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1.读叙利亚及周边地区图和两地气候比较图,回答下题。
【1】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安纳托利亚山区,幼发拉底河上游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
A.高山积雪融水B.雨水C.地下水D.湖泊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安纳托利亚山区,所以其上游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
【2】影响塔尔图斯和巴尔米拉两地气候特点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气候资料图分析,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从塔尔图斯到巴尔米拉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主要是由于巴尔米拉离地中海远,冬季盛行西风带来海洋中水汽少于塔尔图,所以,两地的海陆位置是影响两地气候特点的不同的主要因素。
2.(13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赞比西河三角洲是非洲黑水牛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大量野生鸟类,当地居民在此种植水稻、甘蔗,养殖对虾、捕鱼抓虾,野生动物游猎营利颇丰。
30多年前,赞比西河沿岸国家按照西欧河流的特点设计建成了甲水电站,形成了非洲第四大水库,调控着赞比西河80%的水量和泥沙沉积物。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简图(左图)和甲城市月降水量变化图(右图)。
(1)与岛屿东侧河流相比,赞比西河水系具有、、的特征。
(3分)
(2)甲城市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其5-8月的降水量很少,原因是。
(3分)
(3)莫桑比克海峡处有流(按洋流的性质)流经,对沿岸的气候有的作用。
(2分)
(4)乙水电站设计忽视的主要问题是和等;若该水电站运行管理不合理,会对下游
三角洲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等。
(5分)
【答案】(1)流程长(1分);支流多(1分);流域面积广(1分)
(2)热带草原(2分),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1分)
(3)暖流(1分);增温增湿(1分)
(4)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1分);含沙量大(1分)。
三角洲地区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减产
(1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减产(2分),游猎活动受到影响等。
【解析】(1)本题通过区域对比的方式考查河流的水系特征,重在考查区域对比能力和读图分
析能力。
据图可知,与岛屿东侧河流相比,赞比西河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2)本题
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甲城位于回归线
附近,纬度低,且降水集中,年降水量为900mm左右,故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根据纬度
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该地区可受东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影响,5-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降水少。
(3)莫桑比克海峡处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圈的西侧,有暖流流经,暖流对沿
岸地区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流域开发对区域人类活动
的影响,以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乙水电站完全照搬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河流特点修建,忽
视了热带草原地区河流的水文特点,这会对水电站的运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问题的实质是比较
西欧与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阅读材料“赞比西河三角洲是非洲黑水牛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这里有大量野生鸟类,当地居民在此种植水稻、甘蔗,养殖对虾、捕鱼抓虾,野生动物游猎营利
颇丰。
”可知下游三角洲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有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游猎活动等,水电站的修建,蓄水拦沙,对下游的水量、土壤肥力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3.下图为我国南极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长城站和阿根廷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之间往返航行,可能遇到的困难有A.冰山众多B.雷雨频繁
C.狂风巨浪D.极夜漫长
【答案】AC
【解析】此海域有许多来自南极的冰山;因处在西风带范围,所以海域中有狂风巨浪;而因温度低,所以很少有雷雨天气;考查其间为南半球的极昼期。
故选AC。
【2】2013年,我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地区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
该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对天文观测十分有利,其原因主要是A.高压控制,天气晴朗B.寒流环绕,水汽较少
C.冰层巨厚,风力较小D.地势较高,空气稀薄
【答案】AD
【解析】因纬度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南极冰盖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而南极冰盖距离南极环流较远,对其影响较小;南极风力较大。
故选AD。
4.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1—3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案】D
【解析】雾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具备充足的水汽,二是地面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雾。
夏季由于温度高,蒸发量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作用使空气中水汽凝结,所以多雾。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洋流的分布及雾的形成原因。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答案】C
【解析】风力弱不利于雾的消散,故选C;A、B、C三项所述均不利于雾的形成。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影响雾的形成和消散的因素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案】D
【解析】该地位于北纬30°N—40°N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5.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 4 种情形。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本解析为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1.本题考查气温垂直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此题涉及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和逆温现象,图中横坐标表示气温,纵坐标表示高度,图①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图②中曲线的转折点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产生雾霾天气,转折点向上部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图③逆温范围更大,图④的逆温范围相对小些,此类逆温多见于锋面活动所产生的逆温现象。
由此可见BCD都有逆温现象,只有A项符合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变规律,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
【考点】考查气温垂直分布和大气运动的影响,涉及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查考生读图辨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难度较低,属双基类知识点的考查。
6.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答案】C
【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
【2】产生图示区城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暖锋C.反气旋D.冷锋
【答案】D
【解析】产生图示降水区域处于低于槽的北侧,在该区域吹偏北风,与南侧的暖气流交汇形成冷锋。
7.下图是北京时间2013年1月5日6时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字母G表示高压
中心,D表示低压中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
A.甲地盛行东南风,乙地风力较甲地强
B.丙地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寒冷干燥
C.图中四个锋面中,②和④为暖锋
D.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以晴朗天气为主
【答案】BC
【解析】根据等压线特征可以判断出甲地盛行西北风,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有一条冷锋面,故台
湾岛东部沿海为阴雨天气为主,故本题选BC。
【2】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A.甲地昼长最长B.乙地日出较丙地晚
C.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D.日落时分,太阳均位于西北方向
【答案】AC
【解析】2013年1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故A正确;乙、丙两地位置偏东的日出早,故乙地日出较丙地早,B错;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
越大,反之,越小,甲、乙、丙三地中乙地距离直射点最远,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C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D错,故本题选AC。
8.下图为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年际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四地气候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年降水量最大B.②地终年气温高,降水多
C.③地气温年较差最大D.④地终年气温低
【答案】BC
【解析】图中①地降水量年际变化范围小,年降水量少;②地气温年内变化范围小,且数值高,为终年高温,降水量年际变化范围小,数值大,降水多;③地气温年内变化范围大,气温年较差最大;④地年内气温变化从0°C以上到不足20°C,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
故选BC。
【2】①~④四地气候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BD
【解析】图中①地最低气温在0°C以上,且年降水量较少,应为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②地全年高温多雨,应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④地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上,且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较多,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故选BD。
【3】下列关于四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①地雨热不同期
B.②地地貌成因以风力作用为主
C.③地河流有结冰期
D.④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AC
【解析】①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雨热不同期;②地降水多,其地貌成因以流水作用为主;③地最低气温在0°C以下,河流有结冰期;④地为温带海洋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故选AC。
9.图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
【答案】B
【解析】根据该地所处的纬度,应处于西风带控制区,且该地山脉呈东西走向,山脉西部植被茂密,东部为高原荒漠区,说明该区域西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东部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因此影响该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影响降水的因素
【2】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答案】D
【解析】根据该地西部降水多可以判断,海洋应在图示区域的西侧,排除A、C两项;若该地为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则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而图示区域以山地、高原为主,故该地应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地高原区。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世界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答案】C
【解析】根据前面两题的分析,该地应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排除A、B;又因为山脉西坡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应为森林,故选C。
【考点】该题主要考察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10.(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局海拔2261m,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1)
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2)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
(4分)
(2)西宁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 、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分)
(3)196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8分)
【答案】(28分)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4分)
(2)地形河流(每空2分)
(3)耕地:比重下降。
(2分)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4分)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
(2分)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分)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2分)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
升级难度大。
(每点2分,满分6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同者给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解析】1)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夏季气温不高,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2)西宁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是受河流和地形的影响,地处湟水谷地,周边是高大的山脉,城市沿河谷发展呈条带状。
3)由图可以看出,1966-2008年期间,西
宁市耕地在减小、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在增加。
4)由2011年西宁工业结构图可以看出,西宁工业重工业为主,其中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占比重最大,近一半,加之其他重工业,西宁重工业比重占其工业比重
的80%以上,工业结构单一,长期发展重可能带来资源枯竭;工业发展还使该地区能耗大,加重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长期单一的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经济发展受市场影响很大。
【考点】考查西宁市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
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
2
小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
排放量低的是
2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的是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辽宁、
山东,人均C0
手非放量低的是广东、福建、云南、湖北、重庆、海南,两者都满足的即选B。
2
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
2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C
排放量高,其主要是由于山西、内蒙古两地【解析】山西、内蒙古人均SDP不算高,但人均C0
2
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成的火电厂消耗大量的煤炭,因而人均C0
排放量高。
2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
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图中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
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
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
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
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
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
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作答的第一种观
点评分。
)
【解析】第(1)题,沙源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二是该
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水汛期与枯水期明显,河床裸露提供沙源;三是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
风口,M 地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地带,风沙在此沉积。
第(2)题,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且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说明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的走向与风向一致,对风阻挡作用小,两条河流在H 县城附近交汇,且该地峡谷较窄,容易形成风口。
第(3)题,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论据,首先,认真思考两种观点,看哪一种观点你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次,选择相应观点,结合选择观点提出相应论据即可。
13.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M 、N 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 、P N ,M 、N 之间的气压梯度相
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问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 >P N ,则O 点风向为
A .⑥或⑦
B .②或⑥
C .④或⑧
D .③或④
【答案】A
【解析】由于P M >P N ,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于水平气压梯
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
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 <P N ,则O 点风向为
A .③或④
B .②或⑧
C .③或⑦
D .⑥或⑦
【答案】C
【解析】已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则可推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D
【解析】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当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成180°角)时,则三力合力为零(或三力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不再偏转,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解析】 “露重见晴天”与大家熟悉的“十雾九晴”的理解一样。
露是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露重见晴天”就是说早上多露,则说明夜间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即可知D 项:大气
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是正确的。
15.下图为淮南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地理原理而设计的实验流程图,据此回答小题。
【1】下图中所示地理现象的成因与上述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实验反映白天沙石升温较海水高;而晚上沙石降温较海水低;说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图示③表示海陆风,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原理。
【2】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过程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
B.②图过境时会造成我国大面积的降温
C.③图反映了冬季风的成因
D.④图反映了台湾岛东部降水的主要成因
【答案】D
【解析】A项①图反映海陆间水循环,对流水地貌的形成有明显影响;错误;B项②图表示暖锋,错误;C项③图反映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亚夏季风的成因;错误。
D项④图反映迎风坡
多雨;故D项正确。
16.今年第16号台风“凤凰”“凤凰”于9月22日19时35分前后,在浙江象山县鹤浦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级。
台风登陆时,上海当地吹什么风?()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答案】D
【解析】台风登陆点在上海的南方,上海在台风中心的北方,吹东北风。
如图
【考点】主要考查气旋。
17. 2014年9月7日至16日,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降雨,这次
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华西秋雨天气。
下图为华西秋雨
成因示意图。
完成下题。
【1】“华西秋雨”天气的形成,属于()
A.锋B.旋C.高压D.低压
【答案】A
【解析】
每年进入9月以后,华西地区在5500米上空处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气
压区内。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
地输送到这一带地区,使这一带地区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
同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
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于是便形成了华
西秋雨。
因此A正确。
【2】关于“华西秋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秋作物容易遭受冻害霉害
B.严重时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C.有利于水库蓄水缓解来年的春旱
D.不可能缓解河西走廊的旱情
【答案】D
【解析】
“华西秋雨”的不利影响主要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冬作物播种、移栽的季节。
绵绵细雨阻
挡了阳光,带来了低温。
不利于玉米、红薯、晚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小麦播种、油菜移栽。
它可以造成晚稻抽穗扬花期的冷害,空秕率的增加;也可使棉花烂桃,裂铃吐絮不畅;秋雨多的
年份,还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
而且它不仅影响当年作物的收成,
也将影响来年作物的产量。
虽然没有台风、暴雨所造成的灾害来得那样猛烈,但它同样给农业生
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华西秋雨”的有利影响:然而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
特别
是对西北一些较干旱的地区来说,这时地温较高,土质结构比较疏松,雨水可以较深地渗透到土
壤中,可保证冬小麦播种、出苗,同时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减轻次年春旱对各种农作物的威胁,故有农谚“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的说法。
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18.下表为我国四个省会城市气象数据状况(湿度反映空气的干湿程度),读表回答问题。
【1】下列城市与其所代表的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①—广州B.②—重庆C.③—哈尔滨D.④—乌鲁木齐
【答案】D
【解析】①城市平均气温最低,为纬度最高的哈尔滨;②城市平均气温最高,为纬度最低的广州;
③城市日照最少,为阴雨、雨雾天气较多的重庆;④城市日照最多,为位于非季风区的乌鲁木齐。
答案选D。
【2】四城市中()
A.①城市深居内陆气温低
B.②城市纬度最低气温高
C.③城市海洋性强日照少
D.④城市海拔较高日照强
【答案】B
【解析】①城市为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A错;②城市为广州,纬度最低气温高,B对;③
城市为重庆,阴雨天多,云雾多,日照少,C错;④城市为乌鲁木齐,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日照强,D错。
19.据山西省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气象信息显示,受冷涡影响,2014年高考期间,山西省多地有阵
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大风。
北京地区已经出现了3场(6月1日、6月6日、6月8日)雷雨天气,
北京6月雷雨都是东北冷涡惹的祸。
下列关于东北冷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冷涡是活动在我国东北及其附近的的高空大型冷空气团。
B.能不断制造冷空气影响我国东北、华北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等地
C.带来雷雨、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
D.6月影响北京的降雨属于锋面雨。
【答案】D
【解析】
6月份锋面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没有到达华北地区,D不正确,选D。
东北冷涡是活动
在我国东北及其附近的的高空大型冷空气团。
相当于冷空气的集散地,能不断制造冷空气影响我
国东北、华北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等地,给这些地区带来雷雨、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
A.B.C正确。
【考点】影响我国北方的天气系统,区域天气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