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近现代史的叙事方式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
近现代史的叙事方式转变
胡㊀静,欧阳恩良
[摘㊀要]跌宕起伏的历史镜像中,社会变革的过程透视着近现代史叙事方式的进阶.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嫁接㊁糅合与交织映射了近现代史解释模式的多维化.叙事方式的流变反映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观照.革命性叙事方式在革命的强势话语中,以严整性的学术姿态存在.以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分析对象,阐述革命语境下对史料的解释方式.革命性叙事方式或以美学形式呈现,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建构了诗化回应现实的范式.宏大叙事援引了现代性叙事方式,体现了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糅合,虞和平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在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平衡中架构,彰显了历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后现代性叙事方式,赋予历史想象更大的包容性,凸显了历史的表现力.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㊁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作为后现代性叙事方式的典型,集建构㊁解构和重构叙事范式于一体,呈现了一卷温度与情怀并存的历史图景.叙述者在历史情节和历史景象的空间驰骋,创构了民族意识下的自在㊁自为㊁自主的体系和模式,使得历史在平衡中延展.
[关键词]历史实在;历史想象;革命性叙事;现代性叙事;后现代性叙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9V S Z103)
[中图分类号]K09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G105X(2021)02G0137G12D O I:10.3969/j.i s s n.1009G105x.2021.02.012
历史是科学和艺术的混合体.历史的叙事方式,按照历史实在的编排,注入历史想象的成分.历史实在表达历史的科学性,是由历史事件㊁历史故事等串联起来的历史序列.历史想象体现了历史的艺术感,在语言学㊁修辞学㊁美学等学科的渲染中激活了历史.历史实在提供了叙事文本,叙事过程通过历史想象的途径和手段进行表达,两者结合的过程构成了热奈特所阐述的叙事理论:叙事存在 故事㊁叙事和叙述 三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指叙事的所指㊁能指和叙述行为①.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致使历史叙事方式形成了多次流变与转换.近现代史叙事方式的逻辑进路历经了革命性叙事㊁现代性叙事㊁后现代性叙事的演进.叙事方式的嬗递,透射出意识形态的姿态,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㊁道德力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3|N o.02|M a r.2021与民族原则的把控推进着历史叙事的连续性.
一㊁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嫁接:革命性叙事方式
在革命性叙事方式中,历史现象和事实的阐释更趋向于表达历史真实性.从事实的层次跃升到表象背后的另一个层次,需要主观的价值表达,即学理上的历史与意识上的政治融合,从而完成历史现象的逻辑连贯性与时代顺从性.革命性叙事方式在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中是一种严整性的存在.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规整的学术化的代表著作.革命性叙事方式或以借助修辞学的审美,弱化政治情势,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则是革命语义下诗意化的体现.
(一)革命性叙事方式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绳早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对历史分期问题进行了独到的阐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寻觅到突破口和线索,循此线索整合了零散的历史现象.通过对碎片化的历史背景㊁历史人物㊁历史事件的整理,实现了历史实在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历时近半个世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终得问世.胡绳在此作中以毛泽东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论断为依据,超越了按照革命性质划分的标准,以社会性质的变迁来论证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开拓了中共党史㊁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叙述的新路径,形成了与党史编纂体系一致的革命史观,体现了胡绳驾驭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尊重史实的严肃态度.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在革命叙事的范畴中,运用了伯克的历史叙事理论,即情景㊁行为主体㊁行为㊁行为方式㊁目的等要素整合形成历史实在的逻辑,综合而成的反思史范本.反思史要求对史料进行还原㊁整合,通过对史料的解释把历史想象嫁接在历史实在中.撰述这种历史不仅需要对时光流逝有一定理解,还要对史学家及其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有意识地缩短该距离①.胡绳先生首先设定了历史叙事的情景,以阶级斗争作为标准,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史料进行归整.在立论时,把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力量作为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有意突出义和团㊁潜在弱化戊戌变法的作用,宣扬社会主义㊁集体主义㊁爱国主义思想,强调用阶级分析法阐释中国近代史,对人物和事件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在著作中,胡绳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以革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革命主题的变化,界定了 三次革命高潮 的分期,论述了行为主体的变动㊁壮大的进阶,揭示了行为主体在现实动力中形成的实践目的.
革命性叙事方式以史料为支撑诠释历史实在.胡绳历史实在的研究理路,与19世纪西方史学家所理解的 历史学方法 具有耦合性,与托克维尔的形式解释理念不谋而合,抛却历史的幻象,深度挖掘档案史料,以文献的援引和情节化的论证作为解释策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叙事方式,阐述了被文献所印证的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历史与文化并且延伸出的事件和故事,对事件的发生起因㊁发展趋势㊁人物作用㊁后续影响等进行情节化的概述.在故事中观照现实㊁探寻规律,提取出所援用的各种原则,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以及胡绳 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论述模式的最高境界.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胡绳严格遵从革命叙事方式,纯熟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以革命背景为前提,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规律为革命叙事的导引,梳理革命事件的因果逻辑;以三段论模式阐释革命历程,体现了历史实在的必然性和革命发展的规律性,显示了 论从史出 的历史诠释特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概念化体系,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产生了导向作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诠释了历史理解模式的要义和内涵.历史想象嫁接在结构严谨㊁复杂交错的历史实在基础上,描绘了风云变幻㊁天地翻覆的革命景象.全书夹叙夹议,行文流畅贯通㊁浑然一体,风格质朴㊁语言生动活泼,以深入浅出的历史解释模式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勾勒出辽阔的历史想象空间.比如描写太平天国起义前期,太平军所到之处,广大下层人民 像潮水一样涌进了太平军的队伍.因此,太平军就能够像滚雪球一样地扩大起来 ①; 当太平军向南京进军过程中,好像用筛子把旧社会筛了一道一样,筛出来的跟着它一起走了,剩下的照旧留在本地 ②.再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时, 是一幅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图画.这里面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既闪耀着历史的远见;又覆压着旧时代的沉重的阴影 ③.以散文诗般的表达,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和社会现象的演变,赋予了历史想象以立体图景,体现了革命叙事中的民族原则.
历史实在展现审美,历史想象抒发感受.只要在审美和感受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人们就能将世界的历史从一种由毫无意义的冲突与争斗构成的荒诞主义史诗,转变成一部有着明确道德意义的悲剧④.整个近现代史的论述沉浸在革命的氛围和语境中,胡绳先生以科学把握历史史实为基础,对历史现象的元素进行预设,通过对 实在 概念的梳理和分析,再现了历史场景,使得历史解释更加具体化;同时遵从时代和政治背景,把历史记述设定在伦理的框架中,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想象,充实并连接了直接观察到的脱节的历史实在碎片,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胡绳先生建构了一种回应现实的史学范式和叙事方式:贯通了民族精神和物质力量,在特定习俗和道德观念上产生文化共振.
(二)革命性叙事方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近代历史在动态中承受着接踵而至的外生力量的冲击,独特的社会机制压迫着内生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 文革 结束的近30年中,历史学界缺乏纵深连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第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3|N o.02|M a r.2021贯㊁实事求是梳理近代历史全貌的著作.陈旭麓先生历经了 文革 时代,在«近代
史思辨录»中回顾了建构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背景和动力: 近代社会的巨变,时而
骇浪滔天,时而峰回路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是那样激励着自
己的心弦,便日益以万象杂陈㊁新陈代谢飞速的近代社会作为自己朝夕思辨的契
机.我并不是像思辨哲学家那样由概念推论出存在,而是认真地思考历史的势态,
占有资料,从存在去思辨事变的由来及其演进,寻找它的规律. ①包罗万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营造了日益宽松㊁自由的学术氛围,陈旭麓先生打破了近代史研究的
框架,颠覆了近代史研究的模型,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开创了近代史研究的新范式,
填补了近代史叙事方式的空白,其叙事风格虽然受政治操控的时代背景影响,但不
乏新的突破.
陈旭麓先生熟读经史,国学功底深厚㊁辞章优美,把语言学㊁修辞学的底蕴发挥
在历史研究中,诗性与历史的客观性浑然天成,以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营造了绚丽
壮观的历史想象,突破了 近代史著作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
显现 ②的传统历史分析法.陈旭麓先生在«近代史思辨录» 自序 中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的诗句,流露了时代像浪潮奔腾,历史像沙痕累积的情感,
把历史看作生命体,类比于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形象地描绘了历史实在的嬗变与
递进㊁特质与要素,糅合了修辞的魅力与实质,锻造了历史的真实,同时又焕发了历
史想象色彩.
陈旭麓先生开创了历史叙事的新格局:政治是历史学的骨架㊁经济是历史学的
血脉㊁文学是历史学的灵魂,只有多重要素的交汇与贯通,历史学方能洋溢出历史
实在的科学性和历史想象的文艺性.既不是从具象的纪实中演绎出概念推论,也
不是从虚构的纯思中幻化古今.一个人的学术巅峰状态总是透过他深广的论域具
体地体现出来的,而论域的深广又最足以考验他的视野和学力③.历时十余年,完成了 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部煌煌巨
作,诠释了一种全新的㊁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对革命语境中情节和事件的描述,
赋予历史实在自在的形式和内容,又自为地为历史想象提供了修辞学话语,在诗性
中凸显历史的主旨和要义.在洞察中国近代社会的兴衰更替中积累了关于时代巨
变的思考,形成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叙事理路.
首先,为历史实在奠定了革命的场所.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
谢»中,分析了中国近代以来各阶层的思想转变,突破了政治界限,强调了人民的历
史地位,把人民的历史活动和贡献置于历史新陈代谢的动态中考量.打破了以阶
级斗争㊁侵略与反侵略为主线的 三次革命高潮 的近代史研究格局,冲击了 两个
①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四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5G166页.
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四卷,第页.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历史与文化过程 的框架束缚,依循近代社会的演进逻辑,探索历史进程的演变规律;冲破了凝
固性的传统社会,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构建革命叙事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近
代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其布局结构:分析了近代历史进程的塔形层次,
阐述了历史实在的演变路径;论述了 改良派 在不同历史时段内的演化过程;陈述
了秘密会党㊁农民战争㊁人口问题㊁军阀变迁等复杂的事实.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把
近代历史作为完整的社会形态进行研究,他看到的历史就不只是表象的历史,而是
前后㊁上下㊁左右彼此具有内在关联的历史,是整体通贯的历史①.陈旭麓先生通过对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军事等多重维度的严谨考据,实现了历史本身赋予的真实性.
冯契先生称赞陈旭麓先生: 刘知几谓史家须具 才㊁学㊁识 三长,而世罕兼之.旭
麓却是当之无愧的 三长 兼具的史家. ②
其次,嫁接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遵从艺术风格的特征,实现历史想象的
架构.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剖析了 革命 和 改良 的共
性与差异;研究了爱国与卖国㊁侵略与进步等的辩证关系;触及了进步与保守㊁激进
与平缓的交错;洞察了民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转化;反思了新旧矛盾的相互纽结和
互相渗透;重构了正义与非正义㊁变革与反变革的内涵;澄清了 西学东渐 与 中体
西用 的流变;界定了 海派 的价值所属;透析了由 夷 到 洋 的民族心路历程;整
合了反传统与现代回归的要素等.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对整个历史领域进行意义
重构,深化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意蕴.以丰腴的历史想象陈述了历史递嬗的曲折,在
历史的纬度中,流露了陈旭麓先生扎实的学术底蕴;在历史的经度中,富含了陈旭
麓先生宏阔的思辨魅力.陈旭麓先生以妥帖的辞章,彰显了历史实在的厚度和历
史想象的力度,反映了陈旭麓先生厚实史识与精巧想象的融合,历史实在与历史想
象嫁接的浑然天成.李书磊在答记者采访中盛赞: 陈先生的书明达而深刻,有一
种老吏断狱般的入骨.中国近代史能得国人如此谈论,也算是二百年来中国人所
受苦难的一种补偿与救赎,有了这样的书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苦没有白受,也不能说
我们没有希望摆脱命运的轮回了.我相信反思与觉悟的力量. ③
历史想象与时代旨趣相契合.对各阶段和各历史时期的史料掌握程度以及对
事实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史学家对人文底蕴和历史精神的透析程度,因而历史实在
的解释方式和模式也略有差异.在革命的宏大历史视野中,渗透了史学家个人的
创作意识和理念,造就了近代史学家的情结,以饱满的历史想象填充在历史实在
中,最终以美学的风格进行表述.
二㊁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糅合:现代性叙事方式
现代性叙事对现代化的认识和认同倾向于通过历史想象来实现.学术逻辑与
①周武:«世变㊁思辨与淹贯之境 陈旭麓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年第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3|N o.02|M a r.2021时代背景的融合作用,推动了历史解释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历史是不确定性的另
一个名称,永远向发展新理论体系的可能性敞开着.因为历史是一个变化㊁修正和
发展的领域,它的目的是开放①.近现代史在自由开放的向度中,彰显了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深度糅合.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现代性叙事方式在内容和架
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框架,体现了叙事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性.
虞和平先生被尊崇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泰斗,以宏大的国际视野观察近
代中国,以大历史的格局建构了经典的现代化叙事模式,«中国现代化历程»是体现
其风格的典型范本.李大钊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历史横向是历史,纵向是社会,横
纵交错呈现了空间视域的社会结构.«中国现代化历程»依照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规律展开,既揭示了横向的历史,又剖开了历史的纵向.现代化语义下的历史以社
会结构为主线和依托,遵循时代主题和意识形态的言辞模式,赋予了近现代史现实
性和时效性.现代化趋势中,历史实在以社会合理性为基准,为历史想象提供科学
论据和信念支撑;附着在历史想象的审美功能上,伸张了现代化叙事方式自由的向
度.虞和平先生的现代化叙事范式囊括了革命范式的规则,又附加了现代性叙事
技巧.
(一)«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现代性叙事方式的架构
«中国现代化历程»以世界的现代化潮流为背景,根植于中国国情,建构了符合现代化特点的解释体系.现代化叙事方式以探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过程为目标,坚持社会资源分配的原则,以多学科综合交叉为叙事手段,以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为路径,为现代性叙事中历史实在的出场设定了特殊的时空条件.
虞和平先生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分析了世界现代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中
国现代化的发展,填充了历史想象的表达.世界现代化的三个进阶:英国的 早
发内生型 ②㊁美国的 原态移植外生型 ③㊁日本的 嫁接移植外生型 ④,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设了大历史背景.在这部通史中,虞先生对160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划分:以现代化为主轴和线索,审视了中国现代化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向苏联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进而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并创新了中国现代化的解释体系.
虞和平先生以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为方法论抓手,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意
识形态一元化的原则.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成分在中国渗透和扩散,不
仅包括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基础层面,还涉及民主和法权等上层建筑维度.虞和
平先生在分析处理内因与外因㊁传统与现代㊁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等关系时,以
①麦克•瑞安:«马克思主义与解构»,李昀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页.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绪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历史与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叙事方式的基本遵循.譬如考察传统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现
代化的制约作用㊁论述重农抑商的传统意识对中国现代化的压抑效果㊁分析商人
与商人行会组织的繁荣因素,以及频繁的世界贸易打破了传统经济思维和经济
质素等,力求点与面的合理结合,发挥了历史想象从点辐射到面的叙事技巧,为
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对流开拓了崭新的解释空间.
(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现代性叙事方式的创新
虞和平先生强调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是研究范式的基础,也是历
史实在表达的原则.用历史学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应该力求再现中
国现代化进展过程的全貌,考察其内在的运动机制和规律,分析其成败得失的经
验和教训①.在框架的安排㊁内容的表述上,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之间巧妙互补.如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正面论述了辛亥革命,对有争议的太平天国运动㊁二次
革命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领域较少涉及,从而真正做到 从固有的 线索 分
期 高潮 事件 等空泛化格局中解脱出来 ②.在论述外资利用问题时,回避了颇具争议的义和团运动,避免了论据的歧义和不必要的学术争端.又如论证 革命史范式 与 现代化范式 的关联时,强调 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㊁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 ③,论证了 革命化 是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达到了遵从历史实在又强化历史想象的效果.
虞和平先生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内容创新,重点体现在对现代化进程阶段和道
路划分的历史实在叙述中.在 前提与准备 的章节增加了传统社会的裂变与动
力因素; 启动与抉择 中扩充了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 改道与腾飞 中,强调历
史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克服了以往研究侧重于 指标体系 的片面性.«中国
现代化历程»涵盖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传承关系,发挥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包容
性,分析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角色互补㊁区
域现代化模式的建设㊁现代化解释体系与现代化道路选择等.对罗荣渠先生的 传导性 现代化进行补充和拓展,提出 传动性 现代化,一方面强调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现代化的诱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人的自主追求作用④,体现了虞和平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厚实的历史实在功底,创新了合乎时代的历史想象.
虞和平先生的现代化叙事方式借鉴了国外现代化研究理论,融汇了中国历史
学叙事方法,贯通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中,赋予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研
究模式.观照客观的历史实在,灵活把控和处理历史想象的尺度,建构了合理的
①李俭:«新范式和新史学 虞和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339页.
李俭:«新范式和新史学 虞和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第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3|N o.02|M a r.2021现代史解释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内容架构,创生了区别于革命史叙事的独特风格.虞和平先生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整体状况的深入思考和宏观把握,彰显了深厚的学力和较强的理论思辨力,以至在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中实现自由切换.
三㊁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后现代性叙事方式
后现代性叙事方式,在学理层面赋予历史想象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以实现历史想象对历史现象合理性的弥补.在叙述技巧上,巴尔特认为事实只是语言学上的存在,事实在修辞学中可以诗性㊁可以修辞化,由静态的单维度㊁动态的双重维度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和内涵.后现代性叙事方式以修辞学㊁美学作为工具,在历史实在的基础上对历史想象进行演绎,在历史诠释中体现修辞的魅力,把历史置于审美的层面.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㊁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注:以下简称«历史三调»)作为后现代性叙事方式的范本,体现了历史实在与历史想象深层次的交织,流露了情怀和温度.
«历史三调»作为一部史学论著,体现了柯文的现实观,以及在 历史实在 中折射出的文化特殊性;作为一部史学理论,阐发了柯文历史叙事方式的异质性;作为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探索了 历史想象 的认知论.柯文以义和团运动为案例和载体,用浪漫化的笔调描述了义和团在基督教神话氛围中的传奇史实,思考了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记述了封建救赎的情节,以戏剧化的色彩描绘了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阶级意识,探讨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记忆的话语里历史研究的作用被认识到了,它似乎也不过是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因素,按照精英阶层的兴趣和需要陈述历史,把它当作一种争夺权力的工具,为在建构㊁解构和重构集体身份方面有权力为专有名词进行语义界定者所使用①.被政治化了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同时也赋予了历史想象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柯文历史叙事方式的三个层面 事件㊁经历和神话,类同于弗洛伊德对人的三个层次的界定 自我㊁本我和超我.柯文延承了黑格尔的浪漫主义风格,借鉴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提喻模式对历史进行深层分裂和消解.柯文通过对历史实在的分析,反思了传统和西方史学家把中国历史局限在一个总括的框架内的解释模式,批判了近现代主流哲学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他认为 只有采用开放式的变化模式,辅以开放式的问题,史学家才能勾画出一幅对历史事实比较敏感的中国近世史的画面 ②,否定了西方解释学者整体性和中心性的历史叙事方式.柯文的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既不过度苛求历史实在的中规中矩,也不标榜历史想象的温情脉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