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经一通,万病无踪。疑病难解,就灸胆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经一通,万病无踪。

疑病难解,就灸胆经!
一、身体侧面,胆经的地盘
胆经从外眼角的瞳子髎穴开始,沿着头部侧面、脖子侧面、上身侧面、大腿小腿侧面,一直走到脚侧面,在第四脚趾上的足窍阴穴结束。

其中,头部有被胆经包裹起来的、绕耳一周的三焦经,脚外侧边缘和脚踝附近有膀胱经。

也就是说,身体其他的侧面部位,几乎都被胆经占据着。

▲黄色实线为胆经,耳周黄色虚线为三焦经
▲右下经络为膀胱经
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关于胆经的治疗范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身体侧面的问题,都必须调理胆经。

▲舌两边为肝胆区
在舌诊中,肝胆的反射区是舌头两边,正好对应身体的两侧。

还有一句俗语叫“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说明了胆与边相对应。

这两个也证明了:从空间方位上来讲,胆气的方位在于边侧。

很多人
发现自己侧卧时更易于入睡,其实,从中医角度看,这种情况就说明胆气异常,才必须通过侧卧来达到按压胆经的目的。

正常人应该仰卧侧卧都能很快入睡。

二、胆经:牵一经而动全身
与肝经、脾经、肾经等“大腕儿”相比,胆经总是常常被我们忽视。

事实上,胆经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牵一经而动全身”。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两句话描述了十二经络的运动形式:开启、闭合、转动。

少阳居三阳经表里之间,内可通阳明之里,以助阳明之阖;外可连太阳之表,以助太阳之开。

也就是说,少阳为三阳运行通畅的枢机,是阳交于阴的重要门户,如果胆经和三焦经(同属少阳)出现瘀堵,全身的气机都会不畅,身体一定好不了。

我们都知道,历代医家对胆曾给出非常高的评价——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


《脾胃论》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

中医认为,人身之气机,从子时生发。

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也就是说,胆在阳气升发过程中,起着机关的作用,是阳气升发的关口。

胆气升即阳气升,人体气化功能才能增强。

而胆经与胆直接相通相连,对胆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整作用。

所以,胆经的疏通与否极为重要,胆经通,胆才能健康,全身气机才能活泼。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胆经“牵一经而动全身”毫不夸张。

三、疑病多郁,就找胆经
在临床上,常常见到很多奇怪的病,症状繁杂多变,但多无实质性病变,或虽有实质性病变,但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西医往往对此束手无策。

这些病症,被称为“疑病”,也就是疑似难辨之
症。

中医认为,像这些疑似难辨之症,多数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以郁为思考的切入点。

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为常见,它是其他五郁之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肝郁”,那么肝气郁结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胆经,因为胆经本就是少血多气的经络。

所以,如果胆经堵塞,就会加剧肝气郁结,进而出现各种怪病——肝气一郁,即克脾土,就会腹痛、腹胀、腹泻,克于胃,就会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上冲于心,就会心烦悸动;
反侮于肺,就会呛咳不已;
下夺于肾,就会视物模糊、耳鸣。

此外,气郁还易化火、动风,表现为眩、晕、麻、痉、颤、类中风。

气滞时间长了,还会脉络瘀阻,气不布津,还会聚液成痰,痰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内及脏腑,亦可外流骨节经络,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病变,使临床疑似症状百出,复杂难辨。

所以,看到这里明白了吗?当身体出现怪病,怎么调理都没有效果时,不妨从胆经入手,首辨气郁,兼而考虑到化火、生风、夹痰、夹瘀等症,从而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实现“大道至简”的目的。

四、疏通胆经,为何必须艾灸?
如果胆经只是轻微瘀堵,可以敲胆经,也能收到效果。

方法很简单,就是循着胆经的线路,用双拳在臀部及大腿外侧反复捶打,重点捶打4个穴位所在区域——臀部外侧凹陷处的环跳穴;大腿外侧中线区的风市穴;膝关节外侧区的阳陵泉穴;脚踝外侧凹陷处的丘墟穴。

但是,无论如何,捶打肯定不如艾灸来得直接有效。

这是因为:1
以阳克阴
经络瘀堵,说明里面存在血瘀、痰浊、寒湿等阴邪,最佳调理思路自然不外乎“以阳克阴”。

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力都是阳性的,可以气化掉里面的阴邪。

2
找病逐病
阳气在经络里循行,就像巡逻的警察,一旦发现哪里潜伏着病邪,它们就会不断对病邪发动冲击,把沉淀潜藏的病邪搅动起来,冲开之后排出体外。

也就是说,艾灸具有找病逐病的功能,这是捶打所不具备的。

3
温通气血
现代人大多久坐办公,血瘀比较严重。

尤其那些上热下寒的人,下肢血液循环很差,胆经主要循行的大腿区域常年温度较低,此时如果敲胆经,效果就比较牵强,必须借助艾灸温通气血,让气血畅行,才能较好地疏通经络。

4
简单方便
敲胆经需要力度到位、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忍受疼痛,很多人往往难以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自然效果大打折扣。

相形之下,艾灸就简单多了,点燃一根艾条,循着胆经的方向来回灸,非常方便,适合长期使用。

五、疏通胆经,重在灸透这些穴位
1
肩井
取穴:在肩上,前直对乳中,后颈高骨下的凹陷与肩峰之间连线的中点处
功能:调节肩颈,预防颈椎病、乳腺增生等
2
带脉
取穴:在侧腹部,腋窝所在直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功能:调理痛经、带下、月经不调、疝气、腰胁痛等
3
风市
取穴:手臂自然伸直到腿外侧正中时,中指尖处
功能:调节腰肢,运化水湿,预防风病、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等,治疗风湿类疾病时,也常用此穴。

4
阳陵泉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能:调理下肢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等。

此外,《难经》有云:筋会阳陵泉。

所以,阳陵泉是筋的交会,有舒筋、壮筋的作用,可以调治一切筋的病变。

5
悬钟
取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
功能:调理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耳鸣等
6
足临泣
取穴:脚小指翘起时,凸起筋的外侧凹陷处
功能:调理目眩、目泪、头痛、乳肿痛、胆病等。

治偏头痛,可以针灸足临泣,一针下去疼痛立减。

此外,足临泣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穴,能调理很多女性问题。

比如《针灸大成》上有:乳肿痛,足临泣。

还有,配合三阴交,可调治月经不调等。

注:有些人刚刚艾灸胆经的时候,可能有头痛头晕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胆经浊气外排通道不顺,上逆冲头所致。

这种情况下,建议多多按摩头部+推腹+灸阳陵泉,就能很好地疏导,解决浊气上扰的问题。

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故而,子时必须进入睡眠状态(最好是深睡眠状态)。

此外,肝胆相照,暴躁易怒也会损害
肝胆。

所以,在艾灸疏通胆经的同时,还要注意休息、调控情绪,否则,这边补水那边漏水,效果也会受影响。

戳原文,选购艾灸用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