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高三历史限时练: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该材料意在强调“此项制度”()
A.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 B.造成不切实际的学风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服务封建统治的本质
2.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3.(原创)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4.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

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

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5.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阶段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幅名为“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的地图。

“某一阶段历史”指的是( )
A.秦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金时期 D.明清时期
7.下列关于监察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
B.明朝时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C.汉武帝时,中央派刺史监察地方,其是地方最高长官
D.北宋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8.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
9.文明史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11.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

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A.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B.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12.《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宦官专权乱政B.皇权与相权斗争C.皇权遭到削弱D.皇权至上的产物13.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①唐朝门下省②宋代的谏院
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④明清时期设都察院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司马迁虽然以人物为中心研宄历史,但己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
史学丰碑。

这说明()
A.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
B.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
C.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
D.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
15.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上述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A.礼仪制度不断完善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C.官僚制度不断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6.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

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

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17.下列有关新疆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元代,理藩院曾负责其行政、兵刑、宗教事务
B.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是英、俄、德列强在中国重点扩张的对象C.在收复伊犁过程中,左宗棠确定了“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的策略
D.新中国成立后,是最早设立自治区的省份
18.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汉)武帝朝的承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承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具休表现在以丞相为首的机构()
A.由行政机构变为学术机构 B.由决策机构变为执行机构C.权利扩大且地位逐渐上升 D.由行政机构变为内侍机构19.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20.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
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二、非选择题
2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

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

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

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
1.A2.C3.D4.B5.C6.D7.D8.C9.A10.C11.D12.D13.A14.C15.D16.C17.C 18.B19.A20.D
2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