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含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1)【我阅读我朗诵】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 舒缓
B. 欢快
C. 激昂
D. 深沉(2)【我阅读我分享】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3)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
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
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
【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我阅读我创作】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我的创作:________。
【答案】(1)A
(2)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3)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不耻下问;请教
(4)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
【解析】【分析】(1)诗歌朗诵的语调主要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
从“梦乡”“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等词句可以看出,诗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夜景图,因此朗诵时语速应慢,语调舒缓。
故选A。
(2)“幽暗的松林”是主语,“失去”是谓语中心语,“喧响”是宾语,它们中间都应该停顿。
(3)【甲】处属于前后矛盾,“诗歌”就包含了“古典诗词”。
【乙】处是成语“不耻下问”不得体,“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因此,“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请教。
(4)写作的关键在于选取好写作对象,可以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甚至是不起眼的事物,同时要揭示出它的内涵。
比如小花,小草,繁星,小溪等。
写作时注意与例句结构保持一致,如果字数能够做到相同更好。
故答案为:⑴A;
⑵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⑶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不耻下问;请教;
⑷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应根据诗中的意境来判断。
本诗所写为夜景,表现了夜的幽静,所以语调应为舒缓的;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可根据句子成份来进行划分。
这句话的主语是幽暗的松林,谓语是失去。
宾语是喧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⑷仿写句的类型有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仿写语句时要注意:一是仿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与例句一致;二是所仿写的句子的内容与提示的内容要构成一个整体,语意连贯,合理顺畅。
2.辩论赛,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的机会,提供了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
为了让大家养成好习惯,班上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论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
希望在这次辩论中,你能积极搜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标语我设计】为本次活动拟一句宣传标语。
(2)【主意我来出】正方有两位同学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两条建议。
(3)【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代表,在准备的过程中,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对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
(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②孙悟空头戴紧箍咒③祖逖闻鸡起舞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4)【收获我总结】假如你作为正方的一名代表参与了辩论活动,请谈谈你在活动中的收获。
【答案】(1)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2)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3)③④;①②
(4)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拟写一句宣传标语,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紧扣辩论的主题;②语言要精炼;③最后使用对偶手法;④语言要通俗、连贯。
答案符合以上几点即可。
(2)根据你所知道的辩论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3)正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祖逖和齐白石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而形成好习惯,与此相符。
反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孟母所认为的环境和孙悟空的紧箍咒都属于外力,与此相符。
(4)根据自己在辩论赛中的体会答题,语言简练、准确即可。
故答案为:⑴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⑵ 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⑶③④①②
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点评】⑴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
⑵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⑷本题考查谈收获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丽的呼唤就是妈妈。
”是呀,母亲如花,装点着我们的生命;母爱如阳光,让我们的世界备增温暖。
班级为此开展了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在开展此次活动前,班上做了一次调查,仔细阅读表格,谈谈你的发现。
(2)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
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________
(3)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散文,并编辑成书。
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并阐释理由。
【答案】(1)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
(2)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3)名:《母亲的心》;
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解析】【分析】(1)仔细读这张表格,从纵向和横线分析数据,可知中小学生随着年龄
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
(2)首先要分析上联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对联的要求拟写下联,上联有“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两部分共10个字组成,其中“两鬓斑白”是偏正短语,“尝尽人间疾苦”是动宾短语,因此拟写的下联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如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3)一本书的名字,可以从多角度考虑拟题,比如可以从内容或主旨的角度考虑,因为这本书搜集的都是反映母爱的散文,都表达的是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文章的共同的主题拟写书名,如《母亲的心》。
拟写和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关心越来越少,顶嘴、发脾气的越来越多。
(2)一颗热心只为儿女幸福
(3)名:《母亲的心》;理由:俗话说“言由心生”,母亲对子女的点滴关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是母亲内心对孩子爱的表现,用“母亲的心”做书名概括性更强。
【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题意,重视结合标题理解内涵,再是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3)本题考查拟写书名的能力。
平时读书时多注意和学习这些书名是从哪些角度拟写的,答题时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主旨等拟写书名。
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那些历史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随着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造成的。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笔画(),潇洒流利,直观呈现了行书独特的字体风貌,展示出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其文本内容()儒、道两家思想,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聚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字体、技法和文本内容()结合,深刻体现出书者对所处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准把握。
(1)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文段开头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书法文本是书家精神品格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载体
②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
④作为书法,其内容就是书法文本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④③①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经过时间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造成的。
B. 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随着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
C. 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随着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造成的。
D. 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经过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浑厚雄健巧夺天工融和完美
B. 纤细轻盈出神入化融汇完满
C. 浑厚雄健巧夺天工融和完满
D. 纤细轻盈出神入化融汇完美
【答案】(1)C
(2)D
(3)D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确定②句是这一段的总起句,故排除AD,因为第①句是承接第④句来说明的,因此正确排序应为②④①③。
(2)句式杂糅,应删去“原因”或“造成的”;应词不当,应把“随着”改为“经过”。
故选D。
(3)浑厚雄健:朴实雄厚有一种强健的雄风姿态。
纤细轻盈:非常细且比较轻柔秀丽一般用来形容笔画。
这里说笔画不好选择,两个都可以。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艺的高超。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这里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好技艺高因此应选出神入化,可排除AC。
融和:指融洽,和谐。
融汇:融合汇聚。
这里说的是融合两家思想,故应选融汇,也可排除AC。
完满:没有缺欠。
完美: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这形容字体、技法和文本内容的结合,故应选完美。
故排B。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
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⑶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情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
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5.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九(3)班开展了“爱名著,爱阅读”读书活动。
请你一起来参与下面的系列活动。
(1)活动一:萃取名著精华,制作书签
名著阅读,代代相传。
同学们打算将所读名著浓缩为一句话做成书签,送给新七年级同学。
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两部,仿照示例,完成书签。
备选名著:《童年》、《海底两万里》、《水浒》、《骆驼祥子》、《西游记》
【示例】保尔炼就钢铁意志,唱响生命赞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活动二:名著精彩片段品读。
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教人须救彻。
’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水浒传》)
从鲁智深的话可以看出其什么品质?“兄弟”指谁?“兄弟”到了沧州,未能立足,最终上了梁山,其原因是什么?
(3)活动三:读书调查
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发现。
②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
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答案】(1)示例1:阿廖沙尝尽童年苦难,走向广阔人间。
——《童年》
示例2:祥子个人主义奋斗梦破,人生走向毁灭。
——《骆驼祥子》
示例3:阿龙纳斯探险海底世界,彰显科学精神。
——《海底两万里》
示例4:梁山好汉举起行道义旗,留下英雄美名。
——《水浒》
示例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伸张人间正义。
——《水浒》
示例6: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得真经——《西游记》
(2)品质:爱憎分明,除暴安良。
兄弟:林冲。
原因:林冲来到了沧州,但高衙内欲置其于死地,派人火烧草料场欲置之死地。
林冲奋起反抗,杀了陆谦和两个公人,风雪之夜,被逼上了梁山。
(3)①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②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
冶情操。
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选取合适作品,仿照例句的结构,保持形式一致,写出流畅并有文采的语句。
本题仿写句子应按照“名著中人名+人物特点——名著名称”格式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水浒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由文段内容可知,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这一故事情节。
二位差人平白要害死林冲,鲁智深要将他们一杖打死,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而林冲却不想再生事端,阻止了鲁智深。
在沧州遇到了旧知李小二,才得知陆谦等人还是没放过他。
在陆谦等人烧了草料场后,林冲杀了他们,断了一切生路后,被迫上梁山。
⑶①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表格中的文字和数据,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认真观察表格可知,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②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作答本题时,先是称呼,然后向其说明电子阅读的危害和纸质阅读的好处。
最后向其提出希望即可。
语意清晰明了,语气真诚委婉,便于对方接受。
故答案为:⑴示例1:阿廖沙尝尽童年苦难,走向广阔人间。
——《童年》
示例2:祥子个人主义奋斗梦破,人生走向毁灭。
——《骆驼祥子》
示例3:阿龙纳斯探险海底世界,彰显科学精神。
——《海底两万里》
示例4:梁山好汉举起行道义旗,留下英雄美名。
——《水浒》
示例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伸张人间正义。
——《水浒》
示例6: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得真经——《西游记》。
⑵品质:爱憎分明,除暴安良。
兄弟:林冲。
原因:林冲来到了沧州,但高衙内欲置其于死地,派人火烧草料场欲置之死地。
林冲奋起反抗,杀了陆谦和两个公人,风雪之夜,被逼上了梁山。
⑶①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②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点评】⑴本题重点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和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分析能力。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内容的积累。
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自己的认识。
⑶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
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1)【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
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下面的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
(3)【探究“仁”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仁”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顾瘫痪养母9年,为母亲洗尿布,喂饭。
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家常菜;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
近日她被评为街道“孝道之星”,获得了“重庆好人”的候选资格。
材料二: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的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
解放碑交巡警大队的巡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开始了持续4年的悉心照料。
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的生活,直至陈婆婆去世。
材料三:1969年袁隆平种植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正接受有关专家的验收。
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试验田的产量还不理想。
一位植物遗传学老教授用拐杖指着试验田不屑地说:“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
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是对植物遗传学的无知。
”
袁隆平矢志不移,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
后来,这位老教授因事来到杂交水稻研究
中心,袁隆平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真诚地对他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您都是我的老师。
”
(4)【彰显“仁”德】根据上面第(3)题材料二的内容,请你拟发一条微博(微博:指发在互联网上的短小的文章、图片),表达对解放碑交巡警的赞美之情。
(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答案】(1)人与人相互亲爱。
(或“仁爱”)
(2)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①爱亲人,孝敬父母;②无私地关爱他人;③热情地帮助人;④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宽容)。
(4)素不相识,却出手相助。
不是亲人,却雪中送炭。
4年的电话倾谈,4年的嘘寒问暖为老人撑起幸福的蓝天。
【解析】【分析】⑴“仁”字由“人、二”两个部分构成,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
切“人”。
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因此包含“仁”字的成语很多: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求仁得仁、仁义君子、为富不仁、一视同仁、志士仁人、假仁假意、见智见仁、亲仁善邻、求生害仁、取义成仁等。
⑶材料一:孝心感动众人;材料二:警察爱心照顾孤独老人;材料三:袁隆平宽容待人。
三则材料凝聚中华民族“仁义”的传统美德。
共同归纳为:爱亲人,孝敬父母;无私地关爱帮助人;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宽容)。
⑷记叙主要事迹:4年的电话倾谈,4年的嘘寒问暖为老人撑起幸福的蓝天。
文字要充满褒扬的语气,有文采,起到鼓舞他人进步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人与人相互亲爱。
(或“仁爱”)。
⑵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⑶①爱亲人,孝敬父母;②无私地关爱他人;③热情地帮助人;④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宽容)。
⑷素不相识,却出手相助。
不是亲人,却雪中送炭。
4年的电话倾谈,4年的嘘寒问暖为老人撑起幸福的蓝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字义。
答题时应注意,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本义的确定有两条标准,即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
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得到说明。
字用标准,就是说,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
⑵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⑶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即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
⑷本题考查拟写表扬的微博。
答题时应注意,被表扬的事一定要真实,绝不能虚构编造叙事要具体、清楚,语言要简明扼要,对好人好事的评价要适当。
写作时注意和写记叙文区别开来。
7.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舍生取义的英雄数不胜数:秋瑾、谭嗣同、夏浣淳等。
2017年北海市边防支队银海区边防大队的骆春伟,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和家园安全,他舍生取义,壮烈牺牲。
5月,骆春伟当选为“中国好人”。
(1)【观点阐述】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但是在今天,如果要舍生取义,就会被人认为“不理智,不正确”。
那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请写出你的看法、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事迹简介】请你结合下图,需要介绍突出人物的英雄事迹,6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