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意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
张蕾
【摘要】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现当代文学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应该首先具备问题意识.课前设计形成问题,课上讨论交流问题,课后总结阐发问题,既带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提高他们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以写出有价值的专业论文,由此可以体现出文学教学的具体成效.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3(027)007
【总页数】3页(P70-72)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问题意识
【作者】张蕾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研究性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又为国外高校成功施行了多年,把它作为改革的一项试验内容,不失为可行之举。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都在有意无意间运用了这种教学方式,并收到了成效,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不例外。
一、“问题式”教学方法与研究性教学
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问题的探讨目前仍少见,卢玲《“研究性学习”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研究》一文从三方面谈了这个问题:一是“构建开放式
学习环境”,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三是“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文章
认为:“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让学生摆脱封闭式被动接受知识,以全新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和创造教学成果的最佳模式。”[1]所谈的“研究性学习”即为“教学”的对应面,亦可视为“研究性教学”的一种实践运用。虽则如此,但文
章的论述还是显得比较浅要,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分析。其他论文大多是关于现当代
文学教学改革的,论述中间也涉及到了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可以温儒敏教授发表的一
系列教学论文为代表。他的论文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富有经验的教学思路,其中有些与研究性教学是相符的。比如,他谈到要“改进教学
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探究创新的精神。教师讲授还是主要的方
式(一般占70%的课时),但力求将‘告诉式'改变为‘问题式'、‘启发式'”[2]。现
当代文学课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基础课,不能像选修课那样可以多讲授一些学科的前
沿问题,而应该传授相对稳定的专业知识,这是温儒敏教授在谈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时十分坚持的观点,也是谈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再
来谈研究性教学方法,谈“将‘告诉式'改变为‘问题式'、‘启发式'”,才是有意义的。
所谓“告诉式”,指的是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授予者,教师的传统地位即由此奠定。这样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
养与个性人格的成长,“问题式”和“启发式”便弥补了这一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由教师在课前或课上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讲课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
法正是研究性教学积极倡导的。赵洪在《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一文中提出了三种较为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二是“基于问题解决
的学习”,三是“基于问题的学习”[3]。这三种方法中有两种都是关于“问题”教学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和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则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简言之,两种“问题”教学,一种可以温故,另一种能够知新。不管怎样,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性教学“通常是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来展开教学,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放性与较大的自由度”[4]。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应该首先具备问题意识。
二、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温儒敏教授在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讲课一般不重复教科书的内容,每次课的‘程序'不太一样,一般比较重视以作品分析中形成的问题来带动和组织教学,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和带动同学们的学习。我认为课堂气氛的熏染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内容',对于文学课尤其重要。例如学习‘曹禺话剧'这一课之前,我就要求学生细读《雷雨》,并布置几个相关的思考题。题目的设计尽可能和同学们的阅读体验结合,让大家有兴趣,又能带动对相关文学理论知识的探究。其中一道题就是:‘《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题目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又能引发对作品的兴趣,以及对文学鉴赏不同角度的理解。如果不读作品,是不可能进入类似这样的问题的。实际上是‘问题'在逼着学生读作品,主动去寻找相关材料,同时也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探究性思考。课堂上则用提问的方式,让大家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然后我再作总结。课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把各自的观点用小论文的形式写下来,继续讨论。”[5]温儒敏教授谈的这个例子就体现出了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做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形成浓厚
的探讨气氛,课后论文对探讨作总结和引申。研究性教学的问题意识就贯穿在这三个“程序”之中:课前设计形成问题,课上讨论交流问题,课后总结阐发问题。
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课前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课前准备;另一种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前一种方式要求教师对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温儒敏教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就属于这种能够激发兴趣的问题。教师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难道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很难确定吗?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很快便会被《雷雨》的精彩所吸引。主人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一般是不难看出来的,但《雷雨》却有些例外。可以说这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十分重要,很难确定哪个人物是最主要的。所以对于“《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就很难给出答案。因此这是一个好问题。要设计出这样的好问题,教师就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高校教师,必须有相应的科研能力、水平和眼光,否则不容易在教学上出成绩。后一种方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对学生作出了要求。还是就《雷雨》而言,在课前阅读《雷雨》,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部作品为何要命名为“雷雨”呢?难道只是因为作品的高潮部分发生在雷雨之夜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再去阅读文本或者去上课,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一层。然而,这种发现问题的方式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和对本专业的爱好,否则他们不太会在课外认真阅读作品。如今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怀有很大热情了。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适量的作品,对现当代文学课可能更为有效。
课堂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学生课前思考的问题,另一种是上课过程中随即产生的问题。课前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对课前的思考作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