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间四月天,在林微因笔下是一曲爱的礼赞,“那轻,是娉婷
..,你是,鲜妍/百花的冠缅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
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几近阳光的心情去听这首美妙的抒情诗吧,你会感觉那一树花开就是一份暖暖的爱,那一声燕呢就是一首爱的乐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娉婷
..(ní nán)
..(pīnɡ tínɡ) 呢喃
(2)文段中有两处有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微应为徽,缅应为冕
2.(2018黄石)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我。

答案:(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油画来展现它的色彩缤纷作曲家
就要谱一首乐曲来歌唱它的蓬勃生机(任选其一。

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

)
黄鹂
徐志摩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提示:此诗托物言志,表现了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感和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求自由轻快生活的向往。

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欣赏意境
诗歌是含蓄、凝练的。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
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小桥、流水、人家于日下余晖中。

这些有形的事物正好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映衬,用有形表无形,正是意境美的凸现。

中考考点:现代诗歌鉴赏
(2018贵阳)诗歌欣赏。

我不能把灰烬还原成火焰
华琨我不能把冰冷的灰烬
还原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把熊熊的火焰
还原成茂密的森林
正如
我不能把荒草离离的坟
还原成勤劳的父亲
把父亲还原成咳嗽
把一声声咳嗽
还原成他弈棋时点燃的烟
也不能把大海
还原成一条条溪流
把溪流还原成
母亲洗衣时弯曲的背影
把背影
还原成她怀抱婴孩时哼唱的温柔我不能把冬秋夏春还原成去年可是
我能把一粒粒小小的葵花籽
变成一盏盏
黄灿灿的花朵
照耀着明亮的夏天
正如
我能把蹒跚学步的婴孩
变成强壮的青年
也能把花鸟虫鱼
变成埋藏在地底的坚硬的化石
也能把茂密的森林
变成黑色的煤把黑色的煤
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温暖每一位曾经年轻过的灵魂
我能把春夏秋冬变成明年
我能把大海变成高山
又能把高山变成大海
这不是还原
这就是我啊我是时间
(原作有删改) 阅读诗歌,抓住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选一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答案:(示例一)诗歌的内容前后两相对照。

本诗共十二小节,前五节诗人用“不能”“也不能”,表现了时间不可逆转、无法“还原”的遗憾、无奈。

第六节诗人笔锋一转,用“可是”一词,由“不能”转化成了“能”“也能”,与前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可以把“高山”变成“大海”,把“大海”变成“高山”的磅礴力量。


这样的对照中,诗歌启发读者辩证地来看待时间,既要看到时光逝去
带来的遗憾,也要看到时间带来的希望、带来的力量。

(示例二)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在诗人笔下变得可看、可听。

过去,它曾是父亲“弈棋时点燃的烟”,曾是“一声声咳嗽”,是变成的“荒草离离的坟”;曾是“温柔”的母亲“怀抱婴孩时的哼唱”,曾是她“洗衣时弯曲的背影”。

未来,时间也将留下深深的足迹:“小小的葵花籽”变成夏天“黄灿灿的花朵”,“蹒跚学步的婴孩”成长为“强壮的青年”,“森林”变成“煤”……在这些具体的描绘中,读者感受到了时间伟大的力量。

(示例三)诗歌极致铺陈渲染,最后一句才点明写作对象。

诗歌前五节,多次出现“不能”“还原”,引发读者心中疑问:“我”是谁?为什么“不能”把“灰烬”还原成“森林”,把“荒草离离的坟”还原成父亲的“咳嗽”和“点燃的烟”……正在读者诧异并渴望解惑之时,诗人笔锋一转,“可是”一词让读者更疑惑:同样是“我”,却能把“高山”变成“大海”,把“大海”变成“高山”,“我”到底是谁?竟有如此伟大的力量。

直至最后一句,才点明诗中的“我”就是“时间”,读者顿时豁然开朗。

(要求:抓住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理解正确,赏析具体,逻辑严密,语言通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