过替换练习去感受“应声答曰”的机智。
2、感受杨氏之子巧答之妙:对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对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对答二妙之所在即“未闻”一词
隐含的礼貌与委婉。
3、迁移改文,拓展创新:变换姓氏,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4、角色体验,背诵积累:对照古今文,分角色体验人物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流程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中的杨氏之子,以他为榜样,学会在生活中与人交流。
做一个有礼貌且有修养的孩子。
五、教学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学,我们就会习惯性的迸出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
但是,通过执教《杨氏之子》,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艺术。
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教书,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实际上是通过教材咀嚼生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第【2】篇〗
一、教材分析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会说话吗?同学们一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到的问题,那我再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流利、通顺、智慧、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
说话是门巧妙的艺术。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
杨氏,姓杨家。
子,儿子。
之,的。
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
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
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课文中,除了有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在谈些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他们的对话在围绕着什么做文章?姓氏,你认为杨氏之子回答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
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
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
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
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
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
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
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
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
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
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
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
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
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
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
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
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
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
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
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
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
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
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
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
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专家点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
老师们都很好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以及兴趣的激发。
在这一点上,感触最深的是李上岳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他的课在小学阶段引入古文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如专家点评,小学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很明显,从导入由生活的“饭否”“吾等”,课中“杨氏之子”“张氏之女”到课终的学生脱口的“善哉”以及改文“一做法,已经充分看出了孩子对于古文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从李老师的设计上,有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人物的感悟,内容很丰富,但我们并未看出孩子消化不了,相反孩子学得兴趣盎然。
老师用轻松的语言调动着学习的热情,孩子学得很轻松,也很扎实。
本次听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
实践中,我将借鉴他们良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第【3】篇〗
《杨氏之子》优秀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组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解古文的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3、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
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课堂理解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等活动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老师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导入.对学生说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
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 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 10 杨氏之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课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二)激趣读文,初识文言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教学中我首先进行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大屏幕,然后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读,读准音,断好句,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三)熟读深思,学文悟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dquo;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
理解之后配乐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吟诵品评,精析妙语
这个环节重在解决教学的难点。
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及文中语言,让学生直入精妙语言之处。
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再通过精妙语言的师生对话,比较两个句子,启发并引导学生感悟精妙语言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出示一篇小故事,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察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总之,本课力求结合课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读有味道,学之有法,培养学生自学读书与阅读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