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韩愈作品(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训练-------韩愈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①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②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选自韩愈《论佛骨表》,有删改)
[注]①运祚(zuò):国运,福祚,即世运。

②舁(yú):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伏维睿圣A文武B皇帝C陛下D神圣E英武F数G千百年已来H未有伦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牢,指牲畜。

古代人祭祀时用作祭礼的猪、牛、羊等牲畜。

B.“则议除之”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字意思相同。

C.“本夷狄之人”与《琵琶行并序》“自言本是京城女”两句中的“本”字意思相同。

D.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在通常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词义的扩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笃信佛教,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做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最终却被饿死。

B.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

但令韩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等原因,废除佛教这件事没有实行。

C.皇帝命令大批僧人到风翔迎接佛骨,还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并供奉,还让京城的百姓都去朝拜佛骨。

D.韩愈认为,佛是外族人,和中原地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也不讲先王礼法。

假如佛还活着并来到我国京城朝拜,我国只需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2)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5.韩愈反对信奉佛教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

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

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

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

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
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

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

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

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

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

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

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

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

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

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

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

志在立功,不计所费。

《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

”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

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

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

进退皆死,诚可闵伤。

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

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

泰山压卵,未足为喻。

(节选自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注】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

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

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缺少句读,请从以下标号选择三处进行断句,并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固当以尽敌A为B心C若形势已D穷E不能F为恶者G不须过H有杀戮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有“困惑”之意,此处的用法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惑”用法相同。

B.“所以”,在文中的意思不同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

C.“庶寮”,亦作“庶僚”,泛指百官,此处指一般官吏。

D.“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0.面对两军僵持不下的局面,韩愈是怎样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愈白:愈少鸷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

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

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

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

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

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捆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

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1.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今又以罪黜于朝廷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是固学成而道益穷”中“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项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参考答案:
1.DFH 2.B 3.C 4.(1)(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

(2)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法迷惑,做这样隆重的场面来敬奉,只是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5.①信奉佛教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

②信奉佛教会让百姓放弃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应遵守的本分,伤风败俗,被四方传为笑谈。

③信奉佛教有背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

“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是“神圣英武”主语,因主语较长,其后D处断开,起强调作用;
“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是主谓句,是“伏维”陈述的内容,其后F处断开;
“千百年已来”是句外状语,单独成句,其后H处断开。

故选DFH。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

就;却。

句意:就打算废除佛教。

/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C.正确。

句意:本来是夷、狄之人。

/自己说本来是京城的女子。

D.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还让京城的百姓都去朝拜佛骨”错误,由原文“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可知,“还让京城的百姓都去朝拜佛骨”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即位之初”,省略句,应为“(陛下)即位之初”;第二个“即”,于是,就;“度”,剃度。

(2)“至愚”,十分愚笨;“于”,被;“崇”,隆重的场面。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可知,信奉佛教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

②由原文“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可知,信奉佛教会让百姓放弃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应遵守的本分,伤风败俗,被四方传为笑谈。

③由原文“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可知,信奉佛教有背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

参考译文: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仅仅十八年。

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长久。

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虔诚,建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

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做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逼迫,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

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灾祸。

由此看来,佛不足以被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

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教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神圣英
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

(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

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会马上实现,怎么可以放任佛教兴盛起来呢?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并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法迷惑,做这样隆重的场面来敬奉,只是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器具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被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教,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应遵守的本分。

伤风败俗,被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来是夷、狄之人,和中原地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假如佛至今还活着,接受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

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呢?
6.CEG 7.A 8.C 9.(1)更何况用三个小州破落疲敝、困顿至极的残余势力,来抵挡全天下的力量,他们的失败很快就会到来。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10.①阐明叛贼势微力衰、不堪一击之现状,树立皇帝必胜之信心;
②揭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之危害,劝说皇帝当机立断,痛下平叛之决心;
③着眼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严,劝说皇帝善始善终,坚持平叛之恒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本来就应当把尽力杀敌作为自己的忠心,如果地方形势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不能再作恶的,不要有过分的杀戮。

“以……为”是固定结构,“心”作“为”的宾语,“以……为”不能断开,所以应在“心”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
“已穷”是“形势”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穷”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不能为恶者”中的“者”一般放在句子末尾,其后G处断开。

故选CEG。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法相同”错误。

使……困惑/困惑;句意:来使陛下的圣听困惑。

/不知句子停顿,不解决困惑。

B.正确。

因此/用来……的;句意:因此要先在内心有决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C.正确。

D.正确。

“泰山压顶”,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速战是关键”错误。

原文“在陛下断与不断耳”“所以要先决于心”,可见“决断”是关键。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况”,何况;“困剧”,困顿至极;“当”,抵挡;“立而待”,很快就会到来。

(2)“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为耻辱。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可知,阐明叛贼势微力衰、不堪一击之现状,树立皇帝必胜之信心;
②由“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可知,揭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之危害,劝说皇帝当机立断,痛下平叛之决心;
③由“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可知,着眼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严,劝说皇帝善始善终,坚持平叛之恒心。

参考译文:
臣认为淮西这个只拥有三个小州的地方,自从节度使吴少阳生病之后,也就是去年春夏以来,图谋造成了今日叛乱之事。

手拿兵器的士卒,四处侵扰掠夺;农夫织妇带着幼童弱子,在后面供给粮饷。

虽然不时侵犯掠夺,也有小的收获,但他们必然筋疲力尽,得不偿失。

又听说饲养的马匹很多,自半年以来,都开始喂养粮食。

这好比有人有十个丁夫的力量,但从早到晚,常常大声呼叫跳跃,势必不能支撑长久,必会使自己疲劳困乏。

乘着他们的力量衰弱时,三尺高的儿童就能置他们于死地。

更何况用三个小州破落疲敝、困顿至极的残余势力,来抵挡全天下的力量,他们的失败很快就会到来。

然而不能预料的,在于陛下决断还是不决断罢了。

士兵不多,不足以一定取得胜利。

一定能取得胜利的军队,一定在于速战速决,士兵多可是作战不迅速,那么所耗费的一定多。

两个地界之间,战场之上,每天都互相攻打劫掠,一定有杀死和受伤的。

靠近贼人的州县,用各种理由征发徭役,农夫织妇,不能安于本业。

偶尔还会遇到水旱灾害,百姓十分愁苦。

在这样的时候,那么人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来使陛下的圣听困惑。

陛下持守不坚定,半途而废,损伤了朝廷威严,也损失了巨大的花费,造成的弊端很深,因此要先在内心有决断,在仔细揣度事情的过程,事情就会到不迷惑的地步,然后可以图谋功业了。

作为统帅,在阵前尽力去冲锋;而作为参与谋划的人,在后方尽心侍奉。

这样朝廷内外互相呼应,功业就会成功。

从前殷高宗,是十分圣明的君主。

凭天子的威严,讨伐叛国,三年才战胜(攻下),算不上晚。

志向在于成功,不计较花费,《传》说:“决断之后施行,鬼神也会避开他(给他让道)。

”迟疑不能决断,没有能够办成事的。

臣错承皇上的恩宠,掌管诏令文告,地位亲近,职责重要,不同于一般的官员,总是想要竭尽愚拙的诚心,来献出一点作用。

认真分条列出平贼的事情,一一写下,列在后面:
一:蔡州的士兵,被吴元济胁迫,形势上不得已,于是和王师作战。

推究这件事的根本,都是国家的百姓。

无论是作战还是不作战都是死,实在是值得怜悯同情。

应该明确命令各路军队,使他们深入领会这个意思。

在作战的时候,本来就应当把尽力杀敌作为自己的忠心,如果地方形势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不能再作恶的,不要有过分的杀戮。

一:《论语》说:“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臣认为淮西是三个小州汇聚的地方,吴元济又很平庸愚蠢,而陛下凭借圣明英武的姿态,使用四海九州的力量,除去这样的小贼寇,难易就可以知道了。

用泰山压鸡卵也不值得比喻。

11.B 12.A 13.B 14.D 15.(1)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2)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B.被动句,“于”表被动。

句意: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句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取得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而耻于师学”。

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

“良有司”,偏正结构,贤良的官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错误,应是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C.正确。

思想、方法;风尚。

句意: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

/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D.正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

《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表原因;“其”,表揣测语气,大概。

(2)“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唉!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文本二: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

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

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